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时间问题恰恰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即便是经过八九年的发展,中国的操作系统也没有出现可以媲美Windows、iOS和Android的“逆袭产品”,甚至连替代都谈不上。
之前 上一则消息称中国COS操作系统将于今年10月发布,小编等到今日,觉得这大概是一个谣传。但也是这则新闻,又勾起了小编这几年的积淀,觉得有必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先要承认的是,小编非常认可中国对操作系统的研发决心。都称未来要打造一个万物互联时代,万物靠什么互联到底还是靠操作系统来控制硬件和应用软件的联系,有了自己的操作系统,上面可以关联到CPU制造、高精尖制造领域,下面可以关联到庞大的软件帝国,与应用千丝万缕联系起来,盘活一个千亿级别的大市场。一旦中国操作系统成功了,至于自主安全可控这个老话题,自然更加顺理成章地将安全威胁各种漏洞消弭于无形了。
这里所谓的“成功”,自然不可能是产品研发面市这么简单,而是生态圈的形成。 上关于操作系统设计的生态圈方方面面言论很多,软硬件厂商们的支持,应用研发的加入等等,小编在此就不赘述了。咱们就来重点谈谈怎么才能“成功”。
在这里插一段不可考的IT八卦,可能对大家更有启发。众所周知,微软是PC端操作系统当之无愧的老大,风河公司算是全球嵌入式软件的王牌,当时微软意识到嵌入式软件操作系统的市场前景,试图涉入这个市场,并且成立一个百人的开发团队来与风河竞争。在微软看来,有技术,有积累,有资金,没有理由会失败。
遗憾的是,结果以失败告终。原因很简单:对操作系统研发的战略思维不同。微软的操作系统思维是先以硬件资源的优化调度为主,不在意响应的顺序。例如你在windows上点击各种应用软件,应用软件的打开顺序是以后台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主,而并非你点击的顺序为主。而嵌入式软件应用的思维是必须以响应为先,因为任何指令的先后顺序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结果,例如在飞机起飞时,飞行员会按顺序点击各种按钮,如果先后顺序有误,那带来的是不可想象的灾难。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仅仅是一个战略思维的不同,就可能导致操作系统的研发失败。而事实上,一个成功的操作系统需要涉及的远不止这些,技术的积累,长时间看不到结果的研发投入等等,而对于中国这样的起步者,面临的困难就更多,要想走得稳走得远,就必须要联合大众,众人扶持才能走得更长久。
其实很多人也指出,目前操作系统的局面其实也是中国操作系统的机会,一家独大难免是众矢之的,有那么多国家,那么多企业都是游离在主流之外的中坚力量。中国操作系统想的不应该是逆袭,而是顺势,承认目前的不足,联合同样弱小没有话语权的人们,形成合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谈合作,谈生态,其实操作系统也是一样,不仅仅是英特尔、微软这样的厂商在收购、合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企业也更需要合作。国外也有弱势的操作系统,为什么不能联合呢内像BAT这样的大企业,也在研发操作系统,也需要时间去积累,有些事情欲速则不达,不妨换一个思路,先联合更多的企业和国家,为产业链的形成打好基础。
小编认为让大家共同拥有开源且免费的操作系统更加可行,比如Linux、GCC。既不依赖于别国的操作系统和编译器(处于安全考虑),也不需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从零开始做操作系统,而是积极加入到一个自由免费的操作系统研发中,与众人形成一个新的生态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