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的美国Facebook程序员跳楼事件,引起了国内外不少华人的关注。不同于海外程序员高薪又体面的生活里让人羡慕的那一面,我们第一次把视角对准了海外程序员不为人知的高压与身份难题。
中国程序员在海外生活的真实状况如何?不同国家的中国程序员又在过着怎样的生活?我和三位在不同国家工作的中国程序员聊了聊,他们搬去海外后都经历了什么。
不太喜欢硅谷的风气,工作1-2年会离开
徐进本科从国内某知名985、211院校毕业后,前往美国读书,研究芯片设计制造。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毕业前,他在美国先后实习了几家不同规模、风格和文化的公司。毕业后,他加入了谷歌在硅谷的总部,成为了让无数国内程序员憧憬的湾区程序员中的一员。
徐进 美国 软件工程师
博士毕业后,我在三家不同风格的美国公司实习过。Facebook是实习的最后一家公司。
在Facebook工作时压力很大,因为它们的产品迭代快,互联 产品出来后要快速占领市场。公司里的同事们工作激情都很高,我能明显感受到这种竞争压力。
在我实习末期的时候,当时的领导会偶尔提示我要多干点活,这种情况在之前实习的公司没遇到过。Facebook的公司文化就是这样子,做事情注重速度和效率。如果你的工作习惯是喜欢研究和审慎,可能会不适应Facebook的快节奏。
记得我刚入职的时候就听说旁边工位上的员工被裁掉了。他们确实有待裁员名单,这种名单的存在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我听说谷歌也有这种名单,但是谷歌几乎没用过,Facebook却真的会使用这个名单。
我有一个学长学术很厉害,毕业后去了Facebook,9个月后重度抑郁,最后从Facebook辞职去了谷歌。
我现在也在谷歌,很明显感觉到这里的员工平均年龄比Facebook大很多。Facebook的员工普遍年轻,平均工作1年多就会跳槽,我记得Facebook有一个数据是“工作一年多比市场上百分之90多的工程师资深”。对于那些本科或硕士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可能更想去Facebook吧,毕竟节奏快意味着升职涨薪的速度也比较快。
我现在在谷歌,工作时间很自由,下午可以回来睡个觉或者游泳再继续工作,只要分配的任务能按时完成就行,超时完成说明你能力不够,很多公司会避免无效加班的情况发生。
可能很多人好奇中国人在美国职场是否受歧视,其实我觉得这边华人的天花板不是那么明显,我们公司等级高的中国人也挺多的,而且公司里不止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各个国家的人都有, 比如我的上司是突尼斯人,他的上司是非洲人,再往上是罗马尼亚人。
不过华人在公司的占比确实比较多,我们组里有5分之一是中国人,但我们平时在工作中都用英语交流,这是对其他国家同事的一种尊重。
之前Facebook程序员跳楼的事情我一点也不意外,很可惜是这样的结果。
很多来美国工作的程序员之前都是天子骄子,没经历过太多挫折。在美国一旦没有工作,绿卡排队很快就作废,有职场经验的人如果被加入了待裁员名单,应该直接去找下一家。我周围好几个同学都经历过这种事情,被裁员没有工作签证很危险,只有60天时间找工作,但他们后来也都找到了,所以我觉得在美国跳槽换工作这种事情也很正常。
不过如果你是以取得了什么学术成果的优秀人才身份去申请绿卡,即使没有工作了绿卡排队也不会作废,我身边有学长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拿到了绿卡。
我是去年毕业后才从奥斯汀搬来硅谷,说实话不是很喜欢这边的风气。硅谷确实浮躁,可能因为这边经济发展比较好,又全是科技公司,每家公司给的薪水都挺高,人们物质上的比较会多一点。
举个例子,波士顿的有钱人也很多,但是我来到这边后明显感觉到这边大家开的车好很多。其实大家都是刚毕业的学生,但很多人已经开始在硅谷看房子了。
我有一个同事从波士顿过来的,他说以前在波士顿还可以感受到四季变换,有很多时间享受生活,现在在硅谷,走到哪里大家都在讨论科技方面的事情。
从美国外省过来的人,基本上工作1-2年都会离开,我可能到某天也会离开吧。
哪个国家的程序员,都是一样的
余迪从某世界名校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了国内的一家创业公司工作5年,在机器学习、语音识别等领域有多年经验。5年后,因工作及个人原因,他决定跳槽去互联 大厂。
在婉拒了阿里、苹果、今日头条等诸多知名大厂的offer后,他选择了薪水最高、对工程师来说也十分具有吸引力的Facebook伦敦分部。
余迪阴差阳错地再次出国,只不过这次是以Facebook伦敦分部高级软件工程师的身份。
余迪 英国 高级软件工程师
我离开上一家公司后目标很明确:找一家大公司镀金。Facebook的招牌对大多数程序员来说很有吸引力。在Facebook的经历,对长期的职业发展,包括回国,都有很大的帮助。
但不得不说,相比过去几年,现在从Facebook 、Google出来的程序员没以前那么吃香了。毕竟每年都有几万华人程序员加入海外的大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是在公司里做一颗螺丝钉,处于不是很核心的位置,回国后待遇也不会像以前的海归工程师那么高。
但是Facebook的优势在于就算是螺丝钉,下限也比同等在国内大厂混得差的程序员高一些,因为Facebook的招人要求非常高。
我听说最近2年还是有国内公司开出很夸张的条件挖海外大厂的工程师,去年我们公司就有一个做算法的被阿里挖过去,直接做了VP(副总裁)。
要说英国的技术氛围比国内好多少,我觉得要辩证地看。
技术格局来说,以前在国内的创业公司,我可以独立带领项目组做事情,在英国接触的项目范围比之前小很多,比较局限。
但是从周围同事的整体技术水平来说,Facebook比国内还是高一些。举个例子,以前在国内带实习生很难管,每天要安排他干活,Facebook的实习生要积极主动很多,因为他们每天都在想怎样才能留下来。
在Facebook工作压力确实很大,周围同事的工作效率都很高,这在湾区的公司里是比较出名的。以前在国内工作的公司留不住人才,总怕人才跳槽,但是在Facebook,大家都想留下来。
但落实到工作时长上,我们还是自由的,比如我昨天想在家写代码,就一天都在家里待着。我们公司官方的说法是每周三可以申请在家办公,平时其他时间如果生病了,也可以申请在家工作,不像以前在国内一年365天,几乎大部分工作日都是996。
我刚到英国工作时,还稍微有点文化冲击,感觉和这边的同事没有和以前的同事关系亲密,以前在国内能通过讲笑话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边就比较吃力。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渐渐和大家熟悉起来,就进入一种又是朋友又是竞争对手的关系。
私底下我还是和中国人一起玩得比较多,这其实很正常。如果你在上海生活,你家楼上搬来一个中文很差的外国人,你会和他有深入的交流吗?人和人其实都是一样的,不存在谁歧视谁一说,更多的是不了解造成的生疏。
在我们公司,我很少认识比我高很多级的中国程序员,能做到带很大团队的程序员几乎没有。这也和英国的Facebook刚开始在国内扩招有关系,这边大部分中国人都是1年前加入的。
如果有程序员想留在英国,整体难度会比美国低很多,基本上拿到offer后工作五年就可以永居,工作签证也不存在抽签问题。
之前有媒体说硅谷程序员圈子存在攀比风气,这种风气在英国我是感受不到。我也认识一些在硅谷工作的校友,感觉他们和我读书时变化不大,大家该聊什么还是聊什么。
我始终认为,要把硅谷的中国人想象得和身边的中国人一样,有些人在国内就喜欢攀比,去了国外自然也爱攀比,但这只是小部分群体,国内的媒体喜欢写这些容易拿出来做典型的刻板印象。其实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想生活的程序员,适合来新加坡
3年前,姚仁捷因为不喜欢上海太过物质化的生活方式选择了跳槽到新加坡工作。3年后,他在新加坡的一家创业公司见证了团队的飞速发展,新加坡的互联 公司也在这几年愈发成熟。今年,他在新加坡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宝宝,家庭成员里新添一员后,他依然坚守着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姚仁捷 新加坡 技术经理
我年轻的时候也想去美国的Facebook、Google这样的公司工作,成了家以后就不想去了。在美国工作要排队10年才能拿到绿卡,我有家庭,不想承担这个风险。
现在我在新加坡,不关心绿卡和身份的问题,更关注生活本身。新加坡适合想要生活的程序员,这边的工作没国内那么忙,大家平时下午6-7点就下班了。
我的孩子出生后,同事还问过我要不要在家上班,他们很关心员工的状态,是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我现在周二和周四在家工作,时间上比较自由。
有一个从北京来的同事,刚来的时候跟我说:“我从来没想过下了班以后,还可以跟儿子玩这么长时间。”一般我们七点下班,半个小时以内就可以到家,回家后时间还很长,晚上还可以学习新技术。
现在的新加坡很像多年前的中国,满地都是创业公司。因为智慧国度是新加坡的国策,政府扶持比较多,所以创业公司每年都在增长,很多都是copy from china。
但是这边的普遍现状是招聘比较困难。一般应届毕业生我们会从新加坡本地招,说实话,这边的应届生水平比国内985的毕业生要高,但是有经验的程序员还是倾向于从国内招聘,一般在国内工作2-3年的程序员比这边的要厉害很多。
这三年,公司的人数扩张了3倍,我们组也由我刚来时的一个人,变成了现在的10个人。公司的业务也扩张了很多,现在国内的每一个安卓手机上,都有我们的服务。
但是有一点新加坡确实比不上国内:这边的市场比较小,数据方面比国内少很多,国内随便测试个百分之一的流量就是几百万人,高并发场景还是国内更强。
以前在国内的时候,大家都喜欢讨论大龄程序员去哪儿的问题,我刚毕业的时候说的是“30岁还有没有人做程序员”,再过几年变成了35岁,现在又到了40岁。
其实什么职业都是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前几年IT太火热,太多人觉得IT的钱好挣,导致程序员过剩,供大于求。
这几年国内裁员确实多,中国永远不缺年轻敢拼的程序员,但真正35岁经验丰富的程序员,抢都来不及。优秀的工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价值也在增长,不同阶段公司对你的期望也不一样,比如25岁的时候期望你多学习,35岁期望你带领团队,45岁期望你在战略上提供一些想法。
错误估计自己的市场价值出去的确找不到工作,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了。
对我来说,我现在的重心在孩子身上,每天下班回家锻炼完能陪陪孩子,还能看看新技术就很开心。做程序员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你永远都有新东西去探索。
在新加坡,我身边的中国程序员唯一焦虑的可能是申请永住的问题。但解决这边的身份问题比美国容易很多,新加坡的科技公司对中国程序员需求多,从来没听说过公司把谁开除掉,让他回国的事情。
我现在唯一焦虑的是这个周末带孩子去哪里玩。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的徐进、余迪为化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