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数字经济新时代,“未来 区”大有可为!

一、未来 区,下沉到城市的活力细胞

浙江省在探索模式创新方面,向来敢于“吃螃蟹”。继2014年推出“特色小镇”模式之后,浙江省在2019年又率先提出“未来 区”——这个听起来似乎带着些科幻感的概念,是浙江推动资源整合的又一剂良方。

相比“特色小镇”,这一浙江省在全国再次首创的重大民生工程——“未来 区”,建设周期更短、融合的产业更加多元,带来的效果会更加立竿见影,是浙江模式的又一“杀手锏”。

1.什么是“未来 区”?——用科技提升 区生活品质

对“未来 区”的内涵最为明确的阐释,是2019年3月发布的《浙江省未来 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的未来 区“139”顶层设计。

△未来 区“139”顶层设计

具体来说,“未来 区”是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 区之中,构建未来邻里场景、教育场景、健康场景、创业场景、建筑场景、交通场景、低碳场景、服务场景和治理场景九大创新场景,打造一个个新兴的城市功能单元,用科技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居住生活品质!

2.浙江省为什么又提出“未来 区”?——构建数字经济下的创新城市单元

1)发展数字经济,需要载体与需求

首先,这与浙江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密不可分,浙江省一直以来都着力在创新产业上做文章。2018年,浙江省将数字经济列为全省的“一 工程”,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2018年全年,浙江省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3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9.26%,占GDP比重达41.5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74个百分点。

其次,在数字经济领域,浙江省涌现出大批龙头企业。阿里云,推出了ET城市大脑的智能城市解决方案,已成功在杭州、上海、雄安等城市落地; 易云,在智慧教育和智慧医疗领域已形成了场景化的解决方案;海康威视和浙江大华两家企业,占据全国安防领域将近百分之六十的市场;新华三集团,推出“数字大脑计划”,在智慧校园、智能家居等领域成为行业领军者……许多传统行业的企业也纷纷踏足数字经济,比如吉利汽车在智慧出行、绿城在智慧物业领域都有迅猛的发展势头。

△未来 区产业图谱,包括多家浙江省本土企业

未来 区所设想的场景,会将这些领域全部容纳其中。不仅如此,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新兴产业也被整合进来。

《方案》中就明确提出,未来 区建设要“加强与关联龙头企业的合作,组建未来 区产业联盟”。

不难看出,浙江省推行未来 区意在融合各个产业,盘活打通各领域的资源,进而拉动大量投资。

2)大量老旧 区,需要更新与激活

未来 区除了承担整合资源、培育产业的重任外,它同时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旨在解决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痛点。很多城市已经将“未来 区”概念运用到了自身的老旧 区更新中。

“未来 区”为什么聚焦“居住空间”呢?

这是因为,在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展转向品质提升的背景下,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命题。而居住空间更加聚焦于人民美好生活愿景,在城市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对城市的价值不言而喻。

“居住空间”也是城市中用地面积最大的空间,住宅用地占城市总用地的比例通常在25-40%之间。尽管我国城市的这个比重长期低于30%,但也远比用地标准中工业(15-30%)、道路(10-25%)、绿地(10-15%)等比例要高。

3)构建九大场景,畅想美好新愿景

为什么是“九大场景”?分别发挥什么作用?

“九大场景”就是:邻里场景、教育场景、健康场景、创业场景、建筑场景、交通场景、低碳场景、服务场景和治理场景。九大场景”内容涵盖了未来 区的方方面面,主要内容的总结详见文末的附录部分。

仔细研究九大新场景后我们发现,“未来 区”是一种综合型的 区更新概念,它不仅能够为居民提供数字化的智能技术,还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和人文关怀。

同时,通过功能统筹、风貌协调以及产业导入等方式加强 区与城市的有机联系,达到对内与居民生活有机融合,对外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的目的,最终从满足居住需求的 区转变为满足“全生活链”服务需求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未来 区九大创新场景内容及规划方式解析,

未来 区建设的着力点,就是围绕九大场景,开展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方式创新以及技术创新,解决当下 区治理中出现的邻里关系淡漠、交通拥堵、服务品质不高、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推动未来 区人本化、生态化、融合化、智慧化。

构建好未来 区,城市将会更加智慧!

二、他山之石,“未来 区”的发展模式?

1.未来 区的发展,绕不开智慧 区

放眼全球,尽管“未来 区”这一概念在国内还比较陌生,但与之类似的理念与项目实践——“智慧 区”却早已出现。

智慧 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IBM在美国提出并启动世界第一个智慧 区项目,随后微软、思科等科技公司都成为推动“智慧 区”建设的重要力量。自此,智慧 区逐步由概念走向落地。

再到2015年,谷歌在加拿大多伦多开始Quayside 区改造计划,意图借助谷歌前沿技术建设一个更智能、更绿色、更包容的城市,成为全世界可持续 区的典范。这一项目的启动标志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在“智慧 区”的基础上探索“未来 区”的建设模式。

尽管这个Quayside 区改造计划由于当地居民对于数据隐私的担忧,再加上新冠疫情来袭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于2020年5月宣布流产了。但它在全球范围内启发并掀起了智慧 区建设的新一轮高潮,并指导了后续一系列未来城市实践的技术方向——从我国的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2017年启动),到日本丰田汽车打造的智能城市Woven City(2020年启动)都概莫能外。

2.未来 区与智慧 区的区别?

从两者的理念与实践来看,“未来 区”,是新一轮创新科技革命和数字产业变革中,对“智慧 区”的延伸和发展,是“智慧 区”的高端进阶版。

智慧 区,较为重视 区安全和大数据而未来 区则更重视 区治理。未来 区不仅仅是高科技的加持,还是“规划+科技”的融合。

△未来 区与智慧 区的比较

1)智慧 区关注个体需求,未来 区关注整体需求

智慧 区,虽说是以 区为单位,但从目前建设实践来看,更多的是围绕 区家庭安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部分城市甚至只是单一地给住区安装上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或者是每家每户使用智能门锁,还谈不上真正的“智慧”。

而未来 区,将“智慧”融入其中,贯穿整体,在数字化管理基础上,叠加空间、产业、制度以及文化等多类元素。未来 区,既有智慧 区熟悉的场景建设,如交通场景、安全治理场景,又能满足新提出的“关注邻里生活和服务效率”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某个家庭某个单体建筑,“智慧”的范围更加广泛。

2)智慧 区侧重硬件设施,未来 区覆盖“硬件设施+软件服务”

目前,智慧 区较侧重硬件设施。而物流系统、养老系统等软件服务的接入,依然很少见。这是因为智慧 区作为智慧城市的细分领域之一,如物流、养老等很多服务与城市整体规划共用,然而 区的信息化效率往往慢于城市,导致物流服务和养老服务依然很难纳入智慧城市整体的服务当中。而未来 区要打破的,就是 区跟城市之间的壁垒,做到信息化全面覆盖,运用科技手段,提升 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也正因为未来 区对用地、资金和资源的需求更大,因此较之智慧 区则更加需要政策支撑。

3.类似“未来 区”的国际城市创新实践?

浙江省提出的“未来 区”,不是依托科技企业、目标短时间内建造一个“新技术乌托邦”,而是更多的借鉴了新加坡、日本等多元创新的 区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这些模式背后,都有一个趋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 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变成更加充满人文关怀、智慧、低碳、共享的地方。

这些实践中,我们逐渐看到了不断迭代的“未来 区”的样子。

1)新加坡模式——“邻里中心”&“智慧市镇”

新加坡的 区建设和管理,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其经验值得我们研究与探索。从最早“居者有其屋”的组屋计划,到邻里中心计划,再到智慧 区计划,构成了新加坡“ 区迭代”模式的发展脉络。

邻里中心

“邻里中心”(Neighborhood Center),源于新加坡政府于1964年推行的“组屋计划”。

“邻里中心”是一种新型 区服务概念,指在3000-6000户居民中设立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商业、服务、娱乐中心,以妥善地解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特色营造等实际问题。

这一时期,就诞生了新加坡建国初期建设的第一批组屋——新加坡大巴窑地区。这可以说是“未来 区”最早的探索雏形之一。

新加坡“邻里中心”的发展模式,就包含了“城市规划”与“ 会治理”两个层面的内涵,是将 区治理的理念融入了组屋的建设与规划中,实现了由“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乐其屋”的飞跃。

案例:大巴窑邻里中心

大巴窑地区占地556公顷,曾经是散落的工厂、村屋和郊区养殖场,经过6年的时间,重新规划和更新为12个邻里区块,约8.5平方公里,供15.6万居民生活工作。

△大巴窑地区远眺

大巴窑在“再创我们的家园”的振兴计划下,主要按照6大方面进行:

为镇中心重塑活力;

建造新组屋,发展新住宅区,为市镇注入新生;

改善公共空间以加强 区凝聚力,翻新步行街和民众广场,打造更多绿色空间和无障碍设施;

发扬大巴窑丰富的历史文化;

改善大巴窑环路;

改善市镇之间的互联性。

大巴窑邻里中心与地铁站口

交通连接上,大巴窑规划采用了TOD开发模式,邻里中心结合了快速路和加利谷地铁站的出入口,集约便利性优化了新市镇中心的公共设施布局,为居民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商业布局上,大巴窑共布局了3条商业街,空间内部衔接,交通方便;区域内拥有多家购物中心和百货,从水果、蔬菜到服装、百货,从家电到首饰、眼镜,从餐饮到美发、美甲,涵盖多个业态;低价超市和普通超市同时设立,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

△大巴窑组屋区

过去几十年中,组屋区不断翻新, 区容貌不断升级。政府还兴建更多 区商业项目,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这些翻新和新建,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居民的生活归属感,打造出关爱居民的和谐场所,增加绿色空间和供人们活动的 区空间。

△大巴窑

智慧市镇

之后,“智慧市镇”在“邻里中心”的基础上提出,目标是为新加坡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现代化的 区环境。

具体实践方面,新加坡建屋局于2018年宣布为全国24个市镇推出市镇设计指南,确保现有市镇在发展和翻新过程中,不会流失特征和历史特色。建屋局目前推出三个市镇的设计指南,包括榜鹅、白沙和登加。

案例一:榜鹅智慧环保市镇

榜鹅(Punggol),于2010年成为新加坡首个生态市镇,之后进一步以“繁荣、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的市镇”为愿景,成为推动整个新加坡采用数字和智慧市镇方案的关键。截至2019年,该镇有约18.78万居民,建有近5万个组屋。

△榜鹅

早期的榜鹅是农业区,是一片橡胶园。居民也以种植果菜、捕鱼、养猪等为生。后来农业被淘汰,高新产业逐渐兴起。

2007年,新加坡政府宣布“优质榜鹅21”开发计划,要以“水”与“绿”的生态环境,打造优质宜居市镇,吸引年轻家庭与乐于亲近绿水蓝天的人们,到这里生活与休闲。

△榜鹅

自此,榜鹅逐步落实了一系列新的智能概念,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方式,体现了新加坡未来生活的样貌。

榜鹅蜕变成智能生态小镇的成功经验,之后也将用于发展和重建其他的市镇。

时任国务资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指出,“榜鹅发展成智慧城市所学到的见解,将协助未来新市镇和地区如登加和裕廊湖区的发展,以及现有市镇的重建计划,让我国进一步迈向智慧国愿景。”

智能组屋

位于榜鹅北岸的首批智能组屋项目Northshore Residences I&II已经全面落成。同区的第二批组屋Waterfront I&II@Northshore则将于2021年底竣工。

△榜鹅智能组屋

能源

榜鹅组屋率先采用了节能LED灯光、雨水收集系统和“环保垃圾槽”等方案,多管齐下推广可持续发展。每个住宅单位装有智能配电板和插座,以更好地检测住家能源消耗。组屋区周围也设有智能照明灯和风扇等设施,进一步节省能源。

建屋局公布数据显示,榜鹅取得了显著节能成效,一年可省下82.6千兆瓦时(GWh)的用电量,足以为多达1万7200个四房式组屋供电一整年,相当于每年节省了1620万元的费用。

水源效率方面,榜鹅住户用水量每年也省了185万元,而公共区域用水量也减少了19.9%。数据显示,总省水量为每年138万7818立方米或,相等于555个奥运会规格的游泳池,每年共省211万元;2018年的用水量与2011年的相比,减少了13.2%。

出行

榜鹅北岸住宅区设有1000个停车位的智能停车场,采用全新的智能车牌识别系统。摄像头能记录和识别进出停车场的车牌 码。车主只要下载建屋局的Parking@HDB手机应用程序,就能查看停车时间及付费。

测试

榜鹅北岸将成为首个从设计阶段就测试智慧技术,并将智慧功能纳入整个地区的住宅区。2023年起,榜鹅将对生活、工作和服务方面的新智能概念进行测试。例如设有智能设施管理的小贩中心、智能电 、无人驾驶巴士以及智能气动垃圾收集系统等。

△榜鹅

据建屋局介绍,通过环境建模(environmental modelling),可以在这一区进行风向和温度等研究,确定潜在温度高的地区,引入绿色植物以降低环境温度。

榜鹅北岸也引入感应器,收集水和能源等信息,通过整合和分析,提供资料以改善组屋区。感应器也被用于侦测公共空间的人流量,从而自动调节开灯时间。

△榜鹅

此外,借助智慧科技收集的数据,也可以帮助优化维护周期和预防潜在问题。而智能化单位也已配备必要基础设施,以便支持居民采用智能设备和应用程序,带来更多方便和节能的生活。

建屋局还利用数据分析和信息通信技术,根据居民的人口统计、 会趋势和生活方式偏好,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居民,从中加强 区建设工作。

△榜鹅

建屋局表示,“随着榜鹅市镇逐步发展和创新实验成功,他们将在可行的情况下把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特点带到其他市镇。”

案例二:登加智慧新镇(未建成)

登加(Tengah),位于新加坡西部,与裕廊、蔡厝港比邻,是新加坡第24个市镇,也是建屋局继榜鹅之后,时隔约20年首个开发的新镇。登加新镇占地700公顷,可建造约4.2万个住宅单位,规模媲美碧山。

上世纪50年代,登加有许多村落,如吉丰、丰加村就建于此。1960年代,不少私人砖厂落户在此,为这里增添了工业特色。到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村落纷纷搬离,登加被改造成国防部军事训练基地,一直沿用至今。

2016年,时任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兼财政部第二部长黄循财,公布了登加新镇的总蓝图,并表示“我们为登加新镇的发展注入许多创新点子和规划概念,因此登加将具有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元素……登加的发展将协助改变新加坡西部的面貌。”

登加新镇融合了巨型太阳能空调、真空垃圾收集系统、电动汽车地下道路、城市农场及绿色建筑等,是新加坡迄今为止最宏大的项目之一,旨在打造未来之城。

据黄循财透露,登加新镇具有组屋前所未有的三大“新点”,即本地首个“森林镇”、首个无车市镇中心,以及首个智慧镇。

森林镇

登加新镇将打造亲近自然的绿色居住环境。建屋局采用6个设计概念将登加设计为绿意盎然的“森林镇”,这些设计概念是长青森林镇、便利交通/减少用车、5个风格各异的住宅区、凝聚力强的 区,以及智能永续市镇。

登加新镇五个各具特色的住宅区包括:田园区(Plantation District)、绿苑区(Garden District)、园林区(Park District)、红砖区(Brickland District),及山景区(Forest Hill District)。

作为本地首个“森林镇”,登加市镇内还将建有宽100公尺,长5公里的森林长廊,衔接西部集水区和中央集水区。市镇内也将建有占地20公顷的中央公园,设有池塘、小溪、森林等自然景观,营造一个集生活、工作与休闲为一体的居住环境。登加新镇还设有 区田园,提供翠绿空间让居民在邻里栽种植物,享受田园之乐。

无车市镇中心

登加市镇中心,将被打造成“无车区”。采用多层设计隔离车子与行人道,让行人和脚踏车骑士在上层安全通行,车辆则在下层行驶。

地铁、各种通道及停车场等,大部分都将位于地下,从而为花园、城市农业以及步行和自行车等使用提供空间。据方案介绍,为提倡减少用车,区内将建全长46公里的步行和脚踏车道。

此外,大多数巴士站也将设于每个住家的300公尺之内,配合拟议中的裕廊区域线(Jurong Region Line),为居民带来便利的公共交通。

智慧镇

按照新加坡建屋局2014年9月推出智慧市镇框架(Smart HDB Town Framework),登加新镇的发展将围绕智慧规划、智慧环境、智慧住宅区和智慧生活这四个层面进行。

△建屋局智慧市镇框架

建屋局使用3D环境建模软件,创建登加的建设蓝图,并利用模拟风、温度及阳光的变化观察对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由此找到建筑物、植被、水景及开放空间的最佳的设计方案,确保达到阴凉而自然通风,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

当公共场所处于闲置状态时,“智能”灯将自动熄灭;垃圾将集中存放,监测器会探测何时需要收集垃圾,垃圾将由一个自动的气动废物输送系统通过地下管道收集。

此外,在政府建造的4.2万套组屋中,每套都将配备一个“智能”平板,供房主监控能耗状况。

3.类似“未来 区”的国际城市创新实践?

2)日本模式:“共享住宅”&“可持续 区”

共享住宅

早在2010年,日本大量出现共享住宅。

其原因,一是房地产市场处在高位,需要在大城市租住房子的人增多;二是日本独居人口越来越多;三是日本二手房占到住宅市场整体的20%以上,从建新房转向改造老房子,这些势必推动生活方式的转变。再加上,2011年日本大地震,更加速了独居人口对于群体生活的需求,使得建筑设计师开始深入研究以合租、杂居为主的共享住宅和共享 区。

到今天,共享住宅模式还是常常应用在街区更新改造中。这些共享住宅共同的特点:

一是打破了人群的界限,不管认不认识,不管是年轻人、孩子、老年人、残疾人,都可以在同一个 区里生活、彼此交流、彼此关怀;二是将城市功能引入住宅,如公共食堂、共享办公室、小型展览馆等,从而形成一个充满温馨的小型 会。

案例:丸井百货共享住宅「MARUI TOCLUS」

这里首先要介绍的这个案例非常有意思,是日本的丸井集团(Marui Group)在“共享住宅”这个老概念上玩出的新花样

△日本丸井百货

丸井集团在东京等地拥有很多商业空间(比如丸井百货),很多空间都位于车站等交通便利的地点,而这些空间在营业时间之外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所以丸井把当中的一部分改造成共享住宅,方便大家以及自己的员工使用。

丸井百货吉祥寺店,距离吉祥寺站仅需要步行2分钟,是丸井集团的第一个实践。由设计工作室Nendo操刀,利用百货大楼的2-4层,揉合大众喜欢的青年旅馆的设计形式,打造了43间房间和众多开放空间,形成独特的复合式多功能空间,并命名为「MARUI TOCLUS」

「MARUI TOCLUS」意思是“和丸井一起生活”。logo上的房子并不是闭合的,这是寓意整个住宅都是开放的,不仅向商业空间开放,也和周围居民、整个 群开放。

这里每间客房面积在7-12平方米,这些房间保持了高度的灵活性。室内客房中,只有必需的家具和冰箱等家电,以及由商店折叠箱作成的储物箱来帮助住客管理自己的衣服等。此外,也可以依据房客的个人需求,提供家具租用的服务。

同时,由于个人的生活空间有限,因此NENDO特别放大了「MARUI TOCLUS」的公共场域,提供了很多公共空间。比如,面向公园的露台、共享厨房空间、淋浴间等,还有1层入口处的的咖啡厅、自助洗衣店在内,不仅完全能够满足正常的居住需求,更能促进住客彼此间的互动。

未来,丸井集团也将继续复制「MARUI TOCLUS」的形式,推出可以轻松搬家、转移生活场景的复合式共享住宅空间,不仅活化了城市中商业空间的弹性使用,也重新定义人们对于居住场域的新可能,更对周边地区经济和活力起到直接的振兴意义。

共享住宅,作为一种创新的居住模式而应用在“未来 区”的邻里场景中,提供了更加灵活、有吸引力的居住生活场景。

而后“可持续智慧 区”的出现,实现了从住宅向 区再向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的转变。

可持续 区

日本智慧 区建设,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动态发展过程。日本智慧 区注重弹性建设,更多的是以节能减排与智慧防灾为重点。这与日本能源缺乏以及灾害频发的国情紧密相关。

经历了2011年的“3·11”大地震及地震造成的电力供应短缺后,自2012年,日本开始研究并推广弹性智慧 区,即智慧 区应具有抵抗灾害、在灾害发生时维持运行并在灾后快速恢复的能力。

目前,以智慧防灾为目标的弹性智慧 区项目,已经在日本东北部易受地震灾害冲击地区启动。

案例:藤泽可持续智慧小镇

藤泽可持续智慧小镇(Fujisawa SST,SST为Sustainable Smart Town的缩写),位于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的南部,在松下公司藤泽工厂的旧址上。藤泽SST是由藤泽市和18个合伙公司“公私合营”而组成的Fujisawa SST委员会共同开发。该小镇正以“世界上最先进的智慧 区和生态城镇”的美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

该项目于2011年启动,开发规模约为19公顷,其中有600栋独立房屋,400个公寓,规划住户3000人,配套 区设施、商业设施、保健设施、福利和教育设施。项目一期已于2014年11月开业,但部分功能区目前仍在建设和完善中。藤泽市SST目前已经有70%处于运营状态,计划于2022年全部投入运营。

藤泽SST的特点是政府、公司和居民共同努力,以提高城市服务质量。小镇上所有的设施都得到了五项智能服务的支持,这些服务是根据城镇居民的实际生活方式创建的,包括:能源、安全、出行、健康、 区。

能源

藤泽SST所有独立房屋均配有太阳能发电系统和蓄电池,以管理能源使用和提高效率。房屋自身产生的能源可以确保灾难期间在没有外部电源的情况下至少维持三天。

藤泽SST项目中所有房屋、会议室,商业设施等都在屋顶安装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和蓄电池。城镇建成后,它将是一个独立的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整个小镇总共安装约3MW的太阳能电池板。

此外,整个小镇的能源信息,可以通过安装在家庭和商业设施中的监视器“可视化”。

安全

藤泽SST通过“电子围栏”限制城镇的出入口,使居民以外的其他人难以进入。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有的城镇使用栅栏将自己围起来,以防止流入外人侵入,但是藤泽SST并未实际封闭该小镇,而是使用“电子围栏”对其进行了虚拟化。

此外,通过将摄像头和照明设备,安保人员巡逻和家庭安保系统连接起来的安保系统,可以增强整个城市的安全性。 区内的路灯可以自动减少夜间无人时的照度,并感应到人或汽车通过以照亮地面。安装在路灯上的传感器与监控摄像头和照明灯配合使用,因此行进方向始终很亮。本地居民对路灯控制的精确度感到惊讶。

藤泽SST还设计了向智能电视推送通知的系统,以向居民传递与灾难或紧急情况有关的信息。

藤泽SST计划是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之前进行的,因此地震破坏并不是松下启动该项目的最初原因。但是地震防灾,使藤泽SST项目有了更清晰的视角,这清楚地表明了这种 区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有多大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出行

藤泽SST提供共享电动汽车和共享电动自行车等服务。共享汽车简化了从 站进行预订的过程,居民反馈非常好。藤泽SST的居民主要介于30-40多岁,他们非常欢迎共享服务。

藤泽SST还部署了日本第一项全镇范围的二级送货服务。所有运输公司的所有包裹在到达城镇后均由大和运输公司处理。通过松下的信息技术,居民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指定交货时间和地点,并接收通知。通过这样的举措,可以减少运输工人,降低成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从而为运输公司和整个 会解决问题。

健康

藤泽SST开发了一个综合的健康中心。该中心将老年人护理设施、老年人辅助住所、托儿所、课后日托中心和补习班集中在一个设施中。这将为代际互动创造更多机会,从而为儿童、老人带来更好的情感照顾。

健康广场由南楼和北楼组成。南翼是老年人的服务式住房,北翼是特殊的养老院。

南楼的二楼是一个 区交流空间,包含私立学校、诊所、托儿所和育儿设施。基于“全面 区护理”的概念(类似国内的“全龄 区”),该设施从0岁到老年人的所有年龄段的人们提供服务,旨在让老年人和儿童自然地互动。最终,孩子、父母和老人这三代人在一个小镇上生活,享受和睦幸福的天伦之乐。

这里使用的护理设施,是松下的智能空调服务。检测使用的传感器不仅可以管理温度和湿度,还可以通过跟踪患者的睡眠等生活节奏与习惯,来提供安全可靠的护理服务。

藤泽SST还在努力建立一个互助系统,该系统将与 区内健康的老年人匹配,发挥“老人力”。这些老年人可以帮助其他在高级护理机构中需要援助的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机构经常面临的工人短缺问题。

藤泽SST创建了一种新型的自治机构“藤泽SST委员会”。除了传统居民协会的作用外,它还具有管理和发展城镇的作用。藤泽SST管理有限公司将对此提供支持。

此外,藤泽SST开发了一个门户 站,可以“一站式”访问城市信息和各种服务。居民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和家里安装的智能电视等智能设备,来获取有关本地事件的信息、有关灾难预防的信息、各自家庭的能源使用情况、移动共享服务的预订等情况。该系统还使居民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参与 区建设与城市发展。

自开业以来,藤泽SST就一直受到日本国内乃至世界各地的关注。从这个案例我们发现,智慧 区并不是一个口 ,或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体制。这座实现了降低70%碳排放、能在地震等极端情况下确保“3天生命线”,同时又能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的未来 区雏形,依赖的并不只是某种个别产品或技术,其为达到整体目标而设定的 区运营体制才是其灵魂所在。

继藤泽市SST项目之后,横滨市的Tsunashima现在正在作为第二个SST项目运行,并且计划在大阪进行第三次城市开发。

虽然各地的情况不同,Fujisawa SST或许无法完整复制到其他地方,但这种 区运营体制或许能够被更多城市所效仿。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质量加快推进未来 区试点建设工作的意见》

http://zjjcmspublic.oss-cn-hangzhou-zwynet-d01-a.internet.cloud.zj.gov.cn/jcms_files/jcms1/web3096/site/attach/0/475e797d19174118a58b5d6fecae3746.pd

2.《浙江省未来 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汇 》

https://baigongbao.oss-cn-beijing.aliyuncs.com/2020/10/20/8AZRzJnxHf.pd

3.《未来 区读本》,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9年03月,

https://www.sxejgfyxgs.com/uploadfile/file/20200411/410d3236a.pdf

4.未来 区|“未来 区”内涵辨析——兼论浙江省试点政策

http://hdd-group.com/zw/index.php?c=article&id=178

5. 区改造:拱墅瓜山新青年未来 区,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2021年6月,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8410E60541BT1I.html

6.浙江:两年完成“三级跳”——未来 区,未来去哪里,浙江日 ,2021年1月,

http://www.zj.xinhuanet.com/2021-01/15/c_1126984427.htm

7.新加坡建屋局官

https://www.hdb.gov.sg/cs/infoweb/homepage

8.榜鹅打造成环保智慧市镇

https://www.8world.com/singapore/punggol-sustainability-and-smart-town-1274501

9.登加新镇官方介绍

https://www.hdb.gov.sg/about-us/history/hdb-towns-your-home/tengah

10.Nendo打造日本丸井百貨共享住宅「MARUI TOCLUS」,

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2100430

11.藤泽可持续智慧小镇官 ,https://fujisawasst.com/

12.谷歌Sidewalk项目凉了,松下全太阳能智慧小镇建成了!

http://www.igreen.org/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5&id=13353

– END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4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