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规范解读及配套软件应用答疑培训会

尊敬的PKPM用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陆续发布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1-202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钢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6-2021》、《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8-2021》《砌体结构通用规范GB55007-2021》等通用规范,并将于2022年1月起陆续执行。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条例》今年9月1日已经全面实施,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隔震和减震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具体要求,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八类建筑应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为结构隔震、减震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PKPM结构2021规范V1版本软件已于2021年9月1日起全面升级,全面贯彻执行了工程建设通用规范以及隔震标准相关条文的要求,并提供了隔震和减震设计软件,为通用规范的执行提供支撑。

为了让广大设计人员进一步深入了解新规范精神,定于2021年12月1日举办“通用规范解读及软件应用答疑培训会”,邀请规范组专家对规范进行解读及现场答疑,并针对PKPM软件对通用规范、隔震、减震设计的执行情况回答用户问题。

诚挚邀请您莅临指导!

01

会议时间

2021年12月1日 14:00-16:30

02

会议形式

线上会议

03

主办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04

承办单位

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

05

指导单位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工程抗震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数字化分会(原计算机应用分会)

中国建筑学会BIM分会

06

会议议程

06

名方式

扫码 名:

答疑前瞻

问题一

《门刚规范》4.1.3规定:对承受荷载水平投影面积大于60m2的刚架构件,屋面竖向均布活荷载的标准值可取不小于0.3kN/m2。

《钢标》3.3.1规定:对支承轻屋面的构件或结构,当仅有一个可变荷载且受荷水平投影面积超过60m2时,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可取0.3kN/m2。

《工程结构通用规范》4.2.8规定:最小屋面活荷载为0.5kN/m2。

《工程结构通用规范》更加严格,能否按其他的规范进行适当放松?

问题二

《高规》4.2.2和《高钢规》4.2.4规定: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

新的通用规范系列并未提及风敏感结构的基本风压放大1.1倍,后续是否需要强制执行?

问题三

《工程结构通用规范》4.2.6提及考虑覆土影响对消防车进行折减需要可靠资料,能否根据《荷载规范》附录B消防车活荷载考虑覆土厚度影响的折减系数进行折减?

问题四

通用规范实施后,原来其它规范是不是也要出新的版本,比如抗规高规?

请问全文强制通用规范废止了之前规范的强条之后,之前的那些强条要求后期设计时按什么原则的条文对待,仍按“应”字条吗?

问题五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第2.2.2条,各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表征,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各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2.2.2-1的规定。

疑问:上表中在抗规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前面加了“II类场地”,有的资料提到是否要根据场地类别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附录E调整基本地震加速度,进而调整本规范4.2.2条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问题六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第4.1.2各类建筑与市政工程的地震作用,应采用符合结构实际工作状况的分析模型进行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对地下建筑和埋地管道,应考虑地震地面运动的位移向量影响进行地震作用效应计算。

疑问:

1)地下建筑定义未找到,是否仅包括地下车库、过街通道、地下变电站和地下空间综合体等单建式地下建筑,不包括地下铁道、城市公路隧道等?

2)“应考虑地震地面运动的位移向量影响进行地震作用效应计算”是否指《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标准》的反应位移法和时程分析法?

问题七

关于《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的共性问题:

1)“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具体信息涉密,目前项目设计、审查中怎么解决?

2)《条例》要求学校、医院等不低于重点设防类,其中学校是否包含大学,医院是否包含一级医院?其中“广播电视”一项,范围很广,能否从使用功能上有个界限,是否指《广电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Y5060-2008》中表4.0.2中的建筑?

3)高烈度地区学校、医院等,要求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此要求是否意味着按中震弹性设计?减震建筑能否满足此要求?非结构结构和机电设备如何满足此要求?

问题八

新隔标和抗规、高规是否同时执行做包络?现在执行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一栋高层采用隔震,到底是只按隔标执行即可,还是隔标(中震)计算一次,高规(小震)计算一次取包络?

问题九

关于隔震结构如何选波的问题。

一般来说,非隔震结构地震波的选取,采用5%的阻尼比即可。但如果隔震结构需要考虑某个等效的阻尼比,而这个等效阻尼比在中震下和大震下是又是有明显差别的。设计师具体应该如何操作?隔震设计(极)大震时程分析时所用地震波,是否采用中震选波,不用按大震时程重新选波?

问题十

隔震结构整体分析设计时是否需要考虑“位移比”和“周期比”等指标?

……

专家介绍

陈凯

《工程结构通用规范》主要起草人和编制组联系人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咨询设计院院长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咨询设计院院长,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分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北京力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课题二十余项,完成建筑结构风工程试验咨询项目百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是全文强制国家标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主要起草人和编制组联系人,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以及行业标准《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和《高耸结构设计规范》编制组成员,主编CECS团体标准《屋面结构雪荷载设计标准》。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荣获“第二届中央企业青年五四奖章”。

黄世敏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主编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编

全国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办公室主任

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致力于建筑结构抗震、建筑结构加固改造、建筑抗震防灾减灾等方面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计委、科技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北京市科委等重点科研课题数十项。主持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修编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技术规范》的研编工作。负责完成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项大型公共建筑加固改造及功能提升工程。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0项。发表科技论文90多篇,专著6本。

薛彦涛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编委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咨询设计院副院长

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分会常务理事。

《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规程》主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编制组成员、《建筑隔震建筑设计标准》编制组成员。

主持和参与科技部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中高层建筑耗能减震的研究”、十一五项目“大型及重要建筑抗震计算理论与试验技术研究”和 “建筑抗震前沿理论与技术研究”、十二五“高烈度区高层建筑消能减震技术研究”、十三五“工业化建筑消能减震全装配框架结构体系研究”。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项、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等3项。发表论文80余篇。

陈晓明

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结构技术总监

刘苗苗

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建筑工业化软件事业部副总经理

结构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建筑工业化软件事业部副总经理,基于BIM装配式设计软件PKPM-PC产品经理。主要从事PKPM-BIM系统在建筑设计领域的技术应用与推广工作、装配式工程设计及咨询工作。熟悉装配式建筑设计流程及基于BIM的一体化设计方法,具有丰富的装配式及BIM设计经验。参与完成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建筑体系应用技术”、“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技术产业化应用”、“推进BIM 技术应用技术措施研究”等项目课题。

往期文章推荐

2021通用规范PKPM结构软件·全面升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0月25日
下一篇 2021年10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