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软件框架及内容:
(什么前端后端的理解起来费劲,说简单点,就几个方面)
A.脸部追踪
先强调下面部追踪和识别的区别,识别是指在一大堆面孔图中找到需要的那一个(需要用到神经 络,tensorflow之类的技术)。而追踪仅仅是在一张图中找到哪个是脸,就像Facebook,qq空间上那种类似的功能,经常提示你去给找到的脸加标签什么的。(这里普及下视频分析的基本原理,视频由许多帧图片组成,图片由许多像素组成,每个像素具有四个值rgba。在计算机科学中,这四个值一般都是当作向量来处理。我们通过对这些个向量进行求模,进行灰度化,黑白化,当然还需要一段代码来自动调整阈值。调整到到能够找到明显轮廓的程度,轮廓定义好了,把它扔进一个轮廓识别库里进行对比,满足要求,就识别成脸。openCV已经提供了这种识别库,一个XML文件,可以免费下载。)详细的理论有空的人可以去读一读这篇论文: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186/1687-6180-2011-40/fulltext.html
当然,这些太过理论化的东西我们不必在意,因为github上有很多已经可以拿来用的代码。就拿一个phython + opencv 的例子来说,短短几十行代码,已经可以近乎完美的追踪到摄像头前的人脸和眼部位置。https://github.com/Itseez/opencv/tree/master/data/haarcascades
所以我们需要同时追踪脸和眼睛,再加上条件,脸的范围内,纵坐标靠下两个位置是鼻孔,进一步处理的时候把他们忽略掉。
B. Gaze-tracing/Eye-tracing目光追踪
脸部定位完了,眼睛的位置就大概确定了,用类似脸部追踪的技术确定瞳孔中心的位置,瞳孔是深色的,圆形的(不同角度可能是椭圆)。找到这个圆形中心的坐标值,就找到了瞳孔的位置。(盗图是必须的)
另一个实验性的产品Gaze recorder。他们的源码貌似是公开的。 https://sourceforge.net/projects/gazerecorder/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eye tribe 公司开发的手机应用,看视频,还可以用目光定位玩切水果。价格不菲不言而喻。
D.动作,功能定义
这一部分是最难清晰定义的,由于病患程度的不同,可以表达的方式也不同。我们从最基本的病例开始考虑,只能动双眼。
其实很像windows初期的操作方式,鼠标只有移动和左右键。我们的想法是,左右眼的双眨眼,或多次眨眼,代表了左右键的点击。Eye-tracing的技术,当然是相当于控制鼠标的移动。还好现在的视频设备帧数都比较高了,区分正常眨眼和指令性眨眼还是不困难的。
一些其他特殊的功能:
首先,这些病人最需要的是要表达自己当前状态的简单功能。我们需要把它预设成一些固定的常用语句。 比如表达疼痛感,诉求,给亲人发固定的信息,呼叫求助,控制床位高度等。然后用一些特定的表情来激活他们。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必须的功能操作,如,需要重新calibrate的时候,连续眨眼3s。关闭系统,长闭双眼5s。调整音量大小,亮度大小,休眠,等。
这部分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人眼的适应能力以及疲劳程度,我们需要做一些测试来保证使用者不会过度疲劳甚至伤害眼睛。另外,不同程度的病人可以加入更多的功能。比如说,不同方向的嘴角上扬,眉毛的动作,用来实现滚动,翻页,复制粘贴等等。(需要对前面提到的xml库进行解读和修改)。这些动作在软件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提供一定的自由度。用来给不同程度的病人自定义。
右撇嘴是向右翻页,皱眉头是发送警 ,吐舌头的方向控制床位高度。。。
3. 使用实例
软件的设计初期不能太复杂,我们先尽量实现一些基本的功能,完成基本的操作就行。必须满足的操作例子:瘫痪病人在支架和平板架设好以后,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激活eye-tracing系统,用指针打开浏览器或相应app,浏览到相应页面,在论坛里发帖,回帖。激活输入法,输入并修改。基本操作能保证完成后。再逐渐的加入更多的功能,扩展等。
4. 未来的扩展
如果说想远一点,我们可以将这个理念扩展到残障病人车辆的应用上,之前的残疾人助动设备,是针对于上肢或手有能力活动的程度上,利用遥控杆操作设备。但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利用这个理念可以实现让更高位瘫痪的病人有机会操作助动设备,达到自主移动的效果。(很多自动驾驶系统,像tesla的Autopilot 2.0,谷歌的什么什么名字忘了,都比较成熟了。大规模的应用是迟早的事儿。https://user.qzone.qq.com/4862545/mood/51324a00da389d58b4510b00)
结尾
对这个太过商业化的 会来说,这样的公益项目可能比较难实施。但因为它是一件对生命有意义的事,我们会坚持把它做下去,我会持续不断的对这篇文章进行更新,把想到的或找到的思路和代码一点点加入其中。坚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完成这个项目。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带去希望。
2006毕业于北京机械工业学院,06-08机械设计。2008-10结构设计。10-12 AAUC Hoegskolen i Aalesund, Norway, MSc. Product & System design。2012-16 产品设计,Siemens, Subsea department。2016-17 NTNU i Aalesund, Norway,MSc. Virtualization & Simulation
邮箱地址:peach0865@hotmail.com 期待您的反馈和支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