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产业上云成为常态的当下,中国主流的云计算公司已经在企业级市场“厉兵秣马”。然而,随着新基建政策和国产化趋势的推进,一支略显神秘的IT基础设施“国家队”正在悄然登场,向着云计算市场的头部阵营大步挺进。
这家 络信息领域的“新贵”,正是航天科工 络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 信”)。据悉,航天 信筹备于2017年,正式注册成立于2019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负责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体设计 络信息产业板块,致力于为集团业务提供数字化新底盘。
对于外界而言,军工企业因承载着国家安全使命,天然具有一丝神秘色彩。那么,经过四年的发展,航天 信如今走到了什么阶段,又取得了哪些成绩呢/p>
在2020年全球云计算大会上,科技云 道专访航天 信董事长王宁,针对航天 信的发展规划、重点产品、生态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揭开了这支“国家队”的面纱。
据王宁介绍,相较于主流云计算平台更关注资源层面,“航天智云”整体架构的关注点在于数据。无论IT基础设施的底层架构如何复杂,云平台最终要解决的是跨域、跨 的标准化和融合化,以服务的形式来支撑上层应用,因此数据才是整个“航天智云”架构中的核心。
在最初的建设中,“航天智云”着重解决的是跨 跨域下不同的资源互通的问题。当云资源实现互通后,“航天智云”开始对混合资源进行管控,对跨 跨域的数据进行沉淀,这就进一步产生了标准化的数据交换共享的支撑体系。之后,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全栈式数据管理体系也诞生了,包括:数据的治理、溯源、安全管控等工具和平台,并最终形成了对上层业务系统高效响应和快速支撑的能力。
在王宁看来,数据存储、流动、共享的全链条要清晰、可治理,且每一层的数据都要分离以保证数据安全,最终呈现给用户的是随时可调用的服务和应用,这才是“航天智云”的核心理念。
总体而言,“航天智云”是一个具备“军工品质”的云数智一体化的平台,能够从 络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三个方面提供高效的、彻底的解决方案,从而形成完整的业务支撑链和数据价值链。
升级后的“航天智云”平台,从底层架构向上层应用不断加强建设,整体更清晰地呈现云数智一体化、立体跨域协同、数据安全等特点。
同时,基于“航天智云”的平台能力,航天 信还开展了“一企业一平台”的数字化转型示范应用,面向数字政府、 络信息、智慧政法、智慧企业、智能制造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解决方案。
例如,针对当前政务领域存在的数据孤岛、信息系统“烟囱”导致的办事流程繁琐、人民群众办事难等现状,“航天智云”平台提供强大的海量数据汇聚、交换、分析等功能,实现跨系统、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数据共享和开放,助力省、市、县各级政府建设资源目录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支撑实现“政务数据共享开放”、“一 一窗一 ”、“最多跑一次”等新型智慧政务应用系统。同时,还提供丰富的人工智能分析引擎,让政府管理的数据产生更大的价值和更广泛的应用。
目前,“航天智云”平台已和国内数百家IT硬件基础设施厂商、云厂商、数据资源服务商、安全厂商等各类生态合作伙伴的产品进行了融合,面向用户形成了全面的生态服务能力。
在王宁看来,未来的“航天智云”3.0版本还将在四个方面做强化:第一,基于航天智云自主高可信的产品体系,持续适配国产化的基础设施;第二,加强数据安全,将安全能力耦合到数据处理的每一个环节;第三,提升智能化的能力,在工具层和服务层更好地支撑业务;第四,链接更多的生态合作伙伴。
“航天智云3.0”的最终目标,是要从输出解决方案到输出平台化能力,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数字化方面的理念、架构、方法,以通用化底层平台和输出服务的能力,去赋能面临类似挑战的大型央企、国家部委等广泛的政企用户。
如今,航天 信站在数字时代的十字路口,左手紧握平台和集团资源,右手秉持智能、安全可控、协同等优势,通过深挖技术能力与政企用户需求,在IT基础设施建设国产化道路上越行越远,为中国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赋能提供最为坚实的“底盘”。
【关于科技云 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