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 络诈骗法》(下称《反电信 络诈骗法》),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为了预防、遏制和惩治电信 络诈骗活动,加强反电信 络诈骗工作,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 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反电信 络诈骗法是以“小切口”立法形式,对特定领域犯罪进行深入治理的专门性、综合性法律,从根本上、制度上预防、遏制、打击电信 络诈骗这一新型犯罪的重要法律,是数字安全领域立法的重要探索。该法共七章50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各环节、全链条防范治理电信 络诈骗,精准发力,为反电信 络诈骗工作提供有力法律支撑。
总 则
● 定义:本法所称电信 络诈骗,是指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 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 打击范围: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施的电信 络诈骗活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境外实施的电信 络诈骗活动;
3、境外的组织、个人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施电信 络诈骗活动的,或者为他人针对境内实施电信 络诈骗活动提供产品、服务等帮助的。
行业治理
1
电信治理
● 电信业务经营者:
依法全面落实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制度。
办理电话卡不得超出国家有关规定限制的数量。
对监测识别的涉诈异常电话卡用户应当重新进行实名核验,根据风险等级采取有区别的、相应的核验措施。
建立物联 卡用户风险评估制度和物联 卡的使用监测预警机制。
规范真实主叫 码传送和电信线路出租,对改 电话进行封堵拦截和溯源核查。
●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制造、买卖、提供或者使用下列设备、软件:
电话卡批量插入设备;
具有改变主叫 码、虚拟拨 、互联 电话违规接入公用电信 络等功能的设备、软件;
批量账 、 络地址自动切换系统,批量接收提供短信验证、语音验证的平台;
其他用于实施电信 络诈骗等违法犯罪的设备、软件。
2
金融治理
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建立客户尽职调查制度,依法识别受益所有人,采取相应风险管理措施,防范银行账户、支付账户等被用于电信 络诈骗活动。
金融、电信、市场监管、税务等有关部门建立开立企业账户相关信息共享查询系统,提供联 核查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统筹建立跨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反洗钱统一监测系统,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完善与电信 络诈骗犯罪资金流转特点相适应的反洗钱可疑交易 告制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完整、准确提供交易信息,保证交易信息的真实、完整和支付全流程中的一致性。
国务院公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电信 络诈骗涉案资金即时查询、紧急止付、快速冻结、及时解冻和资金返还制度,明确有关条件、程序和救济措施。
3
互联 治理
对监测识别的涉诈异常账 应当重新核验。
设立移动互联 应用程序应办理许可或者备案手续。为应用程序提供封装、分发服务的,应当登记并核验应用程序开发运营者的真实身份信息,核验应用程序的功能、用途。
公安机关办理电信 络诈骗案件依法调取证据的,互联 服务提供者应当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
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 服务提供者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应当依法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不得提供服务。
●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他人实施电信 络诈骗活动提供下列支持或者帮助:
1、出售、提供个人信息;
2、帮助他人通过虚拟货币交易等方式洗钱;
3、其他为电信 络诈骗活动提供支持或者帮助的行为。
● 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 服务提供者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合理注意义务,对利用下列业务从事涉诈支持、帮助活动进行监测识别和处置:
1、提供互联 接入、服务器托管、 络存储、通讯传输、线路出租、域名解析等 络资源服务;
2、提供信息发布或者搜索、广告推广、引流推广等 络推广服务;
3、提供应用程序、 站等 络技术、产品的制作、维护服务;
4、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个人信息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 电信 络诈骗活动,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对提供有效信息的举 人依照规定给予奖励和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 卡、电信线路、短信端口、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互联 账 等;不得提供实名核验帮助;不得假冒他人身份或者虚构代理关系开立上述卡、账户、账 等。
限制出境
对前往电信 络诈骗活动严重地区的人员,出境活动存在重大涉电信 络诈骗活动嫌疑的,移民管理机构可以决定不准其出境。
跨境打击
国务院公安部门等会同外交部门加强国际执法司法合作,与有关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建立有效合作机制,通过开展国际警务合作等方式,提升在信息交流、调查取证、侦查抓捕、追赃挽损等方面的合作水平,有效打击遏制跨境电信 络诈骗活动。
救济措施
对电信 络诈骗案件应当加强追赃挽损,完善涉案资金处置制度,及时返还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对遭受重大生活困难的被害人,符合国家有关救助条件的,有关方面依照规定给予救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