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总纲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1、基本介绍

nbsp;     《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负责两汉史)、刘恕(负责三国两晋南北朝)、范祖禹(负责唐代及五代史)、司马康(负责检定文字)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与《史记》重合战国——汉武帝的部分。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但书中在叙述历代统治阶级活动的同时,也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2、主要内容

 《周纪》,五卷。

 《秦纪》,三卷:《周纪》与《秦纪》原为《通志》卷。

 《汉纪》,六十卷。

 《魏纪》,十卷。蜀汉及孙吴无记。

 《晋纪》,四十卷。

 《宋纪》,十六卷。

 《齐纪》,十卷。

 《梁纪》,二十二卷。

 《陈纪》,十卷。

 《隋纪》,八卷。

 《唐纪》,最多,凡八十一卷。

 《后梁纪》,六卷。

 《后唐纪》,八卷。

 《后晋纪》,六卷。

 《后汉纪》,四卷。

 《后周纪》,五卷。五代有记,而十国无记。

3、历史背景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 迂夫,晚 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5、历代版本

  (一)宋本:
  1. 余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由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下绍兴府余姚县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后印本,南宋的建、鄂、蜀诸种版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这一版本。
  2. 清章钰《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述略》认定是南宋光宗以前的刻本,《藏园群书经眼录》认定是南宋初期的建本,即 为景祐本者。

  (二)明刊本:
  1.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兴文署原版归入南雍,历朝多次修补。
  2. 明弘治元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刻并版本
  3. 元刻明修补本:明天启刻本,陈仁锡评阅,附刻刘恕《外纪》、胡三省《辨误》、薛应旆《宋元通鉴》与《甲子会要》,陈仁锡序;陈仁锡评阅本,明天启六年白口本,附薛应旆《宋元通鉴》,有墨印眉批朱笔圈点。

  (三)清刻本:
  1. 胡克家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胡克家仿刻兴文署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胡克家原刻印本,清同治八年江苏书局修补本。
  2. 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书局本。
  3. 清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石印本。该版本附毕沅《续资治通鉴》。

  (四)民国刊本:
  1. 民国元年:涵芬楼铅印本。附《通鉴释文》十二卷。
  2. 百衲本:书题作《百衲本宋本资治通鉴》,民国八年商务印书馆附设图书馆影印本。
  3. 上海国学整理 刊本。
  4. 影印宋刻本,《四部丛刊》初编,民国十八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备要》,民国二十五年铅印。
  

6、作品的影响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不仅妥善地将纪传体揉入编年体中,使纪传之详细与编年之简明结合起来,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及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资治通鉴》更臻于完善,将中国的历史编纂推进到了新的水平上。
  司马光对《资治通鉴》文献整理思想,文献整理模式及方法,不仅结出了丰硕成果,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而且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2020年4月,《资治通鉴》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7、作品评价

       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资治通鉴》和《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清代学者王鸣盛:“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
  清代曾国藩:“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 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8、感悟

      评价人物和事件,不以个人好恶为前题,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站在更高的历史制高点上,功过是非,黑白曲直,当赞则赞,当批则批,毫无扭捏逢迎之态;透过历史联系现实,读史以明志 知古以鉴今 “以古鉴今,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镜,可以明事理。

参考资料

  • . 《资治通鉴》全译  .习古堂国学
  • .  毛泽东批注过的《资治通鉴》  .人民 .2010-04-19
  • .  肖东发主编;牛月编著,史册汗青 历史典籍与文化内涵[M],现代出版 ,2015.04,第68页
  • .  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对文献整理的思想和方法 赵子夫 –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8年1期
  • .  简介  .中国 会科学 .2012年10月15日
  • .  刘云超编著.国学经典导读.济南:济南出版 ,2010.06:第218页
  • .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  .教育部
  • .  司马光,《新注资治通鉴》,序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