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囡”听不懂上海话?大学生开发沪语学习软件,沪语名人来助阵

“我们”用上海话怎么说?

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阿拉”。

但1998年出生在上海的杨张悦发现,老人口中的“我们”似乎不是这样表达……

祖孙三代在沪,杨张悦是个地地道道的“上海小囡”,在上海海事大学读大三的她,最近和小伙伴们推出了名为“沪语学习通”微信小程序,教感兴趣的朋友学上海话。

上海娃也有听不懂的“老上海话”

在上海长大,竟有听不懂自己方言的时候!这让杨张悦对沪语文化产生了兴趣。

“一些比较地道的上海话词语,有时候听到了都不太明白,或者说自己不会主动去用。比如,说到‘我们’,一般都会自然的说‘阿拉’,但其实比较地道的表达是‘我伲’,还有像‘晒太阳’,我们一般说‘孵日头’,但是老一辈的会说‘伏日旺’。”

杨张悦说,不仅是老上海话,一些新兴词语,年轻人和老一辈的讲法也有不同。像我们常用的微信,上海话里的发音几乎已经“普化”,和普通话差别不大,但老人说起来,“微”字变得很轻,有点像英文字母里的“V”。

自小,杨张悦在校园接受普通话教育,在自家的小区里,小朋友们互相交流基本也都是普通话,年轻一代使用沪语的人越来越少了。

“语言是会随着时代发展的,出现变化很正常,并不是抗拒变化,而是会想要把老底子的东西作为一种文化留存、传播。”小杨说。

随着进入大学,小杨的 交圈里,添了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她发现了另一种现象——不少外地同学遭遇过语言差异的“小插曲”,他们希望学说一点上海话。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了各个地区的伙伴来这里学习、工作。普通话普及推广多年,在上海生活讲好普通话没什么问题。不过,也偶有时刻,老上海人习惯性讲起来方言,外地小伙伴听得一脸懵。

“我们学校在临港,宿管阿姨很多都是本地人,检查宿舍卫生的时候,互相之间下意识用本地话交流,外地的同学们听不懂但是又很想知道她们在说什么。”杨张悦说。

在校园外,小杨的一位学长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他所在的公司许多同事是上海人,老板不知不觉就讲起了上海话,一直到会议结束,他都没听懂大家聊了什么。看着会议室别人欢声笑语,哭笑不得的学长一则朋友圈发出“灵魂拷问”:这谁顶得住?有没有什么软件可以学上海话!

小杨说,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让她萌生了传承沪语文化、教朋友学说沪语的想法。

喜爱沪语 6位同学组团开发学习软件

做软件、搞项目,靠她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怎么找合适的“人”,是接下来的关键问题。

“团队成员既要有一定的热情,又要有能力,大家相互合作,有默契,核心成员稳定以后,其他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杨张悦说,要一起做这件事,首先要有共同的热情,对传播沪语文化感兴趣。

制作软件的技术难题怎么攻破?

小杨找到了学校信息工程学院的江文全——一个对海派文化感兴趣的男生,他又发动了自己的同学金江林、王自阳,一起做技术支持。

人找齐了就开始落实软件,从着手写策划到落实APP,这当中大概花了半年多的时间。由于APP只能利用课余写,大约花了一年时间后终于正式上架,今年4月,又推出了小程序版本“沪语学习通”。

在这个软件上,可以通过答题闯关的模式,聆听陈述后选择正确翻译结果,或者在情景模式中学习迎送问候、时间说明、情感表达、服饰美容等常用的上海话。

尽管上线时间不久,还有一些功能尚未开通,目前小程序已经可以给初学者带来较为便利的互动体验,有了将近两千的用户。

团队制作的“沪语学习通”操作介绍视频

沪语前辈和大学老师提供支持

小杨说,在推广沪语的过程中,她和团队得到了来自前辈、学校的支持。

几年前,杨张悦还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赶上了上海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她当时的兴趣就是保护海派文化。小杨的父亲帮忙介绍了一些从事上海传统文化相关工作的老师。

“这些愿意义务朗读的老师,对传播沪语文化很有热情,每每录音,读错一个字就重新录,确保发音尽可能地道。”

杨张悦介绍,现在有二十多位老师在帮助他们产出优质沪语内容。在他们当中,有许多上海人熟悉的声音,比如《滑稽王小毛》节目编导葛明铭、《评弹天地》《星期书会》节目沪语主持人秦来来、滑稽表演艺术家钱程、第三代“阿富根”演播者叶进……

在这些前辈的支持下,小杨有了大量优秀的沪语朗读录音、文字内容,源源不断地在平台上推出,目前微信公 已经有2万粉丝,每天坚持内容更新。

在做项目的时候,小杨的团队收到了来自上海海事大学老师的细致指导。

“我们大一开始写策划,可以说是萌新什么都不懂,只有一腔热情。我们经济管理学院的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帮我们改计划书,不厌其烦。学校也帮助我们推广了小程序。”

就在不久前,上海海事大学官方微信专门推出了一期内容,就是具体介绍“沪语学习通”的使用方法。

对于创建项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经费需要,小杨的团队每年会申请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可以在其中得到经费支持。

由于小程序是轻量级的,一些功能长远来看还是要放在APP里,比如增加沪语语音评分功能、增加一些交互性,因为很多新上海人听得懂沪语但是不会说。她还有希望能够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沪语分级测试,这样可以让用户知道自己的沪语在什么水平,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和同学们做这个,目前还是以兴趣为主、公益教学,暂时还没有想过盈利。”

她期待自己的团队能够一步步摸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传承海派文化,留住上海声音。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5月11日
下一篇 2020年5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