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园旭|联结世界 耳听为“需”——南京市软件谷第二小学音频课程资源的构建与供给

【摘 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逐步增量、优化、可视,为学习者的获取与使用提供了广阔空间。面向未来,各学校应更加聚焦学习者需求,联动多元学习场景;在数字资源的配置方式、组织形式、研发范式上进行迭代,充分发挥 络环境优势,以促进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关系的进一步转变。

【关键词】音频课程;学习资源;信息技术

南京市软件谷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学校”)自2020年9月建校以来,秉承“联结世界,创e未来”的办学理念,引领学生探索书本世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与虚拟( 络)世界,丰富学生的经验,增长其见识。学校基于低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打造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定制课程样态。其中,旨在丰富学生全感学习体验的“e 起听”课程选取或延伸各学科教材内容,演绎形成音频学习资源,部署在学校廊道的音频交互设备及 络学习空间中,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这既是学校“未来学习观”(人性化、创造性、非认知)的创新实践,亦是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有力支持。

一、审视未来学习需求

为此,学校全面推动以音频为载体的课程研发,探索学习方式变革,力求让“耳听”课程为“需”,让学生与世界相连。

二、建构音频课程体系

(一)以素养为导向,延展课程边界

学校开发的“e 起听”音频课程,缘起于周边的实际学情及学生的认知起点。办学之初,我们了解到一年级新生中家庭藏书量偏低,藏书达百本以上的家庭占比不足5%,且家长对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拓展见识的意识普遍较薄弱。同时教师也发现多数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薄弱,对拓展类知识及技能了解有限,如科学中常见的动植物名称、自然现象及其发生原由、简单工具的用处、科学家及其生平贡献等;还有部分学生的经验源自非专业的新媒体等渠道,导致认知建构的科学性不足。

基于此,学校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6门学科的音频课程作为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基础课程)的有效延续和实践性补充,以丰富校本化实施中学生的全感官学习方式。例如,学校在“e起听”音频课程推出的第一期节目中,选取了音乐学科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同单元的《上学歌》和《放学歌》。这两首歌既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又能映衬他们入学的愉快心情。各学科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融合学生“听、说、读、写、演”的综合应用导向,遴选适于音频呈现的拓展内容,确定了课文诵读、趣味故事、名人名言、单词跟读、歌曲范唱等基本播 形式,按照每两个月为一期的频率更新内容。

(二)以适性为指引,回归儿童立场

(三)以评价为阶梯,促进知识迁移

在全面推进“e起听”音频课程的同时,学校也致力打造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以及时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审视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形成“教学评”一体的完整生态。一方面是学科伴随,在日常教学中深化音频课程知识,逢每期课程更新节点,各学科则利用随堂时间做好“四小”(小练习、小讨论、小演讲、小表演)的阶段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予反馈及评价。另一方面是活动伴随,定期开展“同读一本书”“小小营养师”“e学之声”等趣味学习活动,提供大量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师在其中做好正向引导,捕捉记录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如“小小营养师”活动,每天中午由一名学生介绍当日菜谱,根据教师提供的内容框架需要提前查询菜品的营养成分、烹饪方法、口味口感等,将所有信息串联融通并进行介绍。

此外,学校将音频课程全部上传至 络学习空间中,逐步实现线上数据的动态记录,对每个学生的音频课程学习行为做分析,形成个性化电子画像,以技术赋能学情研究,精准确定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认知特点。

三、优化资源供给样态

(一)提升教师素养,规整技术范式

在音频课程资源整体建设中,学校每学期安排一次专题培训,至今已开展“常用音频制作软件”“Audition音频制作方式”“怎么采集声音”三场活动,同步生成点播资源供教师回看学习;每学期两次制作经验分享会,对学生喜爱的节目做解构剖析,梳理其中要素;定期开展音频资源研发竞赛,以赛促建,赛训合一,提升课程研发实效。至今,全校教师皆能熟练掌握音频资源的录制及剪辑技术,学科教师间协作通畅,为课程的整体推进提供了保障。

学校制定并发布了《音频课程剪辑操作手册》(纸质及电子形式),以方便教师随时查询。手册明确了技术规范,要求各栏目每期总时长为4~6分钟,采取立体声输出,音源文件格式为Mp3,码流不低于128kbps,音频不得出现爆音、噪音、人声过小、背景音乐声过大等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打造学习空间,增强场景效能

(三)部署测评系统,赋能个性成长

学校建有“e起读吧”朗读测评系统,结合低年段的认知规律设计了趣味化的操作界面,完成小学阶段语文、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课间,学生自主进入空间,选择感兴趣的文章朗读,系统从准确度、声韵、完整度、调型、流畅度、整体印象等6个维度评价并实时记录;进度需要时,教师会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测评,了解每个学生在朗读能力上的发展水平。同时,教师从测评数据中分析共性及个性问题,制作相应微课程,并在学校“e世界学院”线上教学平台中精准推送至相应学生,对具体发音、轻重音、气息控制等进行指导。在系统支持下,智能生成的基础模型为教师进一步实施个性化指导提供了辅助依据,赋能学生的个性成长。

学校“e起听”课程的建设本质上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内容生态和价值模型,借助音频课程载体,为学生打造获知“舒适圈”,用场景赋能个性、资源支撑体验、技术驱动创新,为落实全面育人、实现教与学的深度变革提供可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7月19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1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