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各位好我是开水,今天我们来聊聊电脑中的灯光设备,其实RGB来到电脑硬件上的时间并不算太久,第一张支持5050灯珠整体变色设备控制的主板,应该是华硕在15年发布的M8H alpha,这也是第一代4pin RGB接口的元祖。
不过第一代灯光仅能实现整体变色的控制,这让不少灯光爱好者并不满意,于是在短时间内第二代接口3pin的可寻址 ARGB接口迅速上马,就在今年,这个接口也下放到了很多B450、B460的主流主板上,这标志着第二代接口基本全面普及。
不过随着3pin ARGB接口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虽然这代接口可以实现彩虹般流光溢彩的效果,不过由于接口数量有限,机箱内设备的灯光大多是在互相复制,设备与设备之间没有关联没有互动,一段时间下来不免让人感到索然无味。
其实早在17年初以TT为代表的一批厂商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为了让灯光更加有趣,他们将灯光设备的接口进行了数字化,并且使用软件控制器来代替主板对设备进行控制,如此一来所有的灯光设备均有了自己的接口,这使得点对点控制成为了可能。
其实我一直也对这种软件控制器驱动的灯光设备比较好奇,不过由于囊中羞涩一直没能体验到,这次也要感谢TT能够给我提供这么全的相关设备让我体验一下吧。
二、装备介绍&装机
这次TT一共给我提供了6件装备分别是挑战者H6机箱、Floe DX 240水冷、Riing Quad 12 风扇、ToughRam RGB内存、GT650W电源、飞行家G521键盘。
我们一边装机一边聊吧,挑战者H6这机箱双十一好价应该在349附近吧,标准的中塔侧透式机箱,侧透玻璃采用的是最近很流行的铰链开合式设计,搭配TT专门设计的金属扣,打开机箱更换配件还是非常方便的。
拆除玻璃侧板后可以看到这款机箱内部空间非常大,因为挑战者H6保留了传统的硬盘笼区域,并且将其设计成了模块化可拆卸的形式,在不增加硬盘笼模块时机箱可以最高支持到E-ATX主板+395mm的显卡,而如果你需要使用多个硬盘时,挑战者H6可以提供多达9个3.5寸硬盘位!其中7个为舱内悬挂式。
这机箱比较有意思的是标配了一个显卡千斤顶,从结构看不仅可以调整纵深距离,还能根据显卡长度进行调整适配,可用性应该是挺高的,并且夹具上也有较厚的泡棉垫,保证夹具不会伤到价格高昂的显卡。另外这个机箱底部的电源仓顶面与底面均是蜂窝 状的,这对于均衡机箱内的风压有一定帮助。
喜欢点评机箱的老毛病又犯了,我们接着装机,这款机箱的标配铜柱并不是ATX主板的,所以在安装主板之前先要补齐铜柱,这里利用主板附送的铜柱套筒,就可以很方便的用螺丝刀补齐铜柱。
主板使用的是华硕的Z490,具体型 是ROG MAXIMUS XII HERO,这代Hero采用了全黑化处理,并且使用了大量整齐划一的斜线纹理,简约的同时又凸显出了喷砂铝面的质感,比当下不少二次元产品要简约大气不少。
M12H的CPU供电多达8相(7+1)并且为了分摊电流还采用了并联的设计,所以这套供电电路总计多达14+2路,这个供电规模配合环抱式的热管散热模组,我用来带10700K,满载时VRM模组温度仅有50度上下,对它来说太轻松了。
M12H的配置也很豪华,预装好的一体式挡板对装机来说便捷了不少,接口方面更是只能用丰富到变态来形容, 口方面直接升级到了5G+1G的双 口,WiFi部分随大流升级到了支持WiFi6的AX201 卡,另外HERO还拥有一个HDMI接口,它也是MAXIMUS系列唯一块支持集显的主板。
虽然M12H是一块纯黑色的主板,不过装进白色的机箱内意外的也挺好看的。我觉得这代HERO之所以颜值这么高,应该是主板下半部分区域全面覆盖了装甲板的原因,此外南桥区域顶盖上的败家之眼RGB标志也是一大助力,这枚标志表面采用真空溅镀工艺制造,在灯光不亮起时,可以呈现出金属的光泽。
CPU方面我使用的依旧是10700K,这颗U刚到手时我觉得体质好差,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看周围朋友的U,我发现他居然还是矮子里的将军。。。。。
内存这次也是由TT提供的,我要是没记错的话TT出内存也就是去年的事,其实这一步对TT的RGB生态链来说非常重要,机箱内除了散热器与风扇之外的一个灯光大头就是内存了,其重要性甚至高于主板。
TT给这款内存凹了个很特别的造型,导光条上的两道切口让内存的侧面直接呼应上了TT的LOGO,简直是神来之笔,为了让缺口不影响产品质感,TT在缺口处又补了一道镀铬的高光金属条,这个金属条嵌在金属拉丝的散热片上,又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视觉层次,总之这个内存的设计让人印象深刻。
这套内存与M12H倒也是挺搭的,很期待亮灯的样子。
我们接着装电源,电源是TT提供的GT650W,尴尬的是我发现这款电源并不属于TT家具备RGB的那个电源系列,不过这款电源的包装很特别,TT居然用了一个塑料收纳盒来做产品包装,这确实非常有创意,并且在装完电源后,这个盒子显然要更加实用,希望有更多的厂家能够借鉴这个创意吧。
说回电源本身,这款电源本身也是一款金牌认证电源,采用了比较高效的DC-DC设计,用料方面也是一水的日系电容,其12V供电也是单路高电流输出,不过在这个大火炉CPU与大火炉GPU并存的时代,我还是建议TT能把CPU供电端子给到两个8pin,这样用户在面对8+4pin的主板时做定制线会更加方便一点。
这款电源的线材采用的是扁平线缆,在原装线材中也算是美观实用的一类原厂线了。
看完电源再看看电源仓,一般机箱内也都会给橡胶垫做电源的防震处理,不过像挑战者H6这也直接给这么长两条的确实不多见,可见TT在这个价位的机箱用料上并没有太考虑预算,而是将用户体验放在了第一位。
由于我的主板CPU供电是8+4,考虑到我用自己的电源本来就有定制好的模组线,所以这里电源我使用的是自己的850W电源。
装好电源后可以把供电与机箱I/O都插好,并且顺带把线缆初步的整理一下。
挑战者H6给到的理线扎带直接是固定在机箱上的魔术贴,这种用螺丝固定的魔术贴在理线时确实要方便不少,而且比起塑料扎线带来说它的重复利用率也要高出很多。
装完电源我决定安装水冷,这次TT给到的水冷是Floe DX 240相比于Floe Riing系列的水冷,DX系列主要升级了双光圈风扇,并且打通了雷蛇以及亚马逊两家的系统联动。
TT这款水冷的冷头和冷排我一看就可以确定用的是asetek方案,这家厂出的水冷方案性能都非常不错。
TT的这个冷头似乎已经用了有两三年了,不过现在看依旧不落伍,可见当时TT这款冷头设计是有多超前,而且我觉得TT这个LOGO在整个DIY圈子里也算是很好看的那一类了。
这款水冷采用了纯铜铣底设计,并且铜底也有预涂膜好的硅脂,这种超薄的预涂膜硅脂对于玩家来说非常实用,我之前还特地测过,这款硅脂的效能并不输给市面上那些单独出售的高性能第三方硅脂。
冷头的水泵部分是一枚3pin的DC风扇接口,目前三大厂的主流主板都具备AIO水泵口,直接插主板就可以控制水泵了,灯光接口则比较特别,TT的接口并非是常见的3pin ARGB或者是4pinRGB,而是一个类似于USB2.0板载接口的端子,这个端子很特别我们待会儿讲风扇的时候再聊吧。
Floe DX240标配了两把Riing Duo 12风扇,如你所见风扇接口一样采用的是一个专用接口,并且这个接口将PWM电机控制与灯光做到了二合一。
相比于之前的Riing Plus,新款的Riing Duo在电机外圈增加了一圈RGB 灯带
为了避免冷排柔软的鳍片被砸伤,安装水冷可以用两颗螺丝辅助固定好冷排后,再安装冷头,TT这款冷头的扣具体验非常出色,整个冷头的安装徒手就可以完成,完全不需要借助到工具。
由于前面冷排只锁了两颗螺丝,所以装好冷头后可以很方便的调整冷排位置,一般来说调整好后就可以将冷排螺丝全部上齐了,不过我这里还没装风扇所以别急。
因为我权衡再三决定将冷排风扇安装到前面板做进风扇,是不是觉得这么漂亮的扇子装到挑战者h6这种非透明的前面板内暴殄天物?其实没关系,因为我们这次有更炫酷的扇子可以用。
其实挑战者H6的前面板上也是有RGB灯带的,不过之前拆前面板并没有看到与之相连的线缆,TT给这款300多的箱子用了一个挺高级的配置-弹针连接器,这个价位的箱子里我也是提一次见到这个东西,有了他后期扎好线后也可以随意拆卸前面板,体验非常友好。
挑战者H6的灯带藏在前面板的一个夹层内,内侧置灯带,为了让灯光效果更加出色,TT也是将防尘 内侧刷上了白漆,以增加灯光的显色性。
因为这次我只安装两把风扇,所以我将风扇安装在了比较靠中间的位置,装好风扇后线材可以从机箱侧边预留的走线孔直接进入到理线仓内。
对了给你们推荐一个小玩意,风扇胶钉,用这个小玩意安装风扇不但速度快,还能抑制风扇震动的传递。
装好前面板风扇后让我们来看看这次装机中最炫酷的一件产品,TT Riing Quad 12风扇,其实从包装图里你就能发现这款风扇足足有四圈RGB,当然与炫酷外观相对应的是这三把风扇的价格高达799,折合单风扇价格超过了200元,来看看这款风扇有什么不同吧。
开箱后我发现TT给我的风扇是白色版本,在白色的加持下Riing Quad的静态颜值还挺漂亮的,可能是因为灯光部分特别多的缘故,这款风扇的边框与电机部分都要比无光风扇要大一些,风扇的固定部分则是像耳朵一样嵌在边框上,与机箱的接触面上也有橡胶垫做缓冲。
这款风扇与之前的Floe DX冷头一样,采用的是特殊的专用接口,与冷头不同的是Riing Quad的接口上还有集成一套风扇的PWM控制线路,所以在线缆上是4+4的布局一共有8根线,为了让线缆不至于显得太乱,两组线用一根胶管套着做了美化处理。
出于好奇我将风扇外框的柔光罩拆了下来,可以看到在单个的柔光罩下,其内部的灯光结构其实是有两圈。
内外圈之间TT用一圈白色的塑料圈做了灯光隔离,而且白色塑料板本身也可以辅助混光。
下方则是一圈硬质PCB板,在PCB板上TT放置了很多贴片封装的RGB灯珠,从丝印看,仅仅在这个外框上TT就使用了多达36枚贴片灯珠,灯珠数量越多色彩过渡就会越平滑柔和,我很期待点亮后的效果。
既然风扇是专用接口,那就一定有相关的软件控制盒,不出意料我在配件包内发现了它,与其他控制盒不同的是TT的控制盒上居然有拨码开关,这主要是因为想要实现点对点的控制,那一定不能简单串联,而是需要每个RGB设备都有专用可定位的接口,而单一控制盒的接口数量一定是有限的,所以在使用多个控制盒时为了区分控制盒就得对控制盒进行编 ,拨码开关就是因此存在的。
控制器的两侧则是设备接口,每个控制盒上有五个设备接口,并且进行了数字标记。
控制盒的另一端是USB接口用来与主板进行数据交换,这为软件控制铺平了道路,USB接口旁边还有一个串联数据接口,这主要是为了防止需要的控制盒过多,而主板无法提供这么多板载USB2.0接口而设计的。
控制器的另一侧则是控制盒的供电接口,毕竟这么多设备,光用USB2.0的那点供电也肯定不够。
我们继续装机,尾部风扇我同样使用的是胶钉安装,值得注意的是挑战者H6是目前少见的尾部可以支持14CM风扇的机箱,这也意味着其散热器兼容高度也非常出色。
另外两把风扇我分配给了水冷,从这个角度看这套熊猫配色还是挺出彩的。
风扇安装好后就是令人头大的理线环节了,只能说好在TT的风扇使用的是灯光风扇二合一的专用接口,这将我需要理清的线缆直接减少了一半。
将线缆归类轧好好,插上控制器的供电与数据接口后,纷杂的线缆终于清爽了一些。
由于我并没有什么SATA硬盘需要安装,所以这里我也是选择拆掉了硬盘笼来放置TT的设备控制器,挑战者H6的硬盘笼拆卸还是挺方便的,固定仅有两枚手拧螺丝,无需工具徒手就可以拆下。
将控制器安置在内,还挺宽敞的,再塞点其他东西都完全足够。
简单的再理个线,背线区域的操作基本就结束了,轻轻推上盖板简单而又优雅。
最后我们来安装显卡,拆除相应位置的挡板后,我发现挑战者H6的PCI扩展区域两槽之间是没有隔断的,这不仅可以避免显卡装歪之后隔断挡住接口,而且其全通设计对于诸如30系公版卡这种尾出风设计的显卡来说,也更加友好。
安装好显卡之后如果你的显卡个头也比较大的话,记得使用挑战者H6提供的显卡支架,这款支架的兼容性还是挺不错的,由于可调节部位比较多,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适配自己的显卡。
好了至此这套TT信仰机就算是搭建完毕了,黑白熊猫色的搭配在视觉效果上意外的出色,美中不足的是我这次没有需要安装前置冷排以及机械硬盘,所以机箱前部空间的空置比较明显,其实我倒是建议TT可以利用挑战者H6机械硬盘挂架的设计,附送一个可以放置手办的平台,你位置这么多还能做高度调节,不要太完美呀。
三、整机效果展示
上桌一次点亮,看来装机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什么错误或者遗漏。
这次TT还给我寄来了一把机械键盘,打开后发现这款键盘并没有RGB效果,不过他是我很喜欢的2.4G无线机械键盘,2.4G不依赖系统内的驱动,即便是我平时进BIOS调设置,2.4G的键盘依旧可以使用,而蓝牙键盘则完全不行。这款键盘采用了游戏键盘中比较多见的一体式手托设计。如果需要长时间使用,手托这个配件还是挺实用的,不过相应的也会增加占地面积,如果可以拆卸,按需选择的话,我觉得更加完美。
几天使用下来,这个音量波轮确实非常方便,并且旁边还有一个一键静音按钮,这些都是很实用的快捷键。
因为是无线键盘所以是有一个开关的,一开始我觉得这个开关放的位置,可能会不太安全,使用后发现开关键盘都需要按很长时间,平时短按是查看电量,根本不会发生误触的情况,而放这个位置按一下查看电量还蛮顺手的。
G521的键帽材质是PBT的不过并没有双料注塑工艺,而是镭雕的字符,这不免让我有些失望,不过349的价格似乎也没啥好过多要求的。手感方面这款键盘采用的是TTC红轴,我个人觉得与樱桃红轴区别不大,不过大键一致性还需要加强,我这把退格键手感就偏肉。
这款键盘的背面造型还是挺炫酷的,防滑条非常的长,这款键盘具有一档的倾斜角度调节,支撑脚上也有防滑胶,并且是双料注塑工艺直接与支架一体成型的。
由于没有背光,所以G521使用两节干电池即可完成供电,可换电池的设计我还是挺喜欢的,没电了之后不需要充电直接换两节5 电池瞬间满血复活。不过这两节电池的具体续航时间我还不能确定,毕竟体验时间有限。
键盘就不多聊了,毕竟我们这次的主题是灯光,由于这次使用的挑战者H6是白色的机箱,所以当机箱点亮后机舱内很亮堂。
TT这套产品最让我震撼的应该就是这套风扇了,这款风扇的光效基本就是还原了宣传照上的那四个光环,并且每个环的色彩都是完全分离的,这真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RGB体验,并且风扇的色轮展现也很充分,均光也做得非常不错,总结就一个词“震撼”
也许静态图片不足以展现风扇的动态,那就来点GIF让你们看看吧,但可能 站会把照片压得比较惨还请见谅。
可能是风扇灯珠太多(单把50+)这里内存的灯光似乎被压制了下去,不过灯条本身依旧可以看出色彩,呈现给人的感觉像是淡色布丁,但灯珠位置还是可以隐约可见,我略微数了一下,TT这款内存的灯珠大概是五枚,讲实话略少,希望能加点,提提亮度也更符合TT生态吧。
冷头的RGB表现也很出色,色轮展现完美,并且未见明显的灯珠外漏,均光度极其出色,由于整个冷头外面都喷涂了黑色漆,即便这个冷头本身是塑料的,但视觉质感也很不错。
四、软件&灯光体验
RGB很多家都有,但其实这个领域内能把RGB软件做好并实现软硬结合的厂商并不多,通过几天的使用我觉得TT在软件方面还是非常值得聊一聊的,首先想要控制这套装备我们大概需要下载以下两个软件,其中RGB PLUS是一款综合性的设备控制软件,而NEON MAKER则是一款嗯,灯光编程软件?我觉得这么叫应该是恰当的。让我们来看看这两款软件的体验如何吧。
首先是RGB PLUS 这款软件的界面大致如下,分别是控制器选择盘、用户档选择盘,设置、设备控制卡、系统信息五个板块,整个界面调理清晰也基本没有二级菜单,使用起来简单明了。
平时使用的最多的应该还是设备控制卡,因为产品与控制器之间并没有握手确认型 的芯片,所以初次使用软件需要设定每个控制器接口的产品型 ,其实这并不麻烦,即便是你之前没有去记接口与设备的对应关系,也可以轻易分辨,只要打开或关闭下方的灯光开关按钮,你就能知道这个接口所对应的产品,在设定好产品型 后你也可以在下面备注一下以防自己忘记。
整个设备卡的上半部分,都是风扇控制区域,TT的风扇都没有常规的PWM插座,不过通过对系统信息的调取,TT的风扇一样可以进行PWM调速,当然你也可以手动控制风扇的转速。
下半部分就是灯光了,首先因为TT这个系列的产品通常都有多个区域的RGB,所以灯光部分打头的就是区域选择,通过这些圆形的选项卡你可以切换到该设备的不同区域来进行灯光设定,并且它能精确到区域内的每个灯珠,比如这里就可以清晰地看到Riing Quad拥有恐怖的54枚灯珠。
选定区域后你可以对该区域内灯珠的运转模式进行设定,光预设模式就有多达21种、色彩也同样可以在色轮上随意选择,如果你美术功底过硬,甚至可以通过调色盘来精确控色、最后灯光的亮度、速度等等都可以进行自定义,在我使用过的灯光软件中,TT应该是将专业与易用搭配的最好的一家了。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预设即便是再多,它终究只是死板的预设,显然TT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RGB Plus这款软件不仅可以进行设置,还能从Neon Maker中导入预设。而Neon Maker就是我所说的那款灯光编程软件,光从这个名字你应该就能体会到他的强大了。
Neon Maker与RGB Plus一样进入界面后需要先设置控制器接口上的设备型 ,与RGB Plus不同的是在Neon Maker内,这个设置是图形化的,相对更简单一些。
进入软件界面后,我的第一感觉是我打开了一个类似于Pr的视频剪辑软件,整个界面可以分为6个板块,具体内容参见下面的GIF图。
1、首先为了方便设计风扇之间的互动,我们可以把设备的位置按照机箱内实际的位置大概排布一下。
2、然后双击产品的图标后可以打开产品的详情图,在详情图中每个格子就代表一枚灯珠,我们可以从右侧的色彩池内选取我们需要的颜色填充到格子内,这样我们就会获得一个维持1s的灯光状态块,你可以把他理解为动态视频中的一帧(一个静态画面)。
3、为了让静态的块变成动态的灯光效果,我们需要在时间轴上创建多个状态块,你可以选择一帧一帧的创建,也可以选择使用左侧的特效工具来快速获得相应变化的块,我这里使用了外旋工具来创建。
4、最后你可以在相同的时间点上进行不同设备的设置,以此来获得不同风扇之间的互动效果。
优点夸了一堆了,最后一边看效果一边聊聊我使用中发现这款软件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吧。
总结
总的来说这次TT灯光全家桶的体验让我感受颇多,我相信TT将RGB引入数字化接口是正确的一步,只有灯光设备脱离单纯的复制之后,才能建立起联动的生态体系,才能有更多的玩法让大家去尝试,而想要点对点的控制主板显然已经没有空间去提供如此之多的接口,利用USB进行通讯的控制盒也许就是解决之道,并且TT通过几年的布局在这个路线下的硬件与软件均已展现出了自己的优势,于此同时TT还在积极的开放合作,与雷蛇、亚马逊进行协议互通,我相信随着生态建立的逐步完善,这套数字化的RGB系统一定有着更加广阔的未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