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攀登世界科技巅峰

奋勇攀登世界科技巅峰

张克俭

  

党的二十大 告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科技、教育、人才统筹部署、集中表达,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等等,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科学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

  

党的二十大 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近现代科学自诞生之日起,无论是重大发现还是发明,在探索问题本源、拓展认知边界、开辟认知疆域、攻克技术瓶颈的过程中,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充满了艰难险阻。科学的道路的确是一条山路,而且是一条陡峭的山路。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既要跨越自身的科技难关瓶颈,还要冲破国外的封锁打压,道路尤为陡峭,必须有奋勇攀登的决心、信心和耐心。

  

坚定决心。党的二十大 告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在对手本就领先于我并加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在科技上抓住机遇,就有可能乘势而上、后来居上,否则差距会越拉越大,不仅国家发展得不到保障,民族生存也要受到威胁。要坚定决心、磨炼意志,沿着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奋勇攀登,聚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把科技创新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树立信心。党的二十大 告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当前我国科技界最为陡峭的高峰。自立自强首先是思想信念上的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一定要有自信。当年,我们搞“两弹一星”,广大科技人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然造出了“争气弹”、“争气星”。1965年,毛泽东同志写下“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革命浪漫主义诗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科技人员接续奋斗、矢志攻关,成功实施载人航天、探月探火、载人深潜,将梦想变成了现实。嫦娥四 任务实现了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视探测,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的足迹。火星探测任务,我们一步实现“绕、着、巡”,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火星着陆的国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完全有理由更加自信,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我们攀登的步伐。当然,自信绝不是自负,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决不能因为有了一点成绩、解决了一些问题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沉溺于山路途中的“快活林”而裹足不前。

  

保持耐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好高骛远。科技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基础研究不扎实、关键技术不见底、试验验证不到位、问题暴露不充分,都可能导致科技创新成果难以经受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要鼓励科技人员的奇思妙想,但奇思妙想不是“空想妄想”,还需要厚积薄发、力戒浮躁浮夸,否则不但可能超越不了别人,反而可能被人越甩越远甚至半道翻车。科技创新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只有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方能行稳致远。

  

二、攀登科技巅峰要选准前进方向

  

党的二十大 告对全面建成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强调到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进一步指明了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攀登科技巅峰要坚持目标导向、战略导向、问题导向,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才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否则,可能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三、攀登科技巅峰要不畏劳苦

  

党的二十大 告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科学上要达到“光辉的顶点”,也必须付出艰巨的努力,只有“不畏劳苦”才有希望。马克思毕生忘我工作,经常每天工作16个小时。马克思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为了《资本论》的写作,“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不畏劳苦”的精神和品质,真正做到越是艰险越向前。

  

增强挑战巅峰的勇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雄心壮志,世界科技巅峰我们都要奋勇攀登。无限风光在巅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是激励青年勇攀科学巅峰的典范,被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就是因为他敢于向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发起冲锋并取得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航空发动机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当初我们面临国外进口又好又快又安全、自主研制又难又慢又危险的抉择。最终,广大科技人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逐步建立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体系。“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广大科技人员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求是,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攀登科技巅峰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败,但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也是向成功更近了一步。要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培育创新文化,大力营造鼓励探索、敢于“试错”的创新氛围,鼓励可承受范围内的“冒险”,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锤炼坚忍不拔的毅力。党的二十大 告指出,“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可能遇到壁立千仞或万丈深渊,没有一股子劲、一股子气是登不上去的。比如,探月工程嫦娥五 原计划使用长征五 遥三运载火箭发射,在这之前要打两发试验箭,但在紧要关头,长征五 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失利,中国航天经历重大挫折。广大科技人员没有被困难压倒,总结经验,反复排查,“枕戈饮胆九百天”后终于完成问题归零,长征五 成功将嫦娥五 送上月球。科技创新要下“苦功夫”,吃苦耐劳、埋头苦干;下“硬功夫”,潜心钻研、专业专注;下“细功夫”,落小落细、严谨细致,想尽千方百计、行遍千山万水、不畏千难万险,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

  

永葆追求“光辉”的品质。党的二十大 告强调,“引导广大人才爱党 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当年,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放弃高薪、洋房等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回到祖国。1955年,钱学森即将登上回国的邮轮时深情地说:“今后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就是钱学森的归国初心。当前, 会上有一种片面认识,认为只要解决了科技人员的待遇问题,科技界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事实上,科技创新的挑战性决定了光有外部物质保障是不够的,科技人员内在的宝贵精神品质是更为重要的因素。要以适当的待遇留人,但更需要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特别是在国家安全环境严峻复杂、科技创新任务繁重的形势下,尤其需要科技人员胸怀祖国,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忘我奉献。

  

营造重才识才的生态。党的二十大 告指出,“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到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当年,周恩来同志作为中央专委主任领导“两弹一星”研制,十分重视和了解科学家,亲自挑选了一大批科学家,把他们当宝贝用起来。科技帅才钱三强慧眼识才,物色了王淦昌、邓稼先、于敏、朱光亚等科学家,组成了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黄金阵容”,为核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们要在营造重才识才的生态上下更大功夫,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艺术性,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各级领导干部要当好新时代的“伯乐”,尊重科学家、了解科学家,多和科学家交朋友,像“寻宝”一样去寻觅优秀人才,为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创造条件、提供舞台,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广大科技人员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勇挑重担、追求卓越,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朝着光辉的顶点不懈攀登、奋起直追!

制作:张盼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1月14日
下一篇 2022年11月1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