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C位,必须是这位浙大卜教授!

今天的故事开始之前,我们想邀请大家先闭上眼,听一段音频:

是不是觉得视频中的语速快到让人感到一头雾水这却是视障人群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语音提示会告诉使用者商品信息;根据语音提示,选择相应的物品,就能轻松完成一次购物。对于视障人士来说,这样的语音辅助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像普通人一样,享受 上冲浪、购物、支付的便利与快乐。

无障碍建设惠及的不只是残疾人,而是面向所有人,让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地、方便地理解、交互和利用信息。”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常务副院长、信息无障碍技术标准联合工作组秘书长卜佳俊说。

12月3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助残日。2019年,是卜佳俊从事信息无障碍建设的第12个年头,也是浙江大学“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成立的第10年。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在互联 上为视障人开拓了一条宽敞的“盲道”,国内无障碍信息建设也开始走上“快车道”。

视障人士正在使用读屏软件操作微信

让卜佳俊下定决心做好无障碍建设的还有这样两件小事。一次,他出席了盲人打字比赛。由于参赛选手视障等级不同,为了公平起见,所有电脑全部背朝参赛选手,全部由读屏软件反馈的语音形式进行打字。

令他吃惊的是,有些参赛选手一分钟能打300字,这相当于是专业速记员的水平,“这个感觉太震撼了,当时我就觉得,这辈子应该做好程序设计,惠及这些人。”

另一件事来自于北京理工大学一位脑瘫患者。“他通过 络主动联系我,希望我提供学术上的帮助。尽管他的研究方向和我完全不同,但我还是想办法联系了国内著名的专家帮他修改论文,之后我又专程到北理工跟他当面交流,并在毕业后帮他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情深

希望无障碍信息研究的标签再强一点

“我原来是做嵌入式多媒体系统的,但现在我不断在强化另一个标签,想让大家知道我主要是做信息无障碍的。”对于卜佳俊和团队来说,做信息无障碍建设更像是一次科技与公益的深度碰撞——碰撞产生的火花,不仅激励科研人员,也为视障人士带去了“曙光”。

“从事信息无障碍建设十二年,我感到无障碍建设是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消除信息鸿沟、弘扬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卜佳俊感慨道。

希冀

“科技助残,我能做的还有很多   

2008年北京残奥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多种解决信息障碍的方案,从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雄安市民中心的无障碍规划方案,尽管中心已建树颇丰,卜佳俊仍觉“意犹未尽”。“目前,国内信息无障碍的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几乎是空白的,甚至还没有专门的学科。软件学院的课程可以灵活设计,这就让我们有可能开设特制课程,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他想做这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对于孩子们的熏陶,他们开始学会用科技的力量,帮助特殊人群更好地融入主流 会。”卜佳俊说。

此外,浙大信息无障碍团队还希望借助 会力量,专门培养一批盲人体验测试员。“科技本身是为需求服务的,我们希望由专业的测试员为企业或政府服务,告诉他们新设计、新产品好不好、行不行。”团队成员们期待着,未来盲人体验测试员能成为一个新职业,带动视障人士就业。

– END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11月5日
下一篇 2019年11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