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鸿蒙系统发布了,PPT远超预期。
它有四大特性:
1、分布式架构首次用于终端OS,实现跨终端无缝协同体验;
2、确定时延引擎和高性能IPC技术实现系统天生流畅;
3、基于微内核架构重塑终端设备可信安全;
4、通过统一IDE支撑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实现跨终端生态共享。
简单来说,鸿蒙运行速度更快、系统安全性更好,能很好的兼容不同的硬件终端,而且让开发、部署应用的难度大幅降低。
正因为看起来太好了,几乎是未来万物互联下理想的操作系统形态,各路媒体自发开动了一轮宣传攻势,似乎要把鸿蒙吹上太空。
这种浮躁的空气要不得。
君临不凑这热闹,也无意收割廉价的爱国流量,我们不如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谈谈对鸿蒙,对操作系统的一些看法。
1
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计算机程序。
在肤浅的用户眼中,操作系统好不好用、流畅与否,APP丰富最重要。
在功利的开发者看来,操作系统“钱景”如何,补贴多寡,开发难度是最为关注的问题。
离开了生态的起点和终点,离开了具体的技术和工具,谈情怀和愿景都是耍流氓。
所以不客气的说,华为这次“无文档、无DEMO、无代码、无API、无IDE”的五无“开发者大会”有浓浓的吹水嫌疑。
广大程序员同志可是裤子都脱了。
怪不得在各大程序员论坛上,Linux之父那句名言引用次数创了新高: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2
Linux是一款开源的操纵系统,他的创造者Linus Torvalds认为要使Linux发展成十全十美的系统,就必须保持免费且开源。
任何人可以随意使用Linux,但必须将同样的自由传递下去,而且必须免费公开你修改后的代码。
从1991诞生至今,经过无数程序员的努力,Linux很快变成了一个高性能、高稳定性的操作系统。
通常我们认为安卓基于Linux开发,鸿蒙也是基于Linux开发。
但实际上这种理解不准确。
安卓的架构告诉我们,安卓更像是运行在Linux上的一个虚拟机,或者说一个“母APP”。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安卓就像微信,而安装的APP就像微信小程序。
那么从理论上来说,鸿蒙和安卓就没啥关系了。
鸿蒙宣传中所用的是“微内核”,这是理解鸿蒙的一扇关键窗户。
操作系统架构一般分为两类:宏内核和微内核。
Linux属于宏内核。
宏内核好啊,这是个百宝箱,十八般武器样样有。
这也带来缺点,比如臃肿。
大家知道,物联 的应用场景丰富、终端要求形态各异、轻巧简洁。
臃肿的安卓,设计初心就是“万能”,是为All in One的手机打造的。
而:
物联 设备,例如跟踪设备、环境感应设备;
消费级设备,例如kindle——看书、运动手表——检测人体参数。
他们有一个显著特点:专业性。
而“万能”的安卓装上去,很多功能用不上不说,还徒增系统开销、成本、能耗,这就让安卓显得不太适宜。
微内核呢,它的核心只保留基本的资源管理,其他功能统统都扔给应用层管理,所以它非常轻巧,据说不到1万行代码。
这不就解决了臃肿的问题么。
正因为微内核太简洁,所以也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不然Linux之父也不会见一次喷一次。
当然,任老板既然把大嘴放出来吹了这波牛,君临认为至少是有谱的,毕竟历史证明了华为是一家笨鸟先飞,踏实干事的公司,和老贾那些PPT公司不是一路人。
3
在大众的印象里,是美国的制裁加速了鸿蒙的问世。
安卓不给华为用了,所以我们要另起炉灶。
这种理解不对。
如前文所述,Linux是开源的,安卓也是开源的,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能阻止华为继续用安卓,所以大嘴自己也说了,暂未考虑将鸿蒙用于手机。
实际上,真正限制华为手机使用的,是谷歌的全家桶(GMS),这里面有Search、Gmail、Contact Sync、Calendar Sync、Maps、Street View、YouTube等服务。
对国内用户来说,反正被墙了,无所谓。
但对国外用户来说,这就相当于无法用微信、爱奇艺、微博,淘宝、百度/高德地图。
几乎所有需要的软件都不能用,板砖一块,谁还买单?
所以说,就算有了鸿蒙,没有GMS,华为的海外市场也会遭遇毁灭性的冲击。
从这个角度看,华为的护城河还很浅。
作为高科技公司,华为目前还只能算提供了应用型产品,即提供的产品直接满足用户需求,一锤子买卖,缺乏用户粘性。
一旦市场上出现更好的产品,就可能迅速的溃败。
黑莓、诺基亚、乃至正在被荣耀、Realme围猎的红米,都是前车之鉴。
与应用型公司相对的是生态型公司,例如谷歌,最典型的是微软。
九十年代微软奠定PC霸主地位后,培养了大量第三方开发者,形成了一个复杂完整的生态。
你看看劳模雷军的操劳,再看看人家比尔盖茨天天游山玩水的,搞慈善、搞反应堆、搞生物科技。
反正就是不务正业。
微软错过了搜索、错过了 交、错过了移动市场,一错再错,但又怎样,今年还不是吭哧吭哧的又爬上了美股市值第一的王座。
软件正在吞噬世界,并不是危言耸听。
4
生态之难,难于上青天。
在鸿蒙之前,诺基亚的塞班、黑莓的QNX、Paml的Web OS、Windows Phone的坟头草怕是都一丈高了。
如果不是华为出来挑这个头,现在出来喊生态的,可以直接定性为骗子,抬走。
这两年在印度,靠极度廉价的机器和捆绑的廉价套餐,JIOPhone(脚机)搭载的KaiOS横扫市场。
目前,凭借脚机在印度功能机领域市场份额第一,KaiOS 称世界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让广大印度农村地区的贫苦人民接入了移动互联 ,感受 上冲浪快感。
JIOPhone就厉害在先圈了1亿多用户,携用户自重,让APP开发商为了获取新增用户不得不跟进。
但近来也是当了宋江,当了投降派,接受了谷歌投资。
事实上,KaiOS并不牛逼,牛逼的还是谷歌全家桶。
不少人说,KaiOS值得鸿蒙学习。
但KaiOS做的是减法,通过精简让低消费用户得到安卓现有生态上的体验;而鸿蒙要做的是加法,通过对系统服务和硬件的重新组合,创造出更适合5G时代优于安卓和IOS的特殊体验。
是啊,中国用户更多,如果鸿蒙携手蓝绿二厂、小米等大厂,人们对鸿蒙拿下国内手机操作系统江山也许充满乐观。
但关起门来自己玩,鸿蒙称得上成功,却成不了传奇。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这很难。
正因为太难,所以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想必华为自己更清楚:打败安卓的,一定不会是另一个安卓。
5
回顾历史上两次人类主要计算平台的变迁(从PC到手机),全新的交互方式、使用场景,导致了生态的洗牌。
而如今,我们正站在全新的计算平台前——万物互联。
展望未来,在5G低延迟、高带宽的技术升级大背景下,万物互联的终端量,远远大于PC和手机。
正如前文所述,安卓是一个“全能”的系统,它和塞班一样,存在臃肿等一系列问题。
新的计算平台,呼唤新的操作系统,新战场,会诞生新的王者。
那么鸿蒙的四大特性,清楚的显示了华为真正的策略,是使用鸿蒙占据万物互联计算平台。
那么下一代万物互联,鸿蒙大有可为?
别急,君临可不想尬吹华为。
还记得在iPhone出现前的半智能手机时代,还是塞班的天下。
2005年,诺基亚在非洲尼日利亚卖出了第10亿部手机,正式向全球推出搭载Symbian9.0操作系统的N系列,首批三款机型,N90、N91、N70,标志着诺基亚进入巅峰时代,也迈入了帝国的黄昏。
那年,在iPod上大获成功的苹果开始尝试做手机,同时开发移动操作系统iOS。
那年,谷歌收购了Andy Rubin的公司,尽管这家公司开发的安卓满身BUG。
与后人普遍看法不同,那年的诺基亚并非像恐龙一样麻木不仁,实际上,正是从2005年起,诺基亚内部就掀起了一场塞班到底还行不行的真理大讨论。
作为塞班的重要开发者,诺基亚当然知道塞班的局限:
1、系统设计非人性化,用户体验差,使用复杂,今天在智能手机上一步到位的操作,在塞班上可能要五步。
2、系统代码陈旧、扩展性差,很难加上新的核心功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形势;
3、采用C++,提高了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的门槛,不利于软件生态系统的建设;
这一系列胎里带来的毛病,注定塞班适合功能机,根本不适合智能机。
总之,技术人员的看法是,放弃塞班,重新开发一套适合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
但诺基亚大多数人包括高层都不懂软件,认为另起炉灶风险太大,还是改良塞班比较保险。
在前线能听到炮声的少数派的意见,被远离战场的多数派否决了。
回到当下,对技术趋势高度敏感的谷歌,当权派可没有诺基亚那些官僚习气。
实际上,早在2016年,谷歌就开始了新一代操作系统Fuchsia的开发。
与安卓百宝箱不同,Fuchsia采用模块化、层次化设计,实现了极大的可伸缩性。
意味着Fuchsia可以非常方便的剪裁定制操作系统,以用于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以及路由器、智能音箱、机器人,甚至是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
它将成为第一个AI原生(内建深度学习、语音语义、人脸识别、图像分类等人工智能算法),云原生(与各种云服务无缝集成),适用于各种设备的超级操作系统。
万物互联,谷歌也没有闲着。
而更重要的是,Fuchsia从设计上还解决了安卓的一个大问题。
在过往的的苹果大小会上,库克最喜欢吊打讽刺的,就是安卓的碎片化。
简单来说,就是系统版本升级率极低。
极大的影响用户体验和设备安全。
如果将IOS生态比作一个集权组织,安卓生态只能算个松散的联邦。
IOS版本更新自上而下发起,直达每一台IOS设备,对整个生态有着强有力的控制力。
而安卓呢,大厂山头林立、各自为政,中央指责地方分散主义,地方认为中央命令主义。
虽然谷歌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开发、升级安卓,以期在与iOS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在谷歌眼中:
“大厂懂什么技术,这次升级咱这样搞”
但奈何版本升级绕不开使用安卓的各大山头:
“谷歌算个鸟,他说更新版本就更?也不问问我大厂程序员同不同意”
不用关心技术细节,Fuchsia通过源头设计避免了安卓这些设计缺陷。
6
今年5月底,央视曝光了鸿蒙,舆论开始集中关注。
仅过了一个月,谷歌就上线了Fuchsia的开发者 站(https://fuchsia.dev)。
文档、教程、代码,一应俱全。
针尖对麦芒,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 ,谷歌要将这个全新的操作系统,从幕后带到台前,接受广大程序员的检阅了。
鸿蒙目前还只有一个PPT。
欣慰的是,在PPT上,有个鸿蒙的时间表:
2019年,鸿蒙OS 1.0下面写的是:
“基于开源框架,关键模块自研”
用大白话说,2019年的鸿蒙,还是基于安卓。
2020年,鸿蒙OS 2.0下面写的是:
“内核及应用框架自研”
这意味着,2020年的鸿蒙,才算得上脱钩安卓。
但别过分乐观,因为乔布斯在第一代iPhone发布会谈笑风生时,引用过计算机先驱艾伦凯的名言:
“对软件极度较真的人应该打造自己的硬件”
所以2021年的鸿蒙3.0,主要任务是:
“软硬协同优化”
前路漫漫,雨雪风霜。
不可否认,华为确实高瞻远瞩,几年前就开始未雨绸缪布局操作系统,无论是勇气还是眼光,皆代表了中国企业界的最高水准。
1983年,44岁的倪光南抱着一堆器材、芯片、编译器回国的时候,他的想法很朴素——推动计算机在中国的普及。
而远在大洋彼岸,那年的微软第一次公开了Windows和Microsoft Word。
1995年,56岁的倪光南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解除了联想总工和董事的职务。
那年,微软与英特尔联盟已经牢不可破。
赋闲的倪光南此后开始不遗余力的呼吁中国发展IT核心技术,特别是自主操作系统和国产CPU,他认为这关系到信息安全,也关系到产业持续发展的问题。
这位超越时代的先知,就像一位孤独的骑士,一次次对巨人发起进攻,孤立无援。
我们不是没有尝试,奈何敌人太过强大。
方舟CPU搁浅,红旗Linux折戟,宝贵的失败经历证明了:行政命令和金钱,换不来顶尖高科技。
计算平台的本质是什么?
无非是芯片+操纵系统。
如今,经过了数十年执着的投入,华为十年磨一剑,在市场和时间的催化下,终于在芯片设计领域崭露头角,具备了世界顶尖水平,能与西方芯片大佬扳扳手腕了。
换言之,如今对操作系统发起冲锋,比十多年前的缺兵少将的局面好上太多太多。
但坦率的说,中国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目前几乎都建立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技术之上。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经验的学科,华为是个硬件大厂,谷歌是一个软件大厂。
在软件领域,尤其是操纵系统这样 称“计算机三大浪漫”的复杂领域来说,现实的巨大差距,让君临不敢根据有限的信息妄下鹿死谁手的断言。
鸿蒙最后到底能不能成,还需时间来证明。
多一分清醒和韬晦,少一点盲目自信、夜郎自大,对自己、对华为,乃至国家,都是好事。
投资充满着风险,我们不能拍拍脑袋就能轻易做出的决定。
除了基本面的机会分析,还需要对财务风险、业绩确定性、业务竞争格局等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更多信息可关注“君临”获取。
更多成长股分析、行业解读尽在“中国新一代投资研究服务机构”——君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