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本聪的白皮书来重新审视区块链

由于这个名词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我们必须明确它的定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它,但是这更像一个口头禅,而不是更深层次的理解。
互联 空间内各种意见争的不可开交,但是很令人失望,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统一的意见。所以让我们重新看一下中本聪的白皮书。

使点对点成为可能
在下一章节,第4章节,白皮书论述了工作证明。第一行字非常有趣:“想要在点对点(P2P)基础上布置一个分布式的时间戳服务器,我们必须使用一种与Adam Back Hashcash相似的工作证明系统。建立区块链不需要工作证明,工作证明只是为了确保时间戳服务器的布置。
随后的加密货币设计证明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使用(例如:权益证明,或者两者的混合),但是如果我们觉得客户-服务器模式已经符合要求,上述几种方法就没有任何必要了。
我并不是说工作证明在区块链设计中没有其他的用处,但是似乎对我们的问题不是很重要。

络和之外的其他内容
第5章节描述了比特币 络的应用特征。这里并没有明确,或者要求扩展区块链的概念。此外之后的6,7,8,9,10,11或12章节(最后一章节)也没有对区块链提出任何新的想法。

区块链必须要“币”的参与吗br> 为P2P 络提供安全的参与者,应怎样提供激励以确保他们诚实,是否在系统中引入“币”,白皮书中对此有一番精彩的讨论,但是很明显,讨论是在P2P 络的框架内。书中认为“币”的概念是不必要的可信任的“巨款”。
可信任的巨款非加密货币所愿,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建造一个加密链接的区块链,我们似乎不需要“币”。这是一个关于信任的问题,我们待会回来讨论。

区块链必须包含智能合约吗br> 从白皮书的角度,这不太可能。白皮书中未出现“合约”一词。
区块链上可以运作智能合约吗然,区块链还可以运作其他的很多内容。

区块链必须是可编程的br> 同样,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不。 白皮书中既没有出现“程序” 也没有出现 “脚本”。
区块链的确对可解释性有要求,区块链必须能被一个或数个独立观察者所解读,所以区块链是建立在一个或多个定义明确的数据结构。本数据区块结构必须包括前一 个区块哈希值,而且区块的加密哈希必须遵循一种特殊的方式,但是上述原则中没有任何一条要求数据结构含有可运行编码概念。
区块链能够包含某些形式的程序编码吗是一个执行的问题,答案为是。比特币包括一种有限度的脚本语言,而其他系统,例如随后的以太坊,尝试着去支持更复杂的程序模式。
如果能设计区块链从而支持这些概念,那么这种设计非常有雄心。 但是区块链似乎需要更可程序化,而不是其他关联数据列表结构。

区块链是数据库吗br> 另外一个答案是否定的问题。如前文,“数据库”这个词没有在白皮书中出现。
区块链的核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数据结构。链条内的区块包含数据,但是我们不能将其看做数据库;区块链最多是代表特殊数据应用的一种交易记录。
同样,不存在对区块链语义上的质询,也没有对关联列表的质疑。一种特殊的应用也许会允许质疑,但是应用不能定义事物本身。
作为一个比较点,TCP信息包的IP信息包中包含这种要求,我们定义它们是一连串IETF(互联 工程任务组)RFC (置评请求)中的数据结构。上述两个文件描述了信息包的形态和传输信息包时,信息包的行为。信息包接收方,可在没有任何他们与信息发起者之间 络参与的情 况下,自己确定信息包是否有效。
任何路由器、防火墙都可以接收这些信息包,然后稍后进行分析,这些仪器或提供信息表的数据质询,但是尽管IP信息包有上述特性,我们并不把它当做数据库,RFC中也没有任何内容可让我们推导到它是数据库的结论。应用特性和自我属性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区块链不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br> 这里的答案依然是否定的,但这个问题太宽泛了。借助区块链,与以往传统系统相比,我们的确需要的信任更少,但是区块链的任何应用的执行仍然需要某种程度的信任。
接收方必须信任,数据区块的传送过程中没有被任何中间方改变破坏。 建立比特币内的区块链P2P分布 络和其他 络,其目的是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要求,但是即使是这种模型,依然有某些潜在失败点,举例如下:
·         我们信任区块链软件,相信它在运行中不受破坏,而传输的是非伪造的数据。
·         我们信任运行区块链软件的运行系统,它在运行中不受破坏,而传输的是非伪造的数据;
·         我们信任为系统提供 络的中央处理机,相信它不受破坏,而传输的是非伪造的数据。
 “我们相信编码”是一个有趣的口 ,但是恶毒软件,间谍软件等已有超过30年历史,我们依然需要对这种战略持有可疑态度。
区块链设计不能加大伪造的难度,但是可疑大大降低偶然失误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信任加证明”(在界限之内),这已经是对盲目信任的巨大改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消减信任的特点不是P2P 络设计的特征,但它们是区块编码的本质。

区块链是 络货币吗(或者是其他事物的 络吗
从实际上来说,不会,或者至少它自身不会。
当我们看到“不是数据库”的表述时,我们同时也触及了为什么这个论断不对。从表面上看,论据比较吸引人。有一种看法是,我们可以在区块链之上建立很多技术,如此,一个 络叠加就是一个层。
这种建议里有很多问题,但最明显的是区块链仅仅是一个数据结构。利用区块链,我们可以在互联 顺利地传递信息,但是区块链并不能生成其内在和外在的任何事物。
将区块链与区块链的传送区分开来, 的确为区块链给出更多希望,即区块链可以帮助创造更有效的互联 金融应用。一个清晰的区分同样让设计系统上每个分层的试验变为可能,这个也是当年确保互联 成功的关键特点之一。
利用互联 , 络堆叠的各层可以实现替换或更改,确保最好的设计胜出。与此相似,以标准为基础的方法,确保不同的应用能协同工作,而不丧失货币化的商业优势。
区块链的例子,我们已经发现已经存在对外部观察者的必要支持,这需要某种程度上的协同。

最后的几点想法
我们已经研究了区块链可能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区块链能实现什么,可能大家已经发现了一些线索。我们可以将支持比特币的技术用来做很多事情,比特币的遗产不能仅仅是它自己—它已经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个更基础的性质。
什么构成区块链的讨论不会就此结束,但是我们必须推进讨论,我们必须遏制它变成另外一个市场时髦语的冲动。
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不仅需要明确的定义,还需要合理的使用。我们应避免混合很多不同想法,我们需要那些可行的和可以达到的技术。如果我们失败,“区块链”这个名词将没有任何意义,必须被取代。这将为一个错误的结果。
如果我们成功,那么区块链的想法将不是故事的结尾。区块链将会是一个分层,之后会有更好的,更有用的系统建立在它之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6年3月16日
下一篇 2016年3月1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