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会软件操作 ≠ 会做有限元分析/工程分析

二次映射完成后,分析方案中涉及到的很多关键性问题也就都有了答案,比如:如何建立有限元模型力分析还是动力分析调用何种计算模块体的约束和工况如何等。

如果只是会操作软件但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就不能给要分析的问题正确地定性,也就更谈不上制定正确的分析方案了。

二、建立计算模型

计算模型即单元组成的有限元模型,这个模型不等同于3D设计模型。

不是什么问题都适合于用SOLID单元来分析的,想象一下上海中心那种大型结构的整体分析场景,立刻就能够明白SOLID单元不是万能的。梁、壳、弹簧、质量等单元类型作为实际结构的简化形式,其实使用起来比实体单元更为复杂。

要正确地指定这些结构单元的特性,也需要相关的力学知识。梁的横截面参数、主轴指向、截面偏移,壳的截面特性、外法线方向,都需要正确指定。应用弹簧、质量单元简化模型时,要正确指定相关实常数。

不同单元之间的连接,如实体与弹簧之间、实体与壳体之间的连接方式的处理等,这些都需要注意。

对于软件中的各种边界条件和荷载类型,需要弄清其实质,并正确施加。比如:施加对称边界条件或反对称边界条件时,要清楚是哪些自由度受到了约束。对称条件作用于梁单元组成的结构时,对称面内的杆件刚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取一半。

施加远程约束或远程荷载时,需要控制约束方程的行为和影响范围,否则很可能无法得到正确的解答。

热应力分析中,很多人说施加一个温度然后来计算温度应力,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很可能没有弄清热应力的实质而造成计算错误。

很显然,仅仅会软件操作而没有相关的理论和工程知识,没办法正确地施加约束条件及载荷。

四、求解选项设置

求解的选项设置跟具体的分析类型有关,而分析类型则是在制定分析方案时就需要确定的根本性问题。如果不了解各种分析类型所解决的具体问题,在分析过程中可能造成事倍功半甚至是错误的情况。

比如:不了解谐响应分析的原理,而进行了瞬态分析,计算成本增加,计算结果还不对。又比如:不清楚静力和动力问题的根本区别,用瞬态分析求解静力问题,或用多步静力分析来求解瞬态过程。

在具体分析选项的设置方面,ANSYS Workbench对分析选项进行了优化,提供了很多程序自动选择的功能,但是程序选择未必是最佳选择或最有效率的方式。熟悉各种选项的作用机理,在分析过程中正确采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非线性分析中,应用收敛增强工具后,可以有效地减少平衡迭代的次数。

如果软件用户不清楚各种求解模块能解决的具体问题,或者只是一味地应用程序的缺省设置,那么分析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计算结果的分析

对于现在的分析软件而言,后处理操作都是非常直观的,掌握这些操作并不复杂。但是如果没有力学知识和工程背景,不了解有限元求解的原理和过程,很可能无法对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做出评价,或者被一些数值计算的假象所蒙蔽,而得到一个错误的认知。

计算结果与理论解和实测数据的对比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没有实测数据,重要的项目建议最好几个人分别进行计算,不同结果之间也可以相互对比和印证。比如多个人计算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都不一致,那么根据弹性力学解的唯一性定理,毫无疑问,肯定中间有人算错了,或者都算错了。

有限元分析通常以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因此后处理首先应当检查变形结果,而不是先看应力结果。如果变形有问题,应力都不用看了。支反力结果是根据位移结果直接导出的,可用于检查总体的平衡条件是否得到满足。

对于应力结果的后处理,实际上需要了解有限元方法计算应力的过程。要区分单元的应力解答和节点的应力解答,区分未平均的应力解答和平均的应力解答,区分应力集中和应力奇异。在塑性分析的结果中,可能出现应力超出屈服应力的情况,这类情况也要进行具体的分析,比如下图所示的钢结构节点。总之,应力结果的后处理绝对不是简单地取等值线图的Max值直接写入 告。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算法技能树首页概览33943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9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