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产品的质量属性相关国家标准
相关标准 | 主要内容 |
---|---|
GB/T 16260.1 | 质量模型 |
GB/T 16260.2 | 外部质量属性 |
GB/T 16260.3 | 内部质量属性 |
GB/T 16260.4 | 使用质量属性 |
GB/T 8566 | 软件生命周期过程模型 |
GB/T 18905 | 质量属性评价 |
质量模型
产品质量过程是确保产品能够最终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
质量途径:
产品的质量可以用测量产品的内部属性(比如静态测试),外部属性(比如产品运行过程中的测试)和使用质量来评价。
对于产品产生过程(定义于GB8566)进行的评价和改进有助于改善产品质量,而对产品质量的改进和评价有助于改善使用质量;改进过程质量是提高质量的手段,而改进产品质量是提高质量的方法。
使用质量的反馈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而评价产品质量的反馈有助于改进过程。
质量与生命周期:
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对质量的视图是不一样的,在初始阶段一般从用户的使用角度去定义产品质量,而在开发和维护阶段通常从开发者角度去看待产品的设计质量等内部质量。希望在开始阶段定义完整的质量需求是不现实的,因为
1)用户往往并不清楚需要的质量属性
2)开始定义的要求可能会在后面发生变化
3)不可能访问所有的用户。
但是,尽可能的描述产品的质量属性还是必要的。在产品交付阶段,必须描述清楚产品的质量属性。
产品质量的度量
产品质量的度量可以从使用质量,外部质量,内部质量去度量。外部度量和内部度量由一些特性以及以下的子特性构成。
使用度量由四个特性构成,没有再细分。使用度量是外部度量和内部度量的特性组合而形成的质量;
用户的质量要求可以用使用质量,外部质量或者内部质量去度量。在确认产品时这些度量确定的需求可以作为准则来使用。通常需要一种可以得到反馈的开发方法迭代的获得用户的要求。
外部质量需求是从产品的外部视角规定的质量要求。可以为开发阶段的设定目标,可以作为评价产品的准则;
内部质量需求是从产品的内部视角规定的质量要求。可以为开发阶段的设定目标,可以作为开发策略的验证和评价的准则;
内部质量是产品内在质量的总和;是针对内部质量需求的测量和评价;
外部质量是产品外在质量的总和;是针对外部质量需求的测量和评价;
使用质量是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对有效性,生产效率,安全性,满意度的度量,而不是对产品本身质量进行测量;
质量模型可应用于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分析阶段的需求评价,以及支持过程中的验收,确认,评审过程;
产品质量模型应用实例:确定需求的完整性,确定需求,确定产品的设计目标,确定产品的测试目标,确定产品的验收准则,确定产品的质量保证准则;
质量属性
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的质量属性包括: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可修改性,效率,可移植性;
-
功能性是指满足用户明确或隐含的要求的能力;包括:适合性,准确性,安全性,互操作性;
-
可靠性是指在规定使用条件下,维持用户一定性能要求的能力;包括:成熟度,容错性,可恢复性;
-
易用性是指用户理解使用系统的容易程度;包括易理解,易学性,易操作性,用户吸引性;
-
可修改性是指容易修改的能力,修改包括修正,改进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包括:易分析,易修改,易测试性,稳定度;
-
效率是指对于一定的资源,系统提供一定性能的能力;包括时间特性,资源利用率;
-
可移植性是指系统从一个环境迁移到另一个环境的能力;包括:适应性,可安装性,相容性,可替换性;
使用质量的质量模型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对系统进行的度量,不仅包括易用性而是以上多个属性的集合。包括:有效性,生产效率,安全性,满意度
使用质量决定于外部质量,外部质量决定于内部质量。但是内部质量并不能完全满足外部质量,外部质量也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质量,因此这三个层次的度量是不能替代的。
此外在《软件架构实践》这本书中将软件的质量属性分成:系统质量属性,商业质量属性,架构本身质量属性;
系统质量属性的实现方法:
系统的质量属性包括系统的多方面要求,因此架构的质量实现取决于多方面的技术方法;
可用性:相当于gb中的可靠性
可修改性:相当于gb中的可修改性;
性能:相当于gb中的效率;方法有:减少资源需求,增加资源供给,资源调度;
安全性:相当于功能性中的安全性子特性;
可测试性:相当于gb中可修改性中的可测试性子特性;可修改性就是发生错误或需要修改时能够较快的定位修改的地方,并能够比较容易的修改和测试;
易用性:相当于gb中易用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