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校园 是为了更好地走向 会
毕业论文是我们大学时光里综合能力与专业学识的一份缩影,往往涵盖着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与所探索到的发现。从提出问题、不断与自我辩证到逻辑自洽,我们在毕业论文的字里行间,往往怀着“山重水复疑无路”,期待“柳暗花明又一村”。故常有人说:“写完毕业论文,我最想感谢的是自己。”
每年毕业季,学生中心都会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评比活动,旨在激发全校师生学术研究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以榜样的力量鼓舞更多师生。今年,这样一批三亚学院学子们带着他们的毕业论文脱颖而出。其中几位同学与分享了他们关于自己毕业论文的巧思与感想。
“试错,是年轻的资本”
谢德宏18级环境设计——《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海南传统聚落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以儋州那大基督教堂建筑群为例》
本篇论文基于疫情背景,从乡村振兴视域下对海南传统聚落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进行研究。
(中间为谢德宏)
· 灵感与构思 ·
当我在南海地域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调研海南传统建筑时,发现了这片教堂群,并决定将它定为我的论文研究对象。整个论文从开始到产出花了两年的时间。2020年,我们的工作室申 了大学生创业项目,我是项目的负责人。2021年,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开始撰写文章,该篇文章有幸被中国建筑协会采用,这一次将其作为毕业设计,也顺理成章地拓展了这个项目。考虑到研究目标的性质,我从整体规划的角度着手,分析周边环境和当地的旅游发展、交通状况等各方面的业态。同时我实地考察,与牧师和相关人员进行沟通。
· 创新与意义 ·
这是一个实际性很强的课题,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建筑群保护的重要性,也希望我所发表的文章能给中国建筑保护带来一些启发,让所有的建筑人都共同努力保护中国建筑。
· 挑战与收获 ·
回想整个过程,其中我确实遇到了不少的挑战与困难。比如,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早期的融合问题。这一问题促使我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建筑本身的特点,更需要我去结合当时中国的 会背景,了解封建 会制度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再拓展到西方建筑上。
但正因为迎难而上,我才能收获颇丰。不论是老师对我的指导,还是与同学共同探究的过程,我都受到多处启发。在整个学术写作过程中,我的逻辑思辨能力、学术能力都有所提升。
可以说“优秀毕业论文”是对我整个四年学业的最佳肯定。而这两年的研究项目也为我的设计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每一个出自我的设计作品都有我个人的影子和创意,此次嘉奖给了我很强的自信。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我坚信人生就是在不断试错中成长的。要我去结合当时中国的 会背景,了解封建 会制度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再拓展到西方建筑上。
不留余地的向前
熊纯 18级软件工程 ——《深海探测作业的虚拟仿真实现》
本论文重在探究如何实现虚拟环境中探测设备的各种动作,并延伸至深海探测环境的模拟仿真上,以降低现实中深海探测作业中海试员培训的人力、物力资源消耗。
(右2为熊纯)
· 灵感与构思 ·
我的研究课题围绕“深海探测作业的虚拟仿真实现”这一主题。之前,我曾有幸参与刘开南校长和中科院深海所合作的研发项目,恰好研究到这个方向,我认为这个项目是最能代表我专业研究方向的项目,也是我能交出的最好答卷。
整个论文的撰写实际上是基于项目的开发过程。从2019年开始,我就跟随刘老师参与到项目的开发中,不断地和中科院深海所进行需求的确定、功能的开发,同时多次前往三亚深海所实地调查研究关键设备,保证整体项目的完成度。
· 创新与意义 ·
作品核心为“科学可视化”,即将科学进行虚拟仿真,整体项目的创新点在于将高新技术的科学探索、海洋探测转换为大众科普视角的技术展示,同时也可让专业的海底探测人员进行模拟出海探测任务,在提高学习培训效率的同时也节约了成本。
· 挑战与收获 ·
由于项目属于工程类,很多内容想要转化为文本说明并不容易。比如要让大家明白某步骤的作用就要介绍其所蕴含的科学理论和论据,这很容易使论文偏离主题。针对这一问题,我最终摸索出了解决方案:将整篇论文的结构框架和项目展示进行联系,多用配图让复杂的原理进行视图呈现,这样就能很容易的得知论文的关键点。
很感谢刘开南教授能够信任我,将如此重要的项目托付给当时就读大二的我,带我真正走进科研所实地考察。也很感谢杨博雄教授等许多教授在我开发过程中对项目的改进提出宝贵的意见和指导。可以说这份收获来之不易,我没有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与期望。未来,在我走出校门,雏鹰展翅翱翔之时,我能够更加自信。
沉默无益 发声有用
苏丽超18级 会学——《黎族女性家庭地位变化调查研究——以三亚市天涯区鹅仔村为例》
该文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鹅仔村女性家庭地位变化情况及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以时间为主线,从婚姻自主权、生育自主权、家庭事务决策权等五个方面分析不同时期黎族女性家庭地位的变迁过程、方式、内容及特点。
· 灵感与构思 ·
“女性是他者”——波伏娃的这句话一直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视角定格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关于男女平等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律规定,但具体的落实却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比较普遍。黎族作为海南省最早居住的民族之一,也是海南省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黎族妇女为家庭和子女付出了毕生精力,承担着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的双重压力,但其身体健康和个人发展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保障。因此, 会迫切需要加强对黎族女性家庭地位的关注和研究,了解黎族女性家庭地位的现状及影响其家庭地位变化的因素。作为黎族女性的一员,我希望通过此次研究来了解黎族女性家庭地位的变化情况。
· 创新与意义 ·
实际上,学术界虽然对黎族相关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针对黎族女性的研究却并不多。专篇论述黎族女性家庭地位的成果屈指可数。因此,这很自然地成为了我的研究方向。我以黎族女性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化理论和 会性别理论,突破困境,对黎族女性的家庭地位变迁进行研究,针对黎族 会变迁进行微观视角的呈现,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 挑战与收获 ·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肖芒教授,从论文选题到写作过程都给予我真诚的鼓励、中肯的建议和悉心的指导。其次,感谢 会学专业的每一位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对 会学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学会了用 会学的角度看待问题。感谢每一位帮忙填问卷的黎族女性朋友们,太多人给予我帮助,我无比感恩。
你的给予,我的荣光
李睿晨 18级通信工程——《三亚西岛珊瑚礁保护平台波浪能发电装置研究》
该论文在我校波浪能发电科研团队多年实践基础上,分析研究国内外波浪能发电技术,为更好地解决三亚西岛珊瑚礁保护平台清洁能源供电问题,提出了一种纵向异侧双行程做功四浮子机械传动摇臂式波浪能发电装置。
(李睿晨与其指导教师合影)
· 灵感与构思 ·
· 创新与意义 ·
实际上,这篇论文是建立在我校波浪能发电科研团队多年的研究基础之上,在我的论文中提出的一种纵向异侧双行程做功四浮子机械传动摇臂式波浪能发电装置,整体装置安装于浮船之上,以双行程做功,特殊设计的浮子为突出创新点,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较强的防腐蚀设计。
· 挑战与收获 ·
我的整篇论文旨在服务海南西岛珊瑚礁保护平台的波浪能发电装置,我需要灵活运用大学理工科所学的许多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这是对我的一种锻炼。2022年,因全国多地零散暴发疫情,使得我们项目进展严重滞后,有些配件的工厂无法生产,我们也没办法去工厂组装,所以只能在学校进行一遍又一遍地验算与装置3D模拟。
借此,我要向闻福三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感谢闻老师的耐心细致的指导。我的论文从最初的方案雏形到如今整体方案设计完成,闻老师功不可没,每一个零部件的尺寸分析、型 选择、参数计算、零件装配之间的关系、整体框架构想和复杂三维图设计以及创新的结构设计思路,都倾注了闻老师大量的心血。记得大年三十那天,闻老师还在办公室加班,为我的论文琐事忙前忙后,令我钦佩万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触动了我,启发我努力学习,感染我追求进步。
这是大学时期的最后一次作业,也是大学时代的最后一堂课。四年学识与见识,都汇聚于毕业论文之中。独具匠心,各有千秋。如今,毕业论文,已经打印封册,而未来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而莘莘学子们也一定会秉持初心,怀揣理想,奔赴更耀眼的远方!
文案|黄洋洋、冯宝琪
美编|王一婷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