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啤坊艺术街区:城市型文旅目的地

组图:金啤坊艺术街区位于罗湖区东晓街道东昌路9 ,是老深圳人熟悉的原金威啤酒厂旧址。图为正在这里举行的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部分展品及开幕周盛典“万物共生”表演作品。

深双与罗湖情

毕业于罗湖翠园东晓中学的范博睿与学长李佳霖,都是在东晓 区出生长大的,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凝结成剪不断的绵绵情感。在游戏中认识的他们,花了两年半的课余时间,用共同喜爱的游戏软件Minecraft创作了一部作品《日出东方,临将破晓》,作品以母校翠园东晓中学为中心,向周围街区扩展还原,铸就了百万方块所架构的充满浓浓情意的虚拟世界。在这里,有翠园东晓校园时光里的欢愉,有春晓路街头市井的烟火,也有围岭山的层峦叠翠。在他们搭建的世界里,教学楼上挂着钟爱的对联“龙在青天书在手,花开东晓人开颜”,行走过无数遍的街区与俯瞰的罗湖城区交相呼应,他们在对罗湖千百次的无限回眸中充满着无尽的爱与乡愁。

这是第九届深双中罗湖馆的参展作品,参展者也是历届深双最年轻的一代。他们是真正的“罗二代”(注:罗湖出生长大的第二代),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回馈曾经滋养过自己的城市和 区。

本届深双不少参展艺术家都是在罗湖长大的,他们在罗湖本地上过学或工作过,还有部分是出国留学后回来继续在这里居住和工作的。“可以说,他们是跟罗湖这个地方共同成长的”,本届深双“即地制造”常设展“制造时代”子板块策展人冯宇便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于1985年随父母来罗湖,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金威啤酒厂就职,近四十年来,他对罗湖有血浓于水的深情。他说:“与罗湖共同成长的这批人,不是观察者视角,我们认知里的罗湖是与这个地方同构的,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大家会想着如何布置它,如何让它朝着更好的方向走,愿意为它的发展投放自己的精力和能力,我们对罗湖会有一种主人的意识——这其实也是深圳本土文化的建立和积累。”

为了这一板块的展陈,冯宇把深圳档案馆内有关罗湖及金威啤酒厂的历史档案几乎翻了一个遍,他希望从不同的维度给观众呈现一个鲜活的日常的罗湖。同时,除了展品之外,还陆续举行各种动态的交流活动,比如,12月17日邀请郑岳传先生来讲“我在罗湖酿啤酒”等。1986年,郑岳传远赴德国慕尼黑Doemens酿造学院学了两年啤酒酿造技术。1990年,他作为深圳啤酒有限公司首任酿造车间主任,酿出了第一罐金威啤酒。三十多年过去了,郑先生酿造金威啤酒的故事,隔着悠悠岁月,让我们感受到工业化大规模酿造啤酒时代及其背后的城市性格与现代化生活。

在冯宇看来,金威啤酒同步于改革开放,是深圳城市化发展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啤酒看起来是冰冷的,但使用的是世界最先进最标准化的生产,它同时又是文化产品,代表的是一种趋向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是深圳现代化阶段的一个小小的标志物。从这个层面讲,人与城市因为啤酒而充满着某种共生的有意义的连接。”

罗湖馆与深港情

罗湖城市更新局的四级调研员赵宁及其团队具体负责“罗湖馆”的组织工作,她说,除了金啤坊之外,罗湖馆内展示的湖贝片区、蔡屋围片区等城市更新项目正在建设当中,均是以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为前提进行改造的。“另外,我们把罗湖馆和香港馆放在一起,更好呼应了深港融合的大背景,通过罗湖桥,深港两地不仅有地理上最早的连接,未来也有更多深度的合作”。

金啤坊与罗湖文旅

金啤坊艺术街区因深双源源不断的流量,而成为罗湖全新的文旅目的地。

徐轶婧是金啤坊文化运营负责人,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罗二代”。她在本月15日的“罗湖发布”上分享道,金啤坊是深圳第一例将拆除重建与综合整治模式融为一体的复合式旧工业区更新项目,其前身是原金威啤酒厂,曾孕育着深圳唯一土生土长的啤酒品牌——金威啤酒,1985年成立,1990年正式投产,1997年于香港上市。“那是一代深圳人的共同记忆,它陪伴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城市建设者干杯畅饮、追逐梦想,也深度参与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深圳粤海城的核心业态之一,金啤坊在原厂址基础上保留了工业特色鲜明的如啤酒发酵、易拉罐生产、污水处理等工序的标志性建筑物,通过空间重构与价值重生,将原来单一的生产线改造为多元的文化场域。

徐轶婧分享道,从文化旅游的角度,金啤坊以“深圳人”、“罗湖故事”、“啤酒”为主题,挖掘城市记忆及“老金威”所沉淀的时代精神、文化内容并呈现给市民和游客。在这个曾经是大型工业化啤酒生产的发酵车间里,还引入了一家践行低碳循环理念的微型啤酒厂“老爷鲜酿”,其顾问就是上面提到的郑岳传先生。尽管金威啤酒厂已然成为历史,但 “老爷鲜酿”则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了深圳人的集体记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1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11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