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智能终端是一类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设备,主要由运算器、控制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5大部件组成。高性能、高集成度、低功耗是智能终端的显著特征。
近年来,智能终端已融入电 、交通、医疗等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随着物联 、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通信等技术与终端的高度融合,培育出巨大的新市场。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 (GSMA)预测,至 2025 年,全球工业物联 连接的终端数达到 140 亿,占全球连接数量的一半以上,年均增长率达 21%。在电 业务领域,智能终端是电力物联 的基础层和数据枢纽,正从单一产品向种类多样、边缘智能、自主可控方向发展。预计2020 年至 2025 年,电 行业终端市场容量总计约 3175 亿元,年均市场容量约 529 亿元,其中配用电领域占比 79%。
国家电 公司设备部于 2017 年 4 月制定《智能配变终端技术发展路线》,提出面向中低压配电 应用,研制满足低压配电 精益化管理需求的智能配变终端,提升终端的数据处理、存储容量、实现功能灵活扩展。中国电科院牵头,南瑞、许继、信产、华为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展基于“硬件平台化、软件APP 化”设计的软件定义智能终端前瞻技术研究、样机研制。
软件定义终端概念及特征
“软件定义”是指通过虚拟化将软件和硬件分离出来,将服务器、存储和 络三大计算资源池化,最终实现将这些池化的虚拟化资源进行按需分割和重新组合,从 SDN(软件定义 络)开始,逐步扩展到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软件定义 IT基础架构等诸多领域,软件定义终端指终端自身功能能够以 APP 形式自由组合实现不同功能。
软件定义配电终端应该具备硬件平台化、软件APP 化以及高度标准化三个基本特征:
(1)硬件平台化
传统配电 中的终端设备数量众多,厂家众多,安装后现场难以维护;业务功能和通信功能集成,功能单一不可扩展,造成硬件资源的浪费更是资金的浪费、经过对比分析,会发现这些装置都包括遥信、遥测、遥控和主控模块以及对外的通讯接口,功能在主控模块中实现,其他模块的功能基本相同、终端应采用平台化的设计理念,将数据采集接口、通信接口和控制接口封装,基于虚拟容器技术创新设计硬件平台,该硬件平台可根据具体应用需求,对多回路交直流采集模块、有 ( 无 ) 线多种通信模块以及各类传感器模块实现自由拼装组合与灵活扩展,支持不同厂商产品之间的硬件互换,还可根据不同业务需求进行主控模块的伸缩。
(2)软件 APP 化
传统终端设备普遍采用面向过程的整体化软件架构设计方案,各业务单元软件模块耦合性大,随着接入智能终端的业务模块越来越多,智能终端的软件复杂度也呈指数级增长、新增业务功能处理复杂性高,且业务软件的开发只能由终端硬件厂商进行开发,难以满足业务灵活调整、快速安装部署的需求、以 APP 软件定义方式实现业务功能,通过模块化的软件功能组合,提高功能 APP 之间的独立性;建立基于移动互联 思路的 APP 应用市场,发挥应用开发商的群体智慧,开发种类繁多的功能 APP,协助实现各种数据采集、监测等工作。
(3)高度标准化
配电设备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并且电压等级越低,该特性越明确。因此配电终端本身需要低成本、易安装、免维护,只能依靠终端的标准化来保障、随着配电物联 需求的提出,智能终端在原有低成本、易安装、免维护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端与端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的需求,这对终端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原有配电终端统一外观尺寸、型式结构、接口定义等侧重硬件标准化的基础上,还需要对终端的软件管理、通信规约、信息模型、数据存储等内容进行彻底标准化。
智能终端的软硬件架构
(一)典型硬件结构
终端按照芯片自主可控、标准化设计的原则,核心部件实现可置换、可升级、可扩展。数据采集模块通过并行总线接入主控板,通信模块通过串行总线或以太 接入主控板。
图1 智能终端硬件架构
(二)典型软件结构
终端软件按照自主研发、安全可控、硬件解耦的原则,实现多业务的灵活集成。
图2 智能终端软件架构
台区融合型终端
基于软件定义的技术理念,自 2019 年起台区智能融合终端、能源控制器相关技术已有较大进步,并开展示范应用。从高度标准化角度,亟需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推进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支撑电能信息采集、台区智能监控、源 荷储协同等业务及系统进一步健康有序建设及发展。中国电科院牵头规划标准体系并编制形成台区融合终端本体、功能模块、操作系统、微应用、试验检测 5 部分组成的台区融合终端技术标准体系,共计 13 项标准。弥合原分专业信息采集终端的技术分歧点,实现了标准统一。下面从微应用划分、数据中心、硬件抽象层设计介绍标准体系中主要差异。
图3 台区智能融合终端技术标准体系
(一)微应用划分
台区融合型终端微应用系列标准中从数据流方向对微应用进行分类,包括基础 APP、采集业务类APP、分析业务类 APP 和主站业务类 APP。
基础 APP 对公共硬件接口资源以及共享数据管理进行管理,避免多 APP 并发访问带来的业务冲突,通过消息总线以消息的方式为其它 APP 提供服务。包括数据中心、本地通信管理、无线拨 管理、扩展模块管理、串口管理、蓝牙管理、交采计量、遥信脉冲采样、安全管理和安全代理共 10 项,未来将随终端出厂预置。
业务 APP 按照业务属性分为三类:采集业务类、主站业务类和分析业务类。业务 APP 通过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共享。
采集业务类 APP 主要实现电能表、智能开关、各类传感器等的数据采集,该类 APP 依据下行采集设备的属性又划分为营销类和配电类。
主站业务类 APP 主要与主站系统间建立通信通道进行数据交互时,遵循一 APP 对应一主站原则,不允许一个 APP 连接到多个不同的主站。该 APP 依据主站的属性又划分为营销类、配电类和其它类。
分析业务类 APP 实现边缘计算相关业务,负责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外提供公共服务,属于公共服务类业务 APP。
图4 台区智能融合终端APP分类
(二)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实现对台区智能融合终端整个系统数据存储管理、数据服务,设置业务数据区和共享数据区,各 APP 通过消息总线与数据中心进行交互。数据中心支持营销、配电 ASN.1 和 JSON 数据交互接口和信息模型。
图5 台区智能融合终端数据中心设计
(三)硬件抽象层
为实现未来操作系统、硬件平台标准开放,统一规范了操作系统的硬件抽象层,通过隐藏不同硬件设备的具体实现细节,为各类应用软件提供标准化硬件驱动接口。
设计原则为设备节点是对设备的抽象,一个设备节点即一个文件,应用程序通过设备节点名称及一组标准化的调用执行访问设备,这些调用独立于任何特定的驱动程序,驱动程序负责将这些标准调用映射到实际硬件的特有操作。
运行机制为分为开放给容器的设备节点和 API接口、其他设备节点和 API 接口。
(1)开放给容器的设备节点和 API 接口映射给对应的基础 APP 和业务 APP 所在的容器,由对应的基础 APP 和业务 APP 来控制操作硬件资源。共享硬件资源由对应的基础 APP 做防冲突设计,独享硬件资源由对应业务 APP 独占;
(2)其他设备节点和 API 接口主要提供给主机下的组件或基础 APP 独占来控制操作硬件资源,系统组件或基础 APP 以消息服务接口的形式提供给业务 APP 必要的信息或交互。
结语
台区侧的软件定义终端已有三年左右实践经验,支撑了配 全面感知、数据和业务应用就地化管控、实现配电台区应用需求的自由、灵活、快速落地。同时新型的台区融合型终端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相比之前标准在规范了操作系统设备驱动、APP 分类、数据中心优化进行了重新设计,为将来实用化发展建立技术基础。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