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张梓桐
编 辑丨张伟贤
图 源丨图虫
今年秋招季,高远觉得自己过得很恍惚。
高远是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的一个硕士生,他GPA在班级中排名中后,项目经验也不多,恨铁不成钢的导师曾断言他“再不努力,你会失业”。
因此,在今年秋招刚刚开始的那天,高远就投了七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岗位,据他所说,“并没有抱什么希望”。
但意外的是,他在一周之内接到了其中六家公司的面试邀约。另外一个公司的HR直接给他打来电话,只问了他的专业方向与学过的课程就挂掉了,高远看了下屏幕上的通话时间:“2分22秒”。他本以为这是对方对他无甚兴趣的表现。但在挂掉电话后没多久,对方就发来意向offer,给出的价格是——“税前总包41万元”。
高远觉得不可思议,但他在和同专业同学交流后发现,这个价格在就业市场之中十分常见。“平均薪酬在39万左右,创业型公司给的更高。”高远的辅导员告诉他。
大环境却并非如此乐观。2022年6月,史上“最难”就业季落下帷幕。2022年6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数据称,5月份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达18.4%,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
但弥漫在就业环境中的“寒意”似乎并未传导到半导体行业。40万的年薪对于复旦大学的硕士应届生亦属高薪,但更荒谬的是,许多半导体企业开价40万仍旧招不到几个人。
政策扶持、热钱涌动的环境下,半导体人才成为了一个极大的缺口,这一群体的薪酬待遇也随之水涨船高。但万物皆有周期,未来这些踩在时代风口之上的人是否可以永续今日的辉煌,仍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为什么是2019?
那么,2019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将目光拉到大洋彼岸,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2019年5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该清单宣称对华为及其分布在26个国家和地区的68家附属机构实行推定拒绝(presumption of denial)的许可证审查政策——也即对华为的任何出口都应事先假定会被美国政府禁止,除非从美国政府处获得许可证。
美国肆无忌惮地滥用禁令,为全中国的半导体从业者敲响了警钟,但也开启了国内半导体市场的新阶段。
从政府到市场都开始意识到,与芯片相关的“卡脖子”技术的自主研发变得十分迫切,扶持发展我们自己的集成电路企业成为必选项。
2019年5月1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产业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其中提出,“依法成立且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软件企业,在2018年12月31日前自获利年度起计算优惠期,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享受至期满为止。”
这种效应也传导到了二级市场。
从个股的市值来看,截至2020年12月31日,2020年上市的145家企业中,中芯国际、康希诺、奇安信、沪硅产业、华润微为市值TOP5,其中中芯国际、沪硅产业、华润微三家均为半导体产业链公司。
与此同时,当年的募资王也被半导体企业中芯国际所摘得。中芯国际于2019年从美股纽交所退市,沉寂一年后,其于2020年7月16日在科创板上市,成为一家“A+H”股上市公司。其科创板IPO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拟募集200亿元投资于12 英寸芯片 SN1 项目、先进及成熟工艺研发项目储备资金和补充流动资金。而上市后,中芯国际实际募集资金为532.20亿元,远超其200亿元的预算。
根据标普全球市场情 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中国半导体企业通过公开募股、定向增发以及出售资产的方式已筹集了近3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89亿元)资金,比2019年全年募资总额高出一倍多。
另据中国半导体工业协会(CSIA)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1600多家半导体本地公司,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也上升至13%,而在10年前,这个数字仅为5%。
产学研联动成难点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调节着市场上人才资源的流动。2019年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刺激国内本土半导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半导体人才的需求缺口从未如此庞大,那么,在供给侧又是怎样的一番风景?
根据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周玉梅透露的一组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半导体从业人数为57.07万,而预计到2024年,我国集成电路的需求人数将达到78.9万人,这其中仍存在30余万的人才缺口。
“更多的人流向了互联 。”张威表示,中国移动互联 迅速发展的近十年,也是平台型公司飞速扩张的十年。而这自然产生出大量的人才需求。
虽然经历了2021年平台反垄断政策后,互联 行业一度大幅缩减招聘规模,但由于其在2021年之前每年招聘规模较为庞大,因此对于应届生来讲,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职业选择所在。腾讯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腾讯拟招聘应届生7000人,校招名额年增幅超过40%。
本就不大的盘子,被互联 再分走一杯羹,让半导体行业的招聘环境更加窘迫。
“我们是企业,要考虑盈利的问题,尤其半导体的研发投入是一个长周期的事情。而这种进入校园的活动只是类似于公益性质的投入,长此以往,企业承担不起。”
除此之外,学生若想上手操作获得项目经验,必然需要一些关键设备,而这些设备往往价值不菲。
从高校的培养体系来看,产学研联动也存在着一定的堵点。上述人士表示,在目前青年教师的培养体系中,“非升即走”是一个准则,科研压力成为压在高校教师肩上的一大重担。因此在教学方面,青年教师并不会花费过多的心血。
招“更卷”
在应届生之外,一些公司也将目光瞄准了有着海外经历或相关工作经验的 招人员。
除此之外,居住环境、子女教育以及一些其他文化上的因素也在左右着他们的选择。
不仅如此,即使拥有原来被HR看作“污点”的履历,也不会影响到个人的求职进程。
“当其他方面都无法与大企业竞争的时候,创业公司只好利用高薪来延揽员工。”张威总结道。
行业回归冷静
过剩也好,紧缺也罢,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在本质上还是产业动态发展中的一个外在信 。
进入到2022年,半导体行业开始出现明显增长放缓的信 。自从8月以来,Wind半导体产业指数一路下跌,至10月到达低点。而这也传达到了就业市场之中。
英伟达是全球半导体巨头,但在今年美国通胀以及出口市场受限的情况下,其利润也出现了大幅下滑。根据其11月公布的第三季度财 数据,公司营收59.31亿美元,同比下降17%;净利润6.8亿美元,同比下降72%。经调整后净利润为14.56亿美元,同比下降51%。
半导体环境全球同此凉热,这并非孤例。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1-8月,国内有多达3470家芯片制造企业“倒闭”。
另据相关媒体 道,根据 Future Horizons 的最新数据,半导体行业正走向自 2000 年互联 泡沫以来最大的衰退,也即将迎来芯片制造历史上最大的衰退之一。
充满未知数的大环境下,张威所在的企业也开始缩减招聘规模,因此2023届应届生的招聘市场水温也有所下降。“相比前两年,我们公司今年的给到应届生的价格平均降低了4-5万。”
高远也在最初的喜悦之后开始冷静下来。在他看来,当前半导体行业的薪酬的确处在一个偏高的水平,未来在资金退潮之后,高薪酬的行情能维持多久,他并没有把握。但“火烧眉毛,且顾眼前”成为了他目前的信条。
(文中提到的高远、张威、周芳芳均为化名)
E N D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