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智能汽车已进入软件开发2.0时代 产业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协同创新

4月19日-28日,2021年上海车展举行。活动现场,地平线首席生态官、地平线集团副总裁徐健接受了腾讯汽车的专访。

截至目前为止,地平线是国内第一个实现了车规级AI芯片量产上车的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徐健认为在竞争领域里,眼下真正的对手是英特尔的Mobileye和美国的英伟达。“目前真正实现量产的只有我们三家。”

针对汽车圈的“新人”华为,徐健认为其会对产业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变革时代的到来,更加要让整个产业的合作伙伴加速来进行迭代,加速奔跑。”

我们最近跟一些车企,包括原有的合作伙伴交流当中很明确感受到了,包括一些传统的Tier 1,他们也需要去提升、去升级。

以下为采访实录:

腾讯汽车: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这次地平线的展台亮点。

徐健:这次在上海车展上,地平线带来了全场景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我们核心的理念就是把车外的对环境感知的智能驾驶部分和车内的人机交互,座舱的部分把它打通,希望将来发展前景是AI的中台。

腾讯汽车:这是个新的概念。

徐健:对,目前来讲,我们现在在智能汽车各个车型看到的情况是,这两个领域是分开的,智能座舱现在更多的是一些传统的IBI,但是它低估了HMI人机交互的这个复杂程度,往往对于人机交互智能化的水平是有些低估的。所以我们现在推出的解决方案,一个中央计算平台,它整合整个车内的计算资源,具备高的算力,充分来调动车里各种的,包括跟我们一些通用计算平台进行交互,跟传感器搭配,这个会是我们在这次展会上带来的一个新的解决方案。我们在展台上有一些成果,一个方面我们在智能座舱领域里面人机交互,以及在多模态的人机交互领域,有我们在车企上量产的产品,还有在ADAS领域,在智能驾驶领域也是有一些量产的产品呈现出来。我们外面还有两款和客户合作的DEMO车型展出。

腾讯汽车:在外面跑是吗?

徐健:对,在展台里面是两辆,一辆是理想one,还有长安的UNI-K。

腾讯汽车:大家对地平线的认知是一个智能驾驶芯片公司,根据您刚刚介绍的这个芯片,未来地平线会更多去做这方面的工作吗?

徐健:对,基础是芯片这块,我们本质上是芯片,但是这个芯片是一个人工智能的芯片,它是一个AI的芯片,它在上面可以有软硬件,有很多的算法。但是在做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在有些产品和技术上面,我们跟客户共同打造,在定义过程中,我们会提供如何最好的来发挥芯片效能等等这样的解决方案。但是在这个解决方案的过程当中,也不全是我们做,我们都是跟行业合作伙伴一起来实现的,我们是做底层的,这些解决方案当中,由各个Tier 1的和各个软件的合作伙伴共同来完成,我们的出行和愿景是希望将来能够在整个车的构架当中它是一个计算平台。

腾讯汽车:从商业模式来说,你们更愿意对外销售芯片还是整体的解决方案?

徐健:是这样,因为现在随着智能汽车不断的深入,车企对于智能化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但是如何来实现智能,很大一个程度叫软件定义汽车,那就是因为它通过软件能够给人有好的体验。但是软件在这个时代,传统的Tier 1链式的产业分工会发生了变化,因为软件它是要和芯片进行强耦合的,它更需要有芯片的支撑。所以现在整个行业生态未来它可能就是一个协同的产业生态的格局,在这种产业生态之下,大家来共同定义产品和推进产品过程。所以我们现在跟车企的合作模式往往都是由车企、Tier 1跟地平线,大家一起来定义未来合作车型要达到什么样的功能。所以从商业模式来讲,我们还是坚持做Tier 2。但是这个解决方案和这个定义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因为它要跟我们的芯片和我们的工具链,这些算法都要发生很强耦合。

腾讯汽车:它不是固定的角色。

徐健:对,在这个产业分工当中,我们是非常开放,我们这两天跟很多的合作伙伴签约,昨天我们有四场签约,上午今天是德赛西威,昨天是华阳、亚太、还有东软睿驰,还有江淮汽车,你从这几个签约就能够看出来,它都有Tier 1,像华阳、还有东软睿驰,他们是Tier 1,我们其实是Tier 2,底层。

跟江淮汽车为什么要签约呢,因为它将来的智能汽车也是要关注底层的技术,我觉得这是一个产业形态,我有的时候把它定义为智能汽车开放式的转变,原来是链条式的,对车企是Tier 1,它在那下面去整合。但今天不是了,这个里面主要是两大背景,第一个就是我们对于消费者的响应要足够快,这不能通过链条式的再来传导。第二个就是智能汽车的趋势,软件定义汽车,因为今天到了软件开发software2.0的时代,software2.0它其实是一个数据驱动,而不是像以前的逻辑驱动,它是机器学习,而不是像传统的模块化的编程,它就需要大家高度的协同,能够为消费者去定义他们所需要的智能的汽车,这是一个产业模式的变化。

腾讯汽车:这种模式你觉得已经走通了吗?

徐健:我觉得行业已经普遍认识到这样一个模式的重要性。

腾讯汽车:所以需要生态,您刚说了,必须得把上下左右全部打通。

徐健:对,打通的核心作用就是在于我们大家有共识,围绕着用户这一个中心,大家一起来协同创新,满足用户的需求。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不管是像华为、大疆一些新的造车势力,其实大家对于未来汽车的产业生态都是有这样的看法,虽然取得路径不太同,但是我们基本想法是一致的。

腾讯汽车:华为很坚定,它就是Tier 1,你觉得华为对整个产业的推动或者是冲击到底是什么?

徐健:我觉得华为会对产业有一个比较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当大家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这个时代变革的到来,就更加要让整个产业的合作伙伴加速来进行迭代,加速奔跑。我们最近跟一些车企,包括原有的合作伙伴交流当中很明确感受到了,包括一些传统的Tier 1,他们也需要去提升、去升级。

腾讯汽车:你们现在的竞争对手都是谁?

徐健: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国内第一个实现了车规级AI芯片量产上车的人工智能芯片公司。

腾讯汽车:量产这两个字很重要。

徐健:我们认为我们今天在竞争的领域里面,我们真正的对手其实是英特尔的Mobileye和美国的英伟达,现在真正量产的就是我们三家。宣布量产和真正量产出来还有一个gap,我们真正量产是在2020年3月份,长安的UNI-T上面真正实现了量产交付,而且交付之后,这款车是去年的爆款车型。

腾讯汽车:是,对长安的品牌提升带来特别大的促进作用。

徐健:对,市场的认知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竞争应该是在这个层面。当然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去提升我们芯片整体的能力,我们今年也会发布我们的新款的芯片征程5,会给业界带来更大的惊喜。

腾讯汽车:多少算力?

徐健:这款芯片现在是96T的算力,近100T的算力,就能够真正做到中央计算平台。现在我们针对这款的芯片,有一些整车和Tier 1的合作伙伴都在一起协同来推进打造下一代领先的智能驾驶产品。

腾讯汽车:所以你们的竞争优势,第一是已经量产了,第二是产品层面。

徐健:对,我觉得我们的竞争优势从几个层面来看,第一,已经量产,这代表已经受过非常严苛的考验,我们车规级的认证,这些我们都全部经历过,而且我们可以保证持续的投入,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们比较重要的竞争优势是在于我们是一个软硬结合,是在芯片公司里面最懂算法的,也是在算法公司里面最懂芯片的。我们有很大一部分力量是算法的工程师,他的作用就在于,有了一款芯片,但是首先它导入市场的时候,要保证大家把这款芯片用好,所以这上面的工具链和支持就非常重要。所以用了我们地平线的芯片,它可以自己去培育一些自己的算法团队,他的软件工程师都可以用我们这份工具来进行很好的开发,这个是我们在产业赋能,在合作方面比较重要的模式。

第三,我们还是有一些比较极致的本土化的服务,我们现在跟所有的车企、Tier 1合作,大家都普遍感受到智能化未来的前景它在不断加快过程中,需要大家一起来共创,一起对未来有新的定义。

腾讯汽车:我觉得地平线挺不容易的,你们默默的做了这么多年,去年算是能看到成果的一年,你们今年是有一个上市计划吗?

徐健:我们地平线一直强调要做长久之事,我们从2015年公司创立开始就不断的在投入、在研发,我们2017年发布了第一款芯片,2019年发布了第一款的车规级的芯片,到了2020年3月份,我们实现了第一款量产上车,到去年整个出货量2020年一整年出货了16万片,今年可能还会有一个数量级的提升,所以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好。

腾讯汽车:今年的量产除了长安还有哪些企业?

徐健:现在我们已经公布的量产车型除了长安,还有广汽,今天11点钟公布的理想,还包括上汽、奇瑞、江淮。

腾讯汽车:都是今年量产?

徐健:对。

腾讯汽车:那肯定是有一个数量级的跨越。今年有芯片短缺的问题您怎么看,它是特殊时期的一个孤立事件吗?

徐健:我认为芯片短缺是综合因素造成的,既有行业上的原因,还有各种综合的因素,但是它背后其实是汽车智能化快速演进的过程,带来的对汽车底层的创新大的需求,如果我们把它定义了将来要是一个中央计算平台,它对于整个产业的重构会产生一个重大的影响,这个值得行业来关注,车企更多的去和包括底层的芯片公司进行交流合作。

腾讯汽车:对你们来说是一次机遇。

徐健:我们认为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挑战也是在于芯片它本身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独立的去存在,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是需要跟其他的企业合作,说得简单一点,我们的出货量跟量产的车的销量是有关的,如果是芯片短缺,车的销量一降低,我们的出货量也会跟着降低,所以我觉得这是整个行业面临到的问题。

腾讯汽车:您刚刚发布的解决方案的量产计划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合作伙伴?

徐健:智能汽车的解决方案是一个总体概念,中央计算平台,这是未来的发展路径,现在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都在往这个地方去探索。将来我们想在车展上表达的最主要的理念,未来是需要车内车外联动,是一个中央计算平台,这样我们需要整合我们的计算资源,具备充足的算力,去支持智能汽车未来的发展。如果我们不能够突破这一点的话,还是把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两个分割来看的话,今天我们遇到的困难,明年、后年我们还会一直遇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3月16日
下一篇 2021年3月1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