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计算机操作系统概述
(1)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在软件层次中的地位;操作系统的设计观点
(2)操作系统的形成和五大类型(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 实时操作系统、 络操作系和分布式操作系统)
(3)操作系统的五大功能(作业管理、文件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处理机及进程管理)
(4)操作系统的属性:响应比、并发性(共行性)、信息的共享、保密与保护、可扩充性、可移植性、可读性、可“生成”性、可测试性、安全可靠性等
(5)操作系统的“生成”、配置、设置和引导
教学要求:
(1)牢固掌握操作系统的定义: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方便用户、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系统(或程序集合);
清楚地了解操作系统所处的地位:是裸机之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建立其他所有软件的基础。
(2)牢固掌握操作系统目前有五大类型(批处理、分时、实时、 络和分布式)和五大主要功能:
作业管理、文件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进程管理。
(3)理解衡量操作系统优劣的属性:响应比、并发性(共行性)、信息的共享、保密与保护、可扩充性、可移植性、可读性、可“生成”性、可测试性、安全可靠性等。
(4)在实践方面至少掌握一种实际操作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5)研究操作系统面对用户的服务观点和系统内部的管理观点。即为用户提供方便而安全的工作环境,体现“用户至上”、“服务至上”的原则;
内部管理采用中断、通道、串行、并发、并行和本地远地通信等分设的各种管理部门机构;里外协作分工组织,力争达到“多快好省”。
(6)考虑到CPU与外部设备在速度方面的差异,采用硬通道、缓冲区、多种队列和多种调度算法,以“小步快跑”等策略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资源,平衡协调为用户服务。
(7)了解现代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的三种使用界面:命令界面、系统调用界面和图形界面。
一般用户通过命令、图形方式控制,编程人员通过系统调用方式控制计算机。
(8)初步了解如何认识和解剖操作系统。
(9)了解操作系统(DOS、Windows、UNIX、Linux)版本简况。
第2章 作业管理
学习重点:
(1)概念和术语:作业、作业步、作业同步、作业流和作业类型。
(2)作业管理的任务和功能。
(3)作业输入方式:联机输入、脱机输入、直接藕合、假脱机(SPOOLing)工作和 络输入等方式。
(4)用户界面的任务和功能。操作系统的三代人机交互界面(第一代用户界面,一维空间的命令行界面和编程人员在程序中的系统调用、第二代用户界面,在二维图形界面空间以及第三代用户界面,在三维虚拟现实的界面元素空间) ;界面管理的功能以及用户界面的设计特点(实现高效的人机通信)
(5)作业调度功能以及作业调度算法(先来先服务、最短作业优先法、最高响应比法、优先数法、定时轮转法、事件驱动法以及各种不同类型作业搭配调度算法)。
(7)操作系统常用命令分类与使用
(8)Shell命令解释和控制语言特点
教学要求:
掌握作业管理的任务和功能。理解关于作业调度的概念和术语。
掌握用户界面的功能及设计特点,能把这种基本设计思想体现在一些人机接口界面的设计中。
理解常用的作业调度算法的实现思想,如FCFS、SJF、HRM等。
理解Shell命令解释和控制语言。
第3章 文件管理
学习重点:
(1)文件管理的任务和功能
(2)操作系统文件的特点。文件的组织机构:文件元素(物理上: 位、字节、块、页、盘等组成;逻辑上:有字、字段、记录、虚拟块、文件、文件目录、文件夹和文件卷等。
(3)文件分类(按文件性质与用途分:系统文件、库文件;按操作保护分:只读文件、可读可写文件、可执行文件;按使用情况分:临时文件、永久文件、档案文件;按用户观点分统:普通文件、目录文件、特殊文件;按存取的物理结构分:顺序(连续)文件、链接文件、索引文件;按文件的逻辑存储结构分:有结构文件和无结构文件;按文件中的数据形式分:源文件和目标文件等
(4)文件的文件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空闲表法、自由链表法和成组链接法
(5)文件的目录结构:一级文件目录、二级文件目录、多级文件目录,文件目录的管理,“活动文件表”
(6)文件的存取控制:存取控制矩阵、用户权限表、使用密码
(7)文件的使用:文件系统的系统调用(创建、打开、读写、关闭、刪除等)
教学要求:
(1)理解文件管理的任务和功能。
(2)牢固掌握文件、文件系统的概念。
(3)掌握文件系统的分类。
(4)掌握文件的逻辑组织和物理组织的概念,以及相应的组织形式。
(5)掌握文件系统的目录分类管理特点。
(6)理解文件存取控制的作用及UNIX系统中采取的办法。
(7)了解文件系统的系统调用,如创建、打开、读写、关闭、刪除等。
(8)了解:文件系统的编程设计
第4章 存储管理
学习重点:
(1)存储管理的任务和功能。
(2)概念:逻辑(相对)地址、物理(绝对)地址、重定位、虚拟存储、分区分配存储管理(固定分区分配、可变式动态分区分配、可重定位分区分配、多重分区分配)。
(3)动态分区分配的分配算法:首次适应法、循环适应法、最佳适应法和最坏适应法。
(4)内存“扩充”技术:交換与覆盖;内存保护技术:存储保护键和界限寄存器。
(5)请求页式存储管理:实现原理、页表的设计、请求淘汰換页算法(先进先出算法、循环检测法、LRU最近最少使用页面先淘汰、LFU最不经常使用的页面先淘汰、NUR最近没有使用页面先淘汰、OPT最优淘汰算法replacement 和随机数淘汰页面算法);页式存储管理优缺点。
(6)段式存储管理特点;段页式存储管理特点。
教学要求:
(1)理解内存管理的任务和功能。
(2)理解三级存储器结构:高速缓存、内存、外存。
(3)掌握分区存储器管理方法:内存分配、内存扩充、内存保护。
(4)掌握分页和分段概念,二者的主要区别。
(5)掌握页式存储管理技术的实现思想,如何实现从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
(6)掌握解分段存储管理技术的实现思想。
(7)理解页面置换的先进先出法、循环检测法和最近最少使用置换法(LRU)等。
(8)牢固掌握以下概念:逻辑地址、物理地址、可重定位地址、重定位、虚拟存储器。
习题
第5章 输入输出设备管理
学习重点:
(1)设备管理的任务和功能。
(2)设备分类和使用特点:按输入输出传送方式分为字符型设备和块设备;按资源特点分为独享设备、共享设备和虚拟设备;按设备硬件物理特性分为顺序存取设备、直接存取设备;按设备使用分为物理设备、逻辑设备和伪设备。
(3)设备I/O方式:询问、中断和通道技术。
(4)设备分配技术和管理:设备分配算法按先来先服务和优先级队列。
(5)缓冲技术:单缓冲、双缓冲、多缓冲和缓冲池等。
(6)虚拟设备的技术(SPOOLing技术):共享打印机实例。
(7)设备处理程序的功能。
(8)设备处理程序特点和编制内容(设备标题、数据存储和局部过程、策略过程、中断过程、命令处理子程序)。
教学要求:
(1)理解设备管理的任务和功能。
(2)熟练掌握设备分类及其特点,设备的I/O方式。
(3)了解外部设备的安装。
(4)掌握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设计方法。
(5)理解使用缓冲技术的目的和缓冲区的设置方式。
(6)了解SPOOLing系统的功能和实现思想。
(7)了解输入输出设备处理程序的编程要点。
(8)了解I/O控制过程。
第6章 进程及处理机管理
学习重点
(1)操作系统“核心”功能和特点
(2)程序的顺序执行与并发执行
(3)进程的定义,进程的五个基本特征,进程控制块,程序与进程的对比,进程与线程
(4)进程的描述;进程的基本状态及转換(就绪、执行、等待)
(5)进程调度算法(先来先服务、RR轮转法、多级反馈轮转法和优先数法)
(6)进程通信:同步与互斥、临界区、原语(加锁/开锁原语、信 量及P-V操作)、消息缓冲
(7)什么是死锁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互斥使用、保持和等待、非剥夺性、循环等待和处理)
教学要求:
(1)牢固掌握进程的概念。
(2)熟练掌握操作系统核心功能、核心形式。
(3)掌握顺序执行与并发执行的比较。
(4)熟练掌握进程的五个基本特征,掌握进程与程序的主要区别。理解进程与线程的关系。
(5)掌握进程的基本状态:执行态、就绪态、等待态。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状态转换/span>
(6)理解进程的一般组成,应深入理解进程控制块的作用。每个进程有惟一的进程控制块。
(7)理解常用的进程调度算法。
(8)掌握进程同步与互斥的比较,简单理解为同步是伙伴,互斥是竞争。
(9)理解信 量概念,P、V操作执行的动作。
(10)掌握死锁的概念、死锁的必要条件、解决死锁的基本方法。
第7章 操作系统结构和程序设计
学习重点:
(1)操作系统的编程概念和特点。
(2)结构设计的目标;分层原则:自底向上或自顶向下的有序分层(全序或半序);分块原则;模块接口法的设计步骤;模块接口法的优缺点;
(3)层次模块化结构设计:层次模块模型、整体内核模型、内核进程模型、对象模型。
(4)微内核体系结构主要优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