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东京残奥会落下帷幕,中国队以96金60银51铜的成绩雄踞榜首,创造了中国连续5届残奥会金牌奖牌第一的成绩。
相比奥运会,残奥会的关注度要低得多,残障运动员也没那么引人注目,最近上映的《妈妈的神奇小子》,却将一位“残障运动员”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
影片根据残奥冠军苏桦伟的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无法正常站立行走的苏桦伟,在母亲的帮助和鼓励下,被残障田径队选中,夺得残奥会冠军的故事。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智能电视端下载当贝影视观看——
当贝影视,一款专为大屏打造的视频软件,海量高清影视免费看~
苏桦伟参加过四次残奥会、拿下6枚金牌、数次打破世界纪录,被港媒称为“神奇小子”,而跟他一起创造奇迹的,是他的妈妈。
影片以妈妈的视角切入,来讲述苏桦伟的人生经历,妈妈对苏桦伟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他度过一个个人生难关,获得巨大成功。
影片以倒叙手法讲述,开场就是北京残奥会,镜头给到田径场上的苏桦伟,讲解员提到刘德华是他的粉丝,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随着悬念,镜头拉到1981年的广州,一位年轻母亲焦急地抱着嚎哭的婴儿匆匆赶往医院,被医生告知,孩子得了溶血性黄疸。
这就是苏桦伟和他的妈妈,脑痉挛给小苏桦伟留下肌肉痉挛和听力受损的后遗症,让他迟迟不能学步,无法清晰发音。
苏家是香港八十年代的新移民,苏爸是油漆工,苏妈无业,本不富裕的家庭还要照顾一个残疾小孩,乌云长期笼罩在这家人头上。
影片重点刻画了吴君如饰演的母亲,她是苏桦伟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苏桦伟人生的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
在苏桦伟童年时期,妈妈是一个引领者
苏桦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还不能走路,汽水店老板可怜他残障,请他喝汽水,苏妈不但不感激,还冷声质问:“为什么你要请他喝?为什么不请那些小孩喝?”
苏妈不允许儿子成为他人怜悯的对象,这也是她教给儿子的第一课:要有自尊,有尊严地活着,不因为残障就认为自己比别人差。
苏妈背着孩子上班,丢了几千块的助听器,还耽误了流水线做工,被老板骂、被同事嫌,到了晚上,却发现孩子不见了。
苏妈惊慌地找了很久,终于在一堆杂物下发现了儿子,年幼的苏桦伟只知道傻笑,苏妈气不过,把他放在了传送带上。
传送带后面,是一台碎布机,儿子一旦被推进去,必死无疑,可苏妈丝毫没有暂停的意思,向儿子大吼:“走啊,不走我们就一起死!”
苏妈想用这种方式,刺激儿子学会走路,但奇迹没有发生,就在她绝望痛哭时,儿子颤颤巍巍,扶着栏杆站了起来,踉跄着踏出人生第一步。
2
在苏桦伟少年时期,妈妈是一个陪伴者
随着苏桦伟一天天长大,他不仅会走了,似乎还特别会跑,被几个混小子抢钱时拔腿就跑,几个正常的孩子都追不上他。
苏妈发现儿子的跑步天赋后,她带着儿子去 名残障田径队,可训练远比她想象的辛苦,一练就是十圈起跳,不跑完不回家。
苏妈每天默默地带个小马扎,坐在铁丝 外偷看儿子训练,哪怕那里又热,蚊子又多,她都风雨无阻。
为了训练儿子的平衡感,苏妈买了一盒盒鸡蛋给儿子踩鸡蛋,家里每道菜都是鸡蛋,直到练到连在弯道跑步都不摔跤。
儿子难以忍受枯燥乏味的训练,苏妈便一直陪着他,陪他上课训练,下课在楼梯上跑,在山上跑,追着火车跑……
终于到了亚特兰大残奥会,男子4×100接力赛上,苏桦伟夺得冠军,创造历史,多年的辛酸,终于在这一刻,达成目标。
3
在苏桦伟荣誉加身后,妈妈是一个支持者
苏爸受伤住院后,家里收入锐减,苏桦伟放弃北京残奥会的训练去送快递,苏妈找出经纪人的名片,为他争取拍广告的机会。
说好的一个广告,却变成了拍不完的广告,占用训练时间的同时,苏桦伟也备受屈辱,导演让起跑时把头掰上去,做出痉挛的样子,嫌弃他没有表现残疾人特质。
苏桦伟向苏妈抱怨,焦头烂额的苏妈却让他忍耐,甚至说出了这种话:“让你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说得太流畅你才做不到吧?”
苏桦伟不能忍受尊严被践踏,也无法忍受母亲的掌控欲,母子两人在体育馆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
面对儿子的指责,苏妈哭泣着说:“你残废是天生的,没人会怪你,人家只会怪我…”
正是因为这样,苏妈才擅自安排好苏桦伟的一生,让拍他广告攒够钱,退役后也能有好的生活。
最后一场比赛上,苏桦伟连输两场,所有人都觉得没希望,苏桦伟想着苏妈那句“望着妈妈,set,go!”,打破了自己保持的纪录,拿下了金牌。
电影用了大量篇幅,来展现苏妈的无私牺牲,正是她的支持和信任,苏桦伟才得以成为“神奇小子”,但片中并没有把苏妈塑造成一个圣人。
她是一个坚强复杂的女性,在无私和自私间挣扎,她不是一个“鸡汤式”的理想主义者,游走在鼓励儿子追梦和向现实妥协之间。
为了让苏桦伟将来有人照顾,她选择生下弟弟,在对大儿子“无私”的同时,她对小儿子很“自私”。
她带兄弟俩去吃汉堡,牛肉分给需要长肌肉的苏桦伟,弟弟分到的永远是面包片。
她不记得弟弟喜欢什么、爱吃什么,弟弟明明参加的是足球队,她却记成篮球队。
她还是一个有控制欲的母亲,儿子的空闲时间要安排,儿子恋爱要干涉,儿子表白也要“代劳”,以爱之名绑架儿子。
除了热血励志的训练比赛、感人肺腑的母爱,影片最难得的是直面现实,触及到了一些残障运动员的真实困境。
比如他们的奖金不高,同样是冠军,奥运冠军的金牌奖励是100万,而残奥会冠军只有2万。
比如他们的待遇不同,他们付出的努力,并没有比健全人运动员少,拿的补贴,却远远不如奥运冠军多,难以同工同酬。
比如他们的保障不够,苏桦伟获得三枚金牌两枚铜牌,但奖金加起来却不到20万,赛后的生活却非常窘迫,为了养家送快递。
比如他们退役后的安排,正常退役运动员生计都艰难,更何况是残疾人,苏桦伟送快递时被客户和同事批评的场景,正是残疾人就业难的缩影。
好在现实中苏桦伟比较幸运,刘德华在得知他的生活窘况后,安排他到自己的歌迷会担任文员,让他有了一份稳定不受歧视的工作。
其他人就没这么幸运了,长跑世界冠军艾冬梅为金牌开价1000元,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退役后当搓澡工……
《妈妈的神奇小子》中,不仅让我们关注残奥健儿们的梦想和信念,也提醒我们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生活,给予他们更多支持和关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