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少魂,魂之痛在哪里?软件领域等待突围者

12 月 7 日,华为云对外发布了需求管理工具 CodeArts Req。工具软件是什么?有什么用?为什么要自研软件?这个产品的发布是否值得关注?

“操作系统是比芯片更加迫切的供应链问题”,在今年9月6日的百人会供应链大会上,工信部前部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发起警钟。

自从俄乌事件爆发以来,陆续有300多家企业宣布断供俄罗斯,因为断供,俄罗斯IT供应链遭到致命打击,再次警醒中国。

缺芯少魂的“魂”主要指基础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管理、中间件和编程语言等,是国家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我们也称为根技术。

?

?  ?

 少魂现状是怎样呢?

全球操作系统、基础软件领域美国一家独大。全球桌面操作系统市场上,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占据高达88.14%的市场份额,垄断全球PC操作系统;移动操作系统市场,谷歌的Android市场占有率为75.44%,位居第二的是苹果的iOS,市场占有率为22.49%;我国基础软件基础软件的国内市场份额仅为5%,国产操作系统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4%。

数据库市场美国三家企业霸主地位难以撼动。2020年,全球数据库行业市场规模达到675亿美元,其中,关系型数据库占据约80%的体量,而Oracle在全球关系型数据库中占据约42%的市场份额,另外两家分别是IBM和Microsoft。国内数据库百亿级大市场中,主要被Oracle(41%)、IBM(11%)、Microsoft(7%)等厂商垄断,国外品牌占90%以上份额。

工业软件领域,欧美占据绝半壁江山。从工业增加值来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但缺乏发达的工业软件体系。在CAD研发设计类软件市场,法国达索、德国西门子、美国PTC及Autodesk在我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90%;CAE仿真软件市场,美国ANSYS、ALTAIR、NASTRAN等占据了95%以上的份额。

安全软件领域,美欧日领先。2020年,全球安全软件领域总收入0.67万亿美元。其中,美国0.27万亿美元,占比40%;欧洲0.21万亿美元,占比31%;中国在安全软件方面的收入,仅占比0.2%。

?

?  ?

 少魂之痛痛在哪里?

笔者曾经看到过一张中美科技产业对比图,树上的应用产品我们与美国差不多,但差距在树根,美国的根系粗壮发达,中国的根系薄弱缺少旁支。

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我们看似繁荣的叶子几乎全部建立在无根之树上,一旦断供,树随时可能枯调。

2019年5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华为手机搭载的安卓系统面临断供风险。

2020年6月,中国理工科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师生突然无法使用MATLAB,让很多理工科学生坐不住,他们的论文和研究将受到极大制约,哈工大一位研究生哀叹,工程软件业和国外差距在30年以上!一些学生表示今后学术论文可能要将很大精力用于转码,而这可能导致我们的大学很难有科研成果的产出,即便有也不能公开。

2022年3月12日,美国设计软件企业Figma正式封禁大疆等企业账 。Figma是一款研发界面设计协作工具,大疆暂时可能找不到和figma公司软件同类的替代品,这将影响到大疆当前的研发进度。

这好比圆珠笔笔芯之痛。

华为、哈工大、大疆之后,谁都清楚下一个随时可能到来。

?

?  ?

 如何解决少魂问题?

据《财经十一人》采访的一位美国资深华人程序员看来,工业软件不是软件的问题,是整个基础科学及其应用的问题,例如仿真软件的核心是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加上软件开发,里面软件开发的技术难度并不高。

拿Matlab而言,国人能不能独立设计出来?从应用层角度上来说,他认为不难,但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是算法的第一次创建,而不是去学会调用matlab的库函数。工业软件很难的,不仅仅是编程的问题,比如要用工业软件做一个汽车建模,那就需要这个软件支持空气动力学、材料学、力学等等这才能模拟出真实的情况,需要转件工程师拥有跨专业的能力。

在知乎 贴“如何看待哈工大、哈工程受美商务部「实体名单」影响,被禁止使用MATLAB商业软件?”中,大家的讨论也是异常热烈,并提出应对建议,主要有:

针对MATLAB被禁一事给出替代方案,并建议使用开源软件;分析此次禁用影响,担心Multisim、AD、CAD、SW、UG、PS、AI、PR等其他国外软件被禁,危机意识提升,建议加快国产替代;讨论我国基础软件发展落后原因,认为产业政策不够重视、版权意识不高盗版横行等是重要因素;建议重视基础研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国产软件发展。

南都周刊在《哈工大被禁用MATLAB,工科学生慌了》的 道中也提出了反思,曾任武汉大学凝聚态物理教师的李必云指出,“相对于很多人说改用盗版MATLAB,更关心有没有什么途径通过开源或者商业甚至政策等方式,解决软件的依赖问题。”

很多看似强大的商业开源软件,最初都是因为要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由科学家发明,然后共享给很多人逐渐完善。

他指出,与其让毕业生天天愁毕业论文的重复率,不如踏踏实实地搞点创新,国内的评价体系存在论文至上的偏见,导致国内很多科学研究都是直接购买商业软件,即便有些部门自己开发软件,也不是为了共享促进发展,只是供课题组使用的工具包而已,但由于最终产品是论文,就没有精力把它打磨成人人都可以使用的工具,这些都是阻碍专业软件发展的障碍。

他还引用Linus的一句话:”我自己不是一个梦想家,只是一个工程师,很高兴有这么多的人在仰望天空,但我只是看着地面,想在我自己摔倒之前填上面前的坑洼。”

缺芯少魂,短期阵痛是一定的,但早晚要迈出这一关,否则我们的应用再繁荣也是无根之木。很欣喜地是,我们看到国内科技巨头华为公司以及科研机构已经聚焦行动,华为所提的”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向上指基础研究和理论突破,向下指的是软件等根技术),从华为先后推出的欧拉、鸿蒙等操作系统看,已初见成效。

但正如虎嗅 道《数字化大国“补芯”忙,亦别忘了“缺魂”苦》所指出的,单凭一个华为是远远不够,我们真的需要整个产业以及大众,哪怕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才能把真正重要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垒起来,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慢慢做起来。

反观美国,他们能在基础软件许多品类扼住全球市场命脉的根本原因,无非是体量巨大、产品生态丰富,超过50年的漫长积累,以及相对集中的巨量人才。这对于中国来讲道阻且长。

我们有一丝欣慰的看到已经有一些像华为这样的公司重视基础软件,甚至是工具软件。可我们更希望看得到的是,能有更多这样的中国公司,都行动起来,实现集体突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1月8日
下一篇 2022年11月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