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是中国特色 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作为全国国有企业的主力军,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勇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者和践行者,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有力有效履行好自身政治、经济和 会责任。
央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逻辑机理
动因。一方面,中央企业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自身做强做优做大的需要。中央企业作为企业,具有市场属性,在市场竞争加剧背景下,惟有依靠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依靠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提高企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才能占据、巩固中央企业市场优势地位,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高质量发展,建成世界一流企业。另一方面,中央企业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履行央企职责使命的需要。中央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具有政治属性,必须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发挥好引领和支撑作用,中央企业有责任有义务贯彻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展现更大作为,更好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二是区域层面。中央企业以服务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聚焦区域和核心城市创新转型,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创新示范项目,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有力发挥国资国企的引领示范作用,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尤其是深化央地合作,推动中央企业与地方创新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多方力量协同参与,多种资源要素高效流转的高能级区域创新与应用平台,促进区域创新布局完善、区域创新能力强化以及区域战略地位提级。
三是产业层面。中央企业围绕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增强中央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主导力。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快补齐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方面的瓶颈短板,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挥行业领军作用,打造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着眼新能源、新材料及未来产业发展,主动塑造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链,抢占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
要素。作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国家队,中央企业科研基础雄厚,在人才、资本、平台、数据等关键创新要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在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型举国体制中,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央企业研发人员近百万人,拥有两院院士229人,其中工程院院士数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分别达到68.61万亿元、24.57万亿元,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30.38万亿元、1.87万亿元;研发强度达到2.79%。研发经费投入约占全国的1/4;拥有国内研发机构4153个,国家级研发平台735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91个。同时,中央企业涉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掌握了大量的产业数据,将成为数据驱动创新应用的主力军。
机制。一是目标引领机制。中央企业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项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在深刻理解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结合企业主责主业、历史实践、业务布局、资源能力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创
新方向、目标任务、组织分工等,从而以明确清晰的规划蓝图和科学合理的施工路线图为中央企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等全面创新提供指引。
三是协同创新机制。以重大项目研发、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为契机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创新合作机制,畅通与政府主管部门、资本市场、中介组织等机构的联系。特别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加强创新链上下游企业的有效衔接,降低信息沟通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和高效协同,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四是重点突破机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与国家攻关计划对接,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加强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基础软件、新材料、高档数控机床、核电站、新药创制、发动机等重点领域项目、人才、基地、资金一体化配置,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产品实现攻关突破。
五是组织保障机制。建立高水平的企业研究院,专职从事战略预判、知识创造、产品孵化等创新工作,从而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中央企业的落地提供组织保障。多数中央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研究院的重要性,纷纷成立了战略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智慧研究院、创新发展研究院等专业研究机构,建立健全研究院运行机制,着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六是文化塑魂机制。良好的创新文化能为企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是企业开展原始创新、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重要保证。中央企业一方面通过制度激励、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实用技术创新大赛等方式,让创新成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建立容错机制,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培养一批具备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担当精神、牺牲精神的企业家,使他们成长为领导企业创新攻关的中坚力量。
图1 央企企业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逻辑机理
央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以中国中铁为例
中国中铁是集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工业制造、房地产开发、资源矿产、金融投资和其他业务于一体的特大型中央企业集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中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切实将创新打造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引擎”,有力推动了企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重视顶层设计。将“创新”纳入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创新赋能主业,以创新实现产业链向价值链升级。制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实施国家战略深层次融入行动,在科技攻关、服务区域与地方创新发展、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等方面展现大国央企的雄厚实力和使命担当。
变革创新体系。在集团层面成立高水平智库机构,如中国中铁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双碳研究中心;成立集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二三级市场化主体,如中铁云 信息科技公司、中铁四局管理与技术研究院。优化企业各级创新主体职责分工,企业集团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二级公司重在应用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三级公司重在生产一线工艺工法创新,形成各司其职、协同互补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聚创新要素。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和重点实验室,自主培养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创新团队。“十三五”末中国中铁研发人员超2万人,占比9.4%。加大对科研企业与科研平台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争取金融信贷、基金、风投等方面支持,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实施研发平台立体化建设行动,拥有23个国家级研发平台,143个省部级研发平台,建成以国家级研发平台为龙头,省部级、股份公司级研发平台为支撑,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布局合理、定位明晰的研发平台体系。
加速成果转化。用产业思维推动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开展面向生产一线、面向市场用户的研发活动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组织和模式创新。中国中铁下属企业中铁四局管理与技术研究院面向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建造实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年科研成果转化合同额突破7亿元。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制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与考核制度,支持企业研发成果在全公司范围内先试先行。支持科技产业投资活动,支持高成长性科研企业上市,实现科技资本双轮驱动。
落实创新激励。优化企业创新考核体系,将企业创新投入、创新质量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综合考评重要内容。提高科技人员基本工资并保持正常增长;落实行政科研“双通道”制度,搭建科研人员价值实现的舞台。实施“揭榜挂帅”科研组织模式,赋予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更大自主权,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清障搭台。实施科技创新中长期激励,充分利用股权期权、分红激励、超额利润分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分配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培育创新文化。加大创新文化宣传,塑造创新典型,营造崇尚创新、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培育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鼓励各级员工立足岗位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创效。建立容错机制,允许非主观原因造成的科研失败,营造相对宽松的科研氛围,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敢啃“硬骨头”、勇闯“无人区”。
推动数字赋能。实施“信息贯通工程”,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形成管理协同、简单易用、决策科学的信息系统生态,实现“横向贯通、纵向穿透、内外互联”的数字化。推进“数智升级工程”,重点在BIM技术、智慧工厂、智慧工地、智慧运维等领域下功夫,推动互联 、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企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将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转化为生产要素,打造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企业数字化生态圈,通过“平台+生态”的模式,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数据贯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发挥中央企业数字化转型引领示范作用。
央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推动政产学用深度融合创新。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国家重要战略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发挥政府的全局统筹能力,推动“政产学用”深度融合创新。支持中央企业设立或联合组建研究院所、实验室、技术创新联盟等各类研发组织,加强跨领域创新合作。发挥统筹者作用,协调中央企业与高校、供应商、用户等多主体,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有利于“政产学用”多主体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制度环境。为相关中央企业技术攻关提供合适的市场环境,建立国产技术应用示范,发挥国内大市场优势,推动国产技术成果转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