为什么创业者要假装读过《从0到1》和《创业维艰》?

介绍两本书:
《创业维艰》

下文引用出自 凤凰科技:
http://tech.ifeng.com/a/20150530/41095807_0.shtml

作为常年活动在互联 创业公司外围的观察者,我常常会接触到各式各样雄心勃勃要改变世界的创业者。和创业者们聊天是一件极其有趣的事情,有的创业者会聊当下,有的喜欢畅想未来。不过从今年开始,这些创业者不约而同地都在谈读书的事儿,他们的书单虽然因人而异,但却有几本相同的书,比如《从0到1》、《创业维艰》。

事实上,他们并未真正读过,而是假装读过。

名人效应下的内容

而《从0到1》这本书的成因则是“Paypal帮”老大彼得·蒂尔课堂笔记的整理,洋洋洒洒14章节里,彼得·蒂尔以自己的成功经历为切入口,从创业、创新、公司治理、行业发展等角度展开叙述。与霍洛维茨的谨言慎行相比,彼得·蒂尔有着鲜明的个性,他曾质疑美国教育制度的合理性,而他的投资哲学也极具个人特色,比如认为企业成功模式不能复制,真正推动企业创新的就是其推崇的“0到1”哲学。

可霍洛维茨与彼得·蒂尔的这些观点,真的能在中国落地吗/p>

消化不良的硅谷哲学

本·霍洛维茨与彼得·蒂尔都有着从创业者到投资人的心路历程,这两个职业差异性很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博弈与纠结。

这种纠结在彼得·蒂尔的《从0到1》里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创业者,他追求从0到1的本质创新,而他当年却还是投资了与Myspace没有本质差异的Facebook;作为创业者,他希望自己和同伴拥有改变世界的使命感和长远计划,但在投资人的角度,快速变现离场的诱惑同样让他卖掉了Paypal以及Facebook股票。

另一方面,彼得·蒂尔的0到1哲学在中国互联 的大环境下更显得格格不入。即便进入一个蓝海市场,从一开始,中国的创业公司不得不在三大巨头中选择一家做“靠山”,并成为另外两家巨头的眼中钉肉中刺。看起来,这与本·霍洛维茨当年对抗微软有异曲同工之处,可在中国更残酷的版本则是,站队之后你需要付出的代价更多,在去年打车软件火热时期,用户不能在微信上分享阿里投资的快的打车优惠券,同时隶属阿里的微博也开始“治理”微博上的滴滴优惠券,后者由腾讯投资。这是一个令霍洛维茨的经验失效的环境,而如果创业者们天真地相信书里的理论和指导,其后果不难想象。

而在如此大环境下读到这般纠结的创业指导时,中国的创业者们能想到什么呢案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拍封面并分享到 交媒体。

创业者小圈子的畅销书

交媒体时代极大地释放了人性中的表现欲,同时 交媒体小圈子特性也塑造了新的 交准则,小圈子看似由不同的人构成,其实每个人又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封闭且观点统一的群体。

在中国,创业者无疑是最大的 交“小圈子”。万民创业的口 经各界政府、各个媒体自媒体的宣传鼓动,已成为整个 会的共识。这其中,可一夜暴富与改变世界同步进行的互联 创业尤为明显,并席卷到传统行业,从卖煎饼的大数据思维到安全套生意里的云计算理念,无处不在的创业者们聚集在咖啡馆、微博、微信里,人人都在谈创业点子、聊融资。“临近中午,咖啡馆里有几个年轻创业者人手一个肉夹馍,配着咖啡谈A轮融资。”

在这一个个创业者的小圈子里,《从0到1》、《创业维艰》这样的书有着极高的讨论“价值”:不同创业者之间可以尽情地讨论书里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战略而绝口不提产品;创业者与投资人之间的“隔阂”也被这些书消解,这两类人第一次实现了“心灵”上的互通,在你言我语的引用中依稀看到未来公司上市后的盛况;而创业者自己,纵然他不喜欢这些书,但在周遭创业合伙人与投资人不断分享与推荐的语境下,除了点赞,已无别的选择。

当一张张多角度多滤镜处理的图书封面上传到朋友圈相册,当一句句精心雕琢的评语贴到微博微信,伴随着诸多创业者小圈子里不能言说的秘密,一个畅销书的神话就这样形成了。这个神话似乎没有多大危害,毕竟,创业者们都是聪明人,知道此“意思”与彼“意思”之间的细微差异。更何况在这个神话里,出版 赚到了银子、媒体赢得了点击率、读者加速了肾上腺激素的分泌……

只是在众声喧嚣之后,满地垃圾。两个颇具讽刺的事实是:1.《创业维艰》英文版在美国亚马逊的评分高达4.5星(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评分),但最有用的两篇书评评分则是2星。2.被中国创业者奉为新圣地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原来是海淀图书城。

现在创业者们不需要读书,只需要假装读过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6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16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