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求分析:通过分析分配给软件的那些系统需求,确定软件需求。是开发人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准确理解用户和项目的功能、性能、可靠性等具体要求,将用户非形式的需求表述转化为完整的需求定义,从而确定系统必须做什么的过程
二.需求及需求的基本性质/p>
需求:是一个“要予构造”的陈述,描述了待开发产品功能上的能力、性质参数或者其他性质。
性质:1.必要的,即该需求是用户所要求的。
2.无歧义的,即该需求只能用一种方式解释。(验证:需求复审)
3.可测的,即该需求可进行测试的。(在标志任何所需要的数据和设施的基础上开发一个测试概念)
4.可跟踪的:即该需求可从一个开发阶段跟踪到另一个阶段。
5.可测量的,即该需求是可测量的。(检验一个特征是否存在)
三.需求的分类:
1.功能需求:规约了系统或系统构建必须执行的功能
非功能需求:
2.性能需求:规约了一个系统或系统构件必须具有的性能特性。
3.外部接口需求:规约了系统或系统构件必须与之交互的硬件、软件或数据库元素,其中也可能规约其格式、时间或其他因素。
分为:系统接口、用户接口、硬件接口、软件接口、通信接口、内存约束、操作、地点需求。
4.设计约束:限制了软件系统或软件系统构建的设计方案的范围。
四.需求规约:是一个软件项/产品/系统所有需求陈述的正式文档,它表达了一个软件产品/系统的概念模型。
基本性质:1.重要性和稳定性程度 即可按需求的重要性和稳定性,对需求进行分级,例如:基本需求、可选的需求和期望的需求。2.可修改的,即在不过多地影响其他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容易地修改一个单一需求。3.完整的,即没有被遗漏的需求。4.一致的,即不存在互斥的需求。
其中功能需求 还需要考虑:功能源、功能分享的数据、功能与外部界面的交互、功能所使用的计算资源。
五.需求规约
表达需求规约的三种风格:
1.非形式化的规约:即以一种自然语言来表达需求规约。
2.半形式化的规约:即以半形式化符 体系(包括术语表、标准化的表达格式)来表达需求规约。
术语表:明确地标识了一些词,可以基于某一种自然语言。
标准化的表达格式(数据流图、装态转化图、实体关系图、数据结构图及过程机构图)标识了一些元信息,支持以 更清晰的方式系统化地来编制文档。
3.形式化规约:以一种基于良构数学概念的符 体系来编制需求规约,一般往往伴有解释性注释的支持
以数学概念用于定义该符 体系的词法和语义;定义了一组支持逻辑推理的证明规则,并支持这一符 体系的定义和引用。
需求规约的作用:
(1)需求规约是软件开发组织和用户之间一份事实上的技术合同书,是产品功能和环境的体现。
(2)对于项目的多余大多数工作,需求规约是一个管理控制点
(3)对于产品/系统的设计,需求规约是一个正式的、受控的起始点。
(4)需求规约是创建产品验收测试计划和用户指南的基础,即基于需求规约一般还会产生另外两个文档–初始测试计划和用户系统操作描述。
六.需求发现技术:自悟、交谈、观察、小组会、提炼。
七、需求规约与项目需求的区别:
需求规约是软件开发组织和用户之间一份事实上的技术合同书,即关注产品需求,回答“交付给客户的产品/系统是什么”;而项目需求是客户和开发者之间有关技术合同—-产品/系统需求的理解,应记录在工作陈述SOW中或其他某一项目文档中,即关注项目工作与管理,回答“开发组要做的是什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