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的生命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是指从软件产品的设想开始到软件不再使用而结束的时间。 如果把软件看成是有生命的事物,那么软件的生命周期可以分成6个阶段,需求分析、计划、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 优点:
强调开发的阶段性;
强调早期计划及需求调查;
强调产品测试。 - 缺点:
依赖于早期进行的唯一 一次需求调查,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
由于是单一流程,开发中的经验教训不能反馈应用于本产品的过程;
风险往往迟至后期的测试阶段才显露,因而失去及早纠正的机会。
瀑布模型的一个最大缺陷在于,可以运行的产品很迟才能被看到。这会给项目带来很大的风险,尤其是集成的风险。因为如果在需求引入的一个缺陷要到测试阶段甚至更后的阶段才发现,通常会导致前面阶段的工作大面积返工。
尽管瀑布模型存在很大的缺陷。例如,在前期阶段未发现的错误会传递并扩散到后面的阶段,而在后面阶段发现这些错误时,可能已经很难回头再修正,从而导致项目的失败。
但是目前很多软件企业还是沿用了瀑布模型的线性思想,在这个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修改。例如细化了各个阶段,在某些重点关注的阶段之间掺入迭代的思想。
在瀑布模型中,测试阶段处于软件实现后,这意味着必须在代码完成后有足够的时间预留给测试活动,否则将导致测试不充分,从而把缺陷直接遗留给用户。
快速原型模型
- 优点:
强调严格的全过程风险管理。
强调各开发阶段的质量。
提供机会检讨项目是否有价值继续下去。 - 缺点:
引入非常严格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这对风险管理的技能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需要人员、资金和时间的投入。
V模型
- 优点:
开发伴随着整个开发周期,需求和设计同样要测试。
对需求的测试也有利于及时了解项目难度和测试风险,及早制定应对措施,可以发现初期的缺陷,显著减少总体测试时间,加快项目进度,修复成本低。
分阶段工作,方便项目整体管理。
有利于尽早地全面的发现问题。 - 缺点:
开发和测试依然是线性的关系,需求的变更和调整,依然不方便。
如果没有文档,根本无法执行w模型。对于项目组成员的技术要求更高。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