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沟小学是一所乡村学校,位于阜阳市颍东区口孜镇龙沟村,西临正午镇、北与枣庄镇接壤,是口孜镇人眼里的“西伯利亚”。
龙沟小学有一栋教学楼,几栋功能教室,一块水泥操场,一百多名学生,还有十多名教师。和颍东区大多数乡村学校一样,它看上去,并不特别起眼。
但正是这样的一所不起眼的乡村小学,却承担起帮助龙沟村几百户家庭改变命运的重任,点亮了孩子们的明天:从这里先后走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诸多“双一流”高校的大学生。
而这一切,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白振。从普通教师到现任校长,白振在龙沟小学一干就是24年!
(白振)
从学生到母校的老师
白振,是土生土长的龙沟村人,5岁那年,一场病导致他左腿肌肉萎缩、肌无力,落下残疾,阴影一度笼罩在幼小的白振心头。
但,教育改变了他的命运,凭借着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白振在上世纪90年代考上了阜阳市的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后他选择了返乡,在龙沟小学当了老师。
那时,白振家通往龙沟小学的道路,是一条狭窄的乡村小道。“下雨路滑,泥泞难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摔倒。”白振回忆说,学校6点开始早读,从家走路去学校要花半个多小时,为了准时到校,他要比别人更早起床。
但无论如何,白振从教之路的念头从未间断过,就如当年他的求学之路一般。被教育改变命运的白振,也想要用教育改变更多乡村孩子的命运。
2009年,白振成为龙沟小学的副校长,2010年成为校长。
“我对母校很有感情,当时很多曾教过我的老师还没有退休,我觉得能回母校当老师很好。”
“白振是我教的第一届学生,也是和我搭班多年的老搭档,他的孩子也是我的学生,我们俩亦师亦友,我最了解他了。多年来,他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早出晚归、爱校如家,寒暑假、双休日经常‘泡’在学校里。”龙沟小学原教务主任、老教师魏洪超说。
每个清晨,白振都会站在学校门口,同进校的老师和孩子们挥手,道一声“早上好”。课间,他常与学生谈心谈话,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从青年到中年,渐渐地,他成为了孩子们眼中的“知心爷爷”。
“软硬件”同频共振,办家门口的好学校
乡村教育振兴,教育振兴乡村。乡村振兴,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而乡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两个“件”——硬件和软件。
如同这片土地上的庄稼人感受着庄稼的变化一样,作为一名园丁,白振清晰地感知着乡村学校的变化,他也是见证者和参与者。2009年,龙沟小学校舍迁址重建。白振既是校长、老师,又是“设计”、“监理”,他和几位老师把村子走了一遍又一遍,建议把教学楼从原先村庄边缘的地方建到村庄中心,以方便所有的孩子上学。为了让学校顺利开工建设,白振想尽办法做父母思想工作,将自家的地拿出来与别人置换(白振家的地不在新校址范围内),最终说服家人,征得了父母同意。之后,他又拿着设计图纸一遍一遍地看朝向、测光照,找到最合适的位置,轮流守候在工地,像是建自家的房子一样,严把质量关……
此后,计算机教室、图书室、书法室、美术室、音乐室、象棋室,各种功能室逐渐在龙沟小学配齐。
2021年,乡村振兴的 角全面吹响。阜阳市正式实施智慧学校项目建设,龙沟小学也同步实现了智慧课堂全覆盖。智慧课堂的到来,使音乐、美术等课程有了好资源、好环境。
白振是一名数学老师,教学中,他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绞尽脑汁力求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想方设法寻找制作教具、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教学内容。有了智慧课堂,他的各种各样的教学设想得以实现,无论是几何图形,还是公式原理,都能变成动态图形、解说视频,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立体起来。
在龙沟小学,近几年新招聘的年轻教师和智慧课堂一起,给孩子们带来了新的世界。英语课上,他们每人一个平板,跟读、互动,不亦乐乎。老教师武祥军、魏洪超、白侠民也跟着年轻人学起了智慧课堂,“做了一辈子老师,没想到在教师生涯的尾声还能学到智慧教学。”老教师们纷纷表示。
龙沟小学的智慧课堂设备常态化、应用高质量,在口孜镇中心学校的统一管理下,统一培训、集中教研,孟凡利、华夏、韦瑞等年轻教师在各类比赛中开始展露锋芒。2022年9月,华夏被评为颍东区优秀特岗教师,并作为特岗教师代表在颍东区教师节庆祝大会上作发言;韦瑞被评为口孜镇优秀班主任。。
做师生的“守护者”“贴心人”
“特岗计划”为我国农村补充了大批教师,被誉为乡村教师队伍“换血的一代”。特岗教师招聘让更多的年轻人“逆流”回乡,加强了思想政治、体音美、科学、劳动、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特殊教育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补充,为乡村教育奠定坚实的教师队伍基础。
2020年、2021年,龙沟小学也迎来了三名年轻的特岗教师,1995年出生的华夏就是其中之一。年轻教师大多住在城市,为了让他们有好的环境、心情愉快地安心教书,白振在校园设置了停车场、建起了小食堂,还找了一间空教室置办了床铺,供女教师们午休。
“去年我和韦瑞老师刚入职,由于第一学期没缴纳工会会费,春节前没有领到工会会员的节日慰问品,白校长主动提出把他的那一份给我们。无独有偶,今年中秋节,两位返聘教师、一位派遣制教师也同样收到白振校长个人的‘心意慰问品’。”特岗教师华夏说。
“一百多个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平时都不在身边,孩子交由家里的老人照顾,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做事。”白振说。
针对留守儿童,学校一部分老师会利用课后延时和周末时间为学生批改作业、辅导功课。同时解决孩子们无人照看、孤单等问题,为留守儿童建起一个“家”。
在白振的办公桌上,有一本“留守儿童”档案,这本档案放在随手就能拿到的地方,一有空时,他就会拿来翻一翻,完善一下记录。在档案上,除了罗列着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情况以外,还清晰注明了每个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如父母皆不在家的、单亲在家的、父母离异的、平时表现好的、平时“问题”多的、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差的、现在的监护人等等。
“节假日时,我和其他老师们还会经常性开展家访活动,把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用心呵护。我留意到,有些孩子缺爱,与人交往表现自私内向,也有的是因为祖辈宠爱,比较任性。”白振说,为了改变这些学生,他就地取材,开辟小菜园,为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课。
“小菜园让同学们拓展了户外活动,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增长了见识,还收获了更多的成效。”白振说,劳动教育达到了‘1+N’的效果。
龙沟小学的大多数孩子是留守儿童,多年来,白振一直坚持给在外务工的家长们发送孩子的照片、视频,及时和他们沟通孩子在班级的表现。“为人父母,太能理解每一个家庭、父母思念孩子的感觉。”白振的手机里存着很多张班里孩子的照片,记录着孩子们的点点滴滴。
“白老师是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每天很忙碌,我们都非常喜欢上他的数学课,他也常和我们下象棋,一起田间劳作,给白老师点个赞!”学生白璇说。
发现学生小花(化名)不善言辞,有自卑心理,白振主动找她谈心,帮其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经过数次沟通鼓励后,小花变得开心自信了,能和同学一起聊天玩乐了。“其实对留守儿童心理的辅导,比学习上的辅导更为重要,要诚恳对待学生,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让老师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到他们真正需要什么,这才最为重要。”白振说。
寒来暑往,转眼间,白振已经在龙沟小学度过了24年,他用心用情,帮一批批农村娃走向了远方,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和更美好的未来,“教育就是服务,我对龙沟小学、对这里孩子们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会一直坚守在这里,一生做好教书育人这一件事就行了,我会看着学校变得越来越好。”白振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