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是非常好的运动手段,老威也是许多年的跑步爱好者,把没有记录手段的年代算在内,有着几十年比较规律的跑步习惯。
在我周围的同龄人中,我自己感觉跑得也不错,有些心得。在所有练有氧能力的手段中,老威把它排第一。
这样说,首先排除了老威会诋毁跑步,诋毁跑步者的可能性。人怎么会自己否定自己所属的群体,自己否定自己的所爱呢?
跑步不过是众多运动的手段之一。
学生时代跑步,是在操场。每天训练前到操场跑3圈作为热身的一部分,随后压腿,抻筋,做训练。早上也去跑几圈,回到水房冲个凉——冬天跑完冲凉其实很不好,哪怕室内有暖气。不过意识到这点时,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事情了。
参加工作后,被公派到那时候尚未回归祖国怀抱的南海边工作,要么清晨在海边跑,要么晚上在单位的健身房里练力量,练体能——有时候也上跑步机跑跑。
总而言之,跑步即使不是锻炼的最主要科目,但一直在跑。
从来没有比拼速度,那时候也没有强度(心率)的指示,仅仅是跑时间。
在几十年里,跑步是我的规律性运动,但是基本上,它只是练其他项目的辅助。偶尔参加一个单位的集体活动性质的跑步比赛。
之前看到一位六旬跑者对自己的跑步生涯的忏悔(他的文章的标题就用的“忏悔”两个字),他说到,开始就是为了健康而跑:只有时间,没有距离,没有心率数据,更没有堆跑量。
自从用了软件以后,忽然激发了攀比心,最后发展到在朋友圈里的步数排名,也要争第一。总是比自己步数高的联系人,他甚至会把对方删去。
后来身体出了很大的问题(因为跑量确实很大,在这种攀比下,不大能行吗),家人也各种抱怨。最典型的抱怨,是“你到处去 比赛,我们家也没有多少钱,这么多年,你想过陪我到各地去旅游旅游吗?”
就这样,触及灵魂,幡然悔悟,回到了“强身健体”的正道上。
老威最早佩戴专业跑表是2014年入门佳明,比这早一年,用的是手机app。
老实说,这位跑友的经历,很有共性,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迷失初心”的跑步经历。
老威也有点。好在,不严重。
图片故事:2019年国庆节期间,在从张掖前往西宁的途中。
这些年,跑步有点被被赋予了太多的使命。
首先是把跑步神化到上纲上线的地步,什么意志力坚强啊,品质刚毅啊,修行自律啊,甚至还有人把“跑步让我变得更加优秀”啊……之类的,挂在嘴边。
要是不仅能跑,而且跑得好:更快,更远,那简直是不得了了。
只要把一件事情跟什么“品德”这种概念挂钩到一起,想想都有点吓人倒怪。
其次是跑步的门槛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变得高起点了。过去跑多少年,就是一个“健身”为目的,在学校时代,跑步甚至与每个人切身相关的1500米测验,都未必挂钩得很严密,那真是快乐的跑步。
现在,好像不跑马拉松,不跑个300公里的月跑量,仿佛说自己是跑步爱好者,是丢人似的。
这都什么事儿啊!
加上各地动不动借助于马拉松来为经济搭台(宣传和旅游),仿佛一个城市不举办马拉松赛事,就没有其他经济活动了似的,更是让跑步成了一件时髦事情。
在微信短视频平台,经常会刷到这样的视频:跑步女子,一反“女子年龄为 交忌讳”的传统,主动说,“85年快50岁了的跑步阿姨”,来反衬状态的年轻。结果有矫情者掐指一算,“85年的,快50岁,这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一个不小心,害得体育老师躺枪。
说到底,就是觉得能跑步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在这种场合下,不惜用“高龄”和“好状态”的大反差,来花式炫耀。
不过,既然自己的年龄也能算错,把85年的算成(今年2022年)“快50了”,想必也不是自己计算的。
似乎没有跑过马拉松的人都不能算跑步了。以至于那些跑10公里,配速在6分7分的人,仿佛都活该被人瞧不起一样。
谁说那些10公里,配6配7的就不是跑步的人了?
与之相类似的,则是另一个极端。
说到健康跑,似乎必须是心率130,每周不超过3小时,才是合乎科学的,那些跑间歇、跑速度的,又被戴上“不健康跑步”的帽子。
在没有数据统计的年代,不是也这么多年跑过来了吗?不也被证明强身健体了吗?
跑步不过是一种谋求健康的手段,没有那么复杂。
跑步就是求健康,不是什么练品格。
如果说早起跑步让人更加阳光,更加朝气蓬勃,那么在晨练暴力案中的那些施暴者,他们不是比受害人更加早起,要到某个地方去埋伏,他们身上,恐怕没有什么阳光,没有什么朝气,只有戾气。
有的人说,经历过冬天跑步的人,哪些哪些体能更高,我头一个反对。我也一直有数十年冬天晨练的习惯,也一直觉得自己体能还不错。但是我就曾经在一次严寒中不小心把呼吸系统弄伤了,以至于困扰了我很多年,后来在严寒时期改为午跑(也没有放弃跑),加上其他措施才慢慢修复过来了。也许你会说,继续练下去,练得更加强大了,就不会受伤了。这完全是悖论。
再说了,没有通过严寒训练进而练成一套“在严寒中能够承受狂奔”的本事,就是唯一选择吗?非洲的弟兄们没有机会遭遇严寒,他们就不跑了?就算他们没有在严寒中奔跑的能力,对他也没有实质性影响啊。
跑步中有“坚持力”,在其他方面没有坚持力、很容易放弃的人,不也多得很。
反过来,生活中对他人冷漠的人,也不会通过参加几个跑团,或者自己跑了几万公里,就具备暖心的品质。
对于绝大部分跑步爱好者而言,跑步,就是为了把身体跑得更加健康,它就是一种给自己赢得健康的手段,它没有必要承担太多的使命。
在有氧运动中,跑步是比较容易达成高强度的手段,换句话说,要达到某个有氧运动强度,跑步是比较容易的手段。所以,它在有氧训练中,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手段。它的门槛最低,最容易操作。
最近几周,因为处在特殊时期,运动几乎都在家里完成。昨天我尝试用伏地跑(之前多用立卧跳,即波比的手段),来取得有氧运动中心率达到高区的训练效果,非常累,非常难以持续。
下面的图中,因为采取了平均心率法,比起跑步项目中设定的分区法,已经降低要求了,饶是如此,依然只能勉强碰到目标区域,与跑步相比,实在是体感太累了。
反过来,如果能够在这些训练模式中,达成了同样的强度要求,其实是体能更加提高了。
你若不信,可以去问问你的跑步教练,在跑步训练中,立卧跳,伏地登山跑这些方式,是不是他们常用的强化手段。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