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慎防助贷领域风险乱象!

综述:

随着助贷业务发展迅速,衍生出违规发放贷款、核心业务外包、信息收集使用不规范、暴力催收问题。那么,助贷是什么,涉及什么风险,又应该如何防范呢?

2008年深圳市中安信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一起开创了“贷款银行+助贷机构”的微贷款业务模式,该模式曾得到深圳市“金融创新奖”二等奖与国家开发银行总行“金融创新奖”的嘉奖,该业务模式被业内一致认为是助贷业务的起源。

助贷业务是资金方[1]和助贷机构实现优势互补,实质是在银行等具有资金优势的放贷机构,通过第三方机构补充贷款业务链条的资金运用能力、获取客户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贷款业务链条的细分环节,由金融机构和助贷机构根据自身在客户、资金、风控、数据、技术、场景的优势来分别承担,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缓解信息不对称、提升贷款资产质量、弥补风控措施等问题。可见,合法合规的助贷活动对促进资金供需匹配、降低业务风险、活跃经济都可起到推动作用。

1

助贷的运作模式

根据助贷机构主要参与及承担角色,助贷业务模式可分为客户支持类助贷、资金支持类助贷和风控支持类助贷三大类[2]:

(一)客户支持型助贷

客户支持型助贷主要是解决银行等放贷机构有资金供给但有效客户需求不足问题。帮助银行等放贷机构获客引流,扩大客户触达面,弥补银行等放贷机构对下沉市场和长尾客户的覆盖短板。助贷机构主要向银行等放贷机构提供获客引流服务,利用自有场景吸引客户,收集并积累客户身份、行为、资信等金融数据,将有贷款资金需求的客户收集汇总,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借贷客户进行初筛,选出符合资金方前置条件的目标客户群,并将客户的信用评分、授信建议等信息推介给银行等放贷机构。银行则对客户进行更进一步的资信审查,并根据客户质量向助贷机构支付佣金和营销获客费用。在这一过程中,银行等放贷机构直接向客户放款、收取还款本金和利息,助贷机构则主要通过市场营销、居间推荐方式,从银行等放贷机构获取佣金和手续费,不承担放贷风险。

(二)资金支持型助贷

(三)风控支持型助贷

风控支持型助贷的核心是解决银行等放贷机构有资金、有客户但风控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这种业务模式下,助贷机构可以参与到放贷机构贷前、贷中或贷后的风险管理中,提供贷前调查和数据征集、帮助构建授信决策和风险管理模型,以及在贷后协助开展资金监控、风险监测、贷后催收等风险管理工作。在共同授信中,授信决策最终由银行机构作出,风险管理的主动权掌握在银行等放贷机构手里,由助贷机构发挥辅助作用。风控支持型模式下,助贷机构能有效提高银行等放贷机构风险管理的技术和能力。助贷机构不参与资金方出资,也不完全提供获客引流服务,而是凭借技术、数据、风控等优势参与到放贷管理的流程中,并从中收取服务费,该模式的核心是厘清助贷机构与银行等放贷机构的业务边界,提前做好数据征集使用合规与业务外包合规。

[1] 银行、信托机构、消费金融公司等具备放贷资质机构。

[2] 助贷机构模式类型引用朱太辉、龚 谨、张夏明《助贷业务的运作模式、潜在风险和监管演变研究》—《金融监管研究》2019年第11期

[3] 助贷机构先在银行等资金方存入保证金,当贷款损失达到一定比例,银行资金方享有优先受偿权利。

[4] 助贷机构对贷款资金进行内部增信,助贷机构的为劣后级资金,优先对贷款损失进行受偿。

2

常见的助贷乱象

近年来,随着非法现金贷、校园贷的野蛮生长,个人消费分期贷比例快速攀升,助贷机构数量明显增加,业务创新形式趋于多样,助贷业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同时,助贷行业背后的问题也陆续暴露出来,如资金方核心风控外包、接受无担保资质机构兜底增信、暴力催收、滥用客户隐私信息等。防控中心根据大量投诉举 信息及案例研究分析发现,目前助贷机构行业主要存在以下乱象问题:

(一)普遍存在涉黑涉恶行为

从发展历程来看,助贷与现金贷的关系密切,不少助贷机构的实质业务就是无场景依托的现金贷,这些助贷机构通过超高利率[5]覆盖坏账,通过高风险、高收益的经营方式盈利,甚至为快速获利,经常无视法律底线。助贷行业普遍存在砍头息、暴力催收等现金贷“通病”。虽然监管部门多次发文要求整顿现金贷和 络小贷的高利借贷、暴力催收、滥用信息等乱象,明令禁止助贷机构不得以任何事由向客户收取息费,但不少违法违规行为始终顽固存在。另一方面,一些金融机构只注重催收结果,对合作的助贷机构在催收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置若罔闻,于是,部分助贷机构为收回贷款不择手段,利用骚扰、恐吓、暴力甚至黑恶势力进行非法催收,由此引起的故意伤害、非法拘禁等犯罪行为屡见 端。

(二)违规收集个人信息

部分助贷机构忽视客户隐私保护,客户数据泄露、被恶意爬虫盗取甚至客户数据贩卖行为时有发生。监管部门历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近日,正在征求各方意见的《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对助贷业务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机制体现了严格的监管态度:一是要求“金融机构不得从非法从事个人征信业务活动的第三方获取个人金融信息”。这将遏制助贷机构违规获取个人信息。二是明确“金融机构不得以概括授权的方式取得信息主体对收集、处理、使用和对外提供其个人金融信息的同意”。这意味着助贷机构只能以个别授权的方式获取客户信息数据,且合法流程更加严格。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5] 年化利率高于国家规定36%的红线,部分超出100%甚至1000%利率。

3

近期风险监测情况

防控中心在舆情监测中发现,近期关于助贷的投诉举 信息较为活跃,近9万条投诉举 信息里有6万多条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投诉。在2020年3-4月期间,部分借款人因疫情影响而出现逾期展期情况,因此以投诉方式要求延期还款,导致投诉量大幅增加。

在风险特征分析里面,主要涉及“畸高利率”“暴力催收”“侵犯个人隐私”“套路贷”“砍头息”等金融涉黑涉恶乱象,其中,投诉涉及畸高利率占43%,不当催收、侵犯个人隐私占37.15%,违规发放贷款占9.84%。

4

风险提示

(一)谨防套路诈骗行为

首先,不法助贷机构利用 络广告宣传其贷款审批流程便捷、放款迅速,甚至还可以协助不符合贷款资格的申请人获得贷款资格,引诱申请人下载安装助贷APP。然后通过虚假评估骗取申请人“评估费”,并在软件后台操控“贷款额度”(虚拟额度,无法提现),谎称若成为该公司会员即可立即协助其从银行获得放款,继续骗取申请人转账缴纳交会员费及保证金。实际最后到手款项大打折扣甚至无限期拖延放款。

防控中心提醒您:

请广大群众在有借贷需求时选择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不要轻信 交群组、论坛、 页弹出的各种小广告,如果助贷平台要求提前缴纳任何费用的都很可能是套路诈骗。

(二)谨防变相砍头息行为

随着监管对助贷平台的管理趋严,砍头息也演变得越发隐蔽。新型砍头息可能化身为要求购买贷款服务卡、支付贷款担保费、缴纳服务费、办理会员卡、高价购买商品等行为,变相抬高利率。例如,违规助贷机构要求客户在贷款放款前,购买指定线上商城产品,商品的价格远高于市场价,实质上商品高于市场的差价属于变相砍头息行为。

防控中心提醒您:

请广大群众在贷款前务必认真阅读合同条款,慧眼识别贷款前的一切消费行为,切勿因贷款心切而高价购买商品或保险,一切贷款前的购买行为均可能是变相砍头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9月12日
下一篇 2020年9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