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TOB公司如何才能打胜仗?

赢得这场赛跑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求所有部门高度专注并聚焦。——王智远

文|王智远

36氪企服点评专家

TOB它可能包含许多类型:如4A,设计,营销咨询等,我主要围绕技术公司展开(SaaS,ERP,BI,CRM,EHR,IM);这类初创企业创始人最重要的问题有三个:

1)如何搭建市场销售团队获取更多线索客户

2)现金什么时候耗尽

3)是否达到下一轮融资所需的阶段里程碑

一般而言,前期招募技术团队打磨产品周期在6个月左右,中间要拿下部分种子客户验证MVP,进而创始人需要在现金耗尽前4-6个月左右开始进行下轮融资活动。

但赢得这场赛跑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求所有部门高度专注并聚焦,据观察,多数人经常犯的头 错误是「当前阶段没进行完,就想跳到下个阶段」;常见错误有四类:

1)没有和足够多的需求方沟通,就基于自我假设构建产品。

2)自以为是,创始人未能证明自身可以销售产品的能力前,招聘一大堆销售。

3)基于面子签约客户,找不到关键需求给一堆废品。

4)复用竞品曾经的增长方法论,掉进坑里。

这些错误最终会造成现金消耗完毕,缩短公司经营寿命;我把他称之为「认知谬误」,总是「唯经验论」而不「理论与实际结合」。

那到底该如何做呢?市面有教科学创业的方法论但不会保证我们能够成功,却可以避免很多弯路。

我经常说:用终局的眼光审视公司发展,首先要找到竞争对手;很多人一看就懂,一听就会,一做就废;废在哪里呢?

较多公司总是关注「竞品」在做什么,而不看「竞品」怎么生长起来的,B2B公司发展我把它总结为三个阶段,不妨对照思考初期该如何做好市场与销售的协同。

01

产品发展三阶段

按照《精益创业》书中提到的主要思想和脉络,教会我们如何找到产品/市场契合点外,还要结合现实中使用频率找到增长方法论;根据众多TOB公司的成长路径总结大概有:

1)验证价值,2)复用盈利,3)规模增长。

先说第一个阶段:价值验证

主要分为三个维度:1)我们正在解决什么样的问题?2)产品是否有效?3)客户真的会买吗?

一般而言首先会做的是「构建MVP」,也就是所谓的产品市场和销售思路;可在现实中更好的方法为:「销售,市场,产品」。

但这个办法执行起来技术或产品出身的创始人会面临两大问题,要么对陌生客户的挖掘拜访感到不适,要么思考我先招聘市场VP还是销售VP?原因是市场可能前期不会带来线索,而直接销售则更容易为公司带来客户。

相信国内90%以上的CEO都会选择一个优秀的销售,但这个答案可能是不对的。

准确意义讲销售负责人的核心价值在于“种子用户成功,产品最小化MPV跑通后”进入团队是最佳选择,职责是搭建并组建一只优秀的团队。

因此对早期而言,尽可能是搭建一整套产品定价,使用流程,获客流程才是最为重要的。

美国SaaS行业教父Jason Lemkin也指出市场VP应早出现与销售VP,若一开始没有健全的市场团队,当你再搭建时可能成熟的销售等不了,结果就会倒逼市场拿钱换线索。

初期还有几个方面需着重关注,分别是:

要知道产品解决哪方面问题,尽可能要一句话说明,再者团队要思考我们的解决方案真的有效吗?

其次是否会有人为此买单,然后非创始人能否将产品销售出去,最后我们的增长流程是可扩展的吗?是否是在高流失下扩展还是能盈利。

然后第二个阶段:复用可盈利

我把该环节又细分为两大阶段和四个维度,依次为:

1)产品打包最小化可售卖

2)销售自己可卖出去

3)确保客户成功

4)寻找可重复性。

早期主要聚焦将产品打磨至可售卖程度,并有自己验证可卖出的能力。

我们要持续关注天使客户是否经常使用产品,他们对哪些方面不满意;提出的要求能否对照行业通用场景进行开发等,甚至有必要时和客户一起商讨定价标准。

这里重要穿插一句:「并不是有需求的客户就是天使客户」,有些客户凭借关系而来自身盈利都很困难那就需要着重考虑。

因此确保客户成功之前,一定要对某个行业进行深度调研,譬如蓝海市场规模增值空间,竞品数量,机会点分析。

当我们走完多个流程「客户销售,客户后台使用,客户交付」后就要思考这六个问题:

1)产品的目标市场是哪一个

2)客户组织中使用该产品的决策人是什么职位?

3)目标痛点是什么?

4)使用该产品的营销信息是什么?

5)促进销售的动力是什么?

6)如何定价?

7)新产品需要什么特性。

这个过程进行中依照运营,销售,市场岗位职责要打磨后台使用帮助手册,营销手册,销售流程手册。

其中最主要的销售手册包含(客户百问百答,沟通中所需解决方案资料,功能交付清单,演示所需视频)等,它是随着客户增多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寻找大规模可复用性之前,公司需要经历市场营销体系的完善,以买家为中心的销售漏斗设计;这包含决策人的画像特征,他们的关键业务指标;为一款软件付费的动机愿望,痛点以及缓解点等。

再说第三个阶段:规模增长

分为三个方面:1)有钱可赚,2)扩大规模,3)自动销售。

在此之上若在加上一条智远认为是「价值链的扩展」,此阶段企业一般处于B轮加或C轮进行时;要知道有钱可赚是基于重复销售模型实现的,这一般涉及到销售团队的建设与扩展。

SaaS,SCRM产品业务的预定额是由一个非常简单的数字原理驱动的,在没有销售人员的情况下:SaaS业务预定额=销售线索*转化率*平均交易价格

因此SaaS类产品业务预定额与线索数量之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线性函数关系,但团队把销售人员加进去之后事情就有一些变化。

初创阶段以2-3名销售代表为最佳,市场体系与团队拥有100+天使客户时产品也基本成型,这时可考虑销售leader的引入并搭建规范化团队。

刚开始阶段最重要是打磨销售SOP,可以说销售人员是最昂贵的资源之一,然后多数企业早期对于销售培训上的精力却经常少之又少。

扩张阶段销售入职培训包含几个部分:

1)公司信息,2)案例研究,3)市场前景与格局,4)战清卡;5)客户经理AE岗位角色,MEDDIC销售方法论,5)客户成功流程。

扩张阶段常犯的错误是:没有招聘足够多的销售人员,创始人避免烧钱;B轮+时为何要尽快扩张呢?

大多数科技市场都是「赢家通吃」,只要有一家公司出现很快就会出现竞品,所以要疯狂的成长才能成为赢家。

另外公司已经验证过商业模式,所以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扩张所需的资金;当然一旦成为行业内前几名反而会出现飞轮式增长。

与天使阶段不同是随着销售的不断拓展,你会清楚谁是KA大客户,谁是差客户,要把产品卖给谁。

甚至还需要调整销售的薪酬标准,使得能够反映客户的留存还是流失;B-C轮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在订阅流失率居高不下时,仍加大油门继续扩张」。

因此要尽量使其盈利,具有良好盈利能力的公司业务特征一般具备LTV/CAC比值:>3收回CAC成本的时间在12-18个月之间,毛利率>70%;收入单元组成是(SDR+AE组合)。

另外研究大客户的同时公司要试图尝试价值链的延伸,如除订阅产品外有无其他可增加营收的组成部分;常见的除功能付费外还有供应链分销以及其他生态拓展,小鹅通,有赞,微盟是国内典型代表案例。

自动销售显然理想状态,像美国的salesforce,workday,serviceNow等在一个行业跑出头部位置,此刻品牌效应和订阅也不需要太多教育,用户使用官 订阅即可。

02

客户购买旅程与销售漏斗

对照上述可了解一个技术公司从0-1,1-100的发展模型及所遇大概问题,若想切入市场还需对客户旅程的获客逻辑以及用户画像,销售模型近一步了解。

首先要认知到,产品进入市场有六种模式可选择:

1)免费增值服务模式以及病毒扩展

2)无接触自助服务

3)轻接触电话销售

4)高接触电话销售

5)现场销售

6)现场加软件工程师销售

前三者属于公司常用模型,分别利用官 ,内容营销组成的获客链路到付费路径;后三者主要针对高级版本或私有化部署的KA大客户。

有赞早期使用的拼团加微信直营模式非常成功,这里可以供众多SCRM类型公司参考,进一步说有些产品的必备功能是做 交增长获得更多线索所准备。

先说前者:用户决策旅程是什么样的呢?

在理想的状态中,我们希望做出一款产品展示的 站就可以与客户成交,但实际中是行不通的;原因是客户有他的问题和关注点,有他的购买流程。

因此所有这些都需要技术公司给予响应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与客户达成共识。

进一步说,漏斗的设计更好的办法不是「以厂商为中心」而是以买家为中心;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买家旅程(BUYERS JOURNEY),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知道,2)考虑,3)购买

要知道并不是所有进入第一个步骤的客户都会进入第二步,同样进入第二步骤的客户也不是都会进入第三步,以此类推。

所以销售人员容易想当然的理解「我手头上的潜在客户」都处于意向购买阶段,于是疯狂的向客户推荐产品造成销售行为与客户阶段不匹配。

即使有些销售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让客户付费,但这未必是好事。

后续你会发现「流失率严重」,会因此难判断出产品价值本身有问题还是客户选择问题,对于官 访问者而言,客户所处的旅程阶段,大概如下:

也就是说公司官 的访问中,75%以上属于知道阶段,15%处于「考虑一下」,只有10%的意向购买用户。

因此客户所处阶段不同,我们与其对话的内容与方式也需不同,具体该如何做呢?分为三个方面分别展开:

1)知道阶段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4月12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