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工信部本周很忙,接连发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大数据产业、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业绿色发展四项规划文件。
人工智能可帮助证明或提出新的数学定理、镜头只有盐粒大小的微型相机要来,可自我繁殖的活体机器人已面世,科技创新也没歇着呢。
No.1
公 司 及 技 术
1
发现新的广谱抗冠状病毒防治药物
12月2日,《科学》(Science)杂志刊发论文,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候选冠状病毒药物核糖核苷类似-——4′-氟尿苷(4′-FlU),通过口服可有效降低新冠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毒的活性。
上述研究人员对雪貂中不同的新冠病毒变种和小鼠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感染后12或24小时后用药,4′-FIU可以有效地阻断雪貂体内包括alpha、gamma和delta变种的新冠病毒的复制,并有效地抑制小鼠肺中RSV的感染。
点评
新冠疫苗+特效药,是目前应对疫情的最佳策略。4′-FlU是一种能引起病毒聚合酶终止从而中断病毒基因组复制的终止剂,尽管能否真正走向临床、走向市场还是未知数,但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医药创新,助力人类抗击新冠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
2
人工智能可帮助证明或提出新的数学定理
12月1日,《自然》(Nature)发表文章——Advancing mathematics by guiding human intuition with AI(通过人工智能引导人类直觉来推进数学发展),文章称,由DeepMind(深度思维)团队开发的机器学习框架,已经帮助发现了一个拓扑学的新定理和一个表示论的新猜想。
文章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的数学家Geordie Williamson教授使用上述框架,接近证明了一个关于卡兹丹-卢斯提格多项式(Kazhdan-Lusztig polynomials)的古老猜想,该猜想涉及高维代数中的深度对称性,提出40年来仍未被解决;论文合著者、英国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的学者发现了拓扑学纽结的代数和几何不变量之间的惊人联系,从而在数学中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定理。这是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首次使用人工智能来帮助证明或提出复杂数学领域的新定理。
点评
人工智能还能做什么?上述研究向我们展示了机器学习如何整合进现存工作流以支持数学研究,帮助找到那些人类思维不容易发现的联系。未来,或许不只是数学领域,人工智能还会在规范发展之中为人类在环境、能源、医疗等领域提供了颠覆性的发展机遇。
03
智路资本收购日月光四家封测工厂
12月1日,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封测集团日月光集团官宣,将其位于苏州、上海、昆山和威海的四家工厂及业务出售给智路资本,整体交易价格为14.6亿美元(约合93亿元人民币)。日月光表示,此次交易可望优化旗下封测事业在大陆市场的战略布局及资源有效运用,进而强化日月光在大陆市场的整体竞争实力。
智路资本于2017年在北京成立,是一家全球化的专业股权投资机构,专注于半导体核心技术及其他新兴高端技术投资机会。
点评
2020年7月收购西门子旗下传感器制造企业瑞士富巴(Huba Control),2020年8月完成对全球排名第七的半导体封测企业、也是第三大汽车电子封装测试企业UTAC的收购,2021年3月宣布以14亿美元私有化韩国显示半导体和功率半导体产品公司Magnachip,2021年11月收购全球排名前四的半导体载具供应商ePAK,智路资本这一路收购下来都是大手笔啊!
4
中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项目开建
11月30日,中国石化(600028.SH)宣布,全球在建最大光伏绿氢生产项目、中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是国内首次规模化利用光伏发电直接制氢,总投资近30亿元,主要包括光伏发电、输变电、电解水制氢、储氢、输氢五大部分,将新建装机容量300兆瓦、年均发电量6.18亿千瓦时的光伏电站,年产能2万吨的电解水制氢厂等,预计2023年6月建成投产。
点评
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氢能对于推动能源转型、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碳中和背景下,氢能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路径和手段,氢能战略已成为国家发展大战略,各行业的龙头企业正积极切入氢能行业,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水平的引入都将推动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
5
镜头只有盐粒大小的微型相机
11月2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文章——Neural nano-optics for high-quality thin lens imaging(用于高质量薄透镜成像的神经纳米光学),普林斯顿大学与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微型相机,其镜头部分只有盐粒大小,可以产生清晰的全彩图像,成像质量与体积大50万倍的传统相机镜头相当。
上述微型相机依赖于“超表面”(metasurface)成像,每个超表面边长只有0.5毫米,上面布满了160万根圆柱形的纳米天线。每根纳米天线被设计成特殊的形状,以使到达超表面的光能正确地汇聚到传感器上。
研究人员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传感器收集的光学信 进行处理,得到了最终的成像。研究人员称,微型相机可以用于人体微创诊断,甚至用于手机上,将整个手机背板变成一个巨大的摄像头。
点评
将相机硬件和计算处理结合,微型相机展现出在监测人体健康和实现超小型机器人传感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
6
Xenobots 3.0,可自我繁殖的活体机器人
11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刊载了美国佛蒙特大学和塔夫茨大学研究团队的论文Kinematic self-replication in reconfigurable organisms(可重构生物体中的运动学自我复制)。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生物繁殖方式,并利用这一发现创造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可自我繁殖的活体机器人——Xenobots 3.0。
2020年,该研究团队用非洲爪蟾早期胚胎中的皮肤和心脏细胞组装成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创造出全球首个活体机器人“Xenobots(异种机器人)”,可在耗尽能量之前独立移动约一周,同时可自我修复并自然分解。2021年3月,Xenobots 2.0活体机器人问世,它能够使用像头发一样的纤毛“腿”自行推进,在一个表面上快速移动。此外,它还有记录信息的能力。此次全新升级的Xenobots 3.0,仅有毫米宽度,既不是传统的机器人,也不是一种动物,而是活的、可编程的有机体。
点评
分子生物学和人工智能技术跨界,创造神奇!Xenobots 3.0或可用于人体和环境中的许多任务,收集海洋中的微塑料、检查根系和再生医学等,这类活体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规范,估计又将迎来新一轮讨论,政策制定者及监管部门又要开始忙碌了。
No.2
政 策 要 闻
7
《金融数据安全数据安全评估规范》征求意见
12月3日,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就《金融数据安全数据安全评估规范》征求意见,明确金融业机构数据资产分级管理、数据生命周期安全保护相关安全评估具体内容、评估方法和结果判定依据。
点评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在金融业的深入应用,金融数据逐步实现了从信息化资产到生产要素的转变,但当前各金融业机构数据安全管理能力参差不齐,进行金融数据安全评估,不仅利于提升金融业数据安全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更关键在于防控数据安全事件风险和危害。
8
工信部:《“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12月3日,工信部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10%。同时,能源效率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3.5%,粗钢、水泥、乙烯等重点工业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点评
中国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要载体,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对象,当下急需完善工业绿色化发展路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绿色低碳科技。
09
工信部:《“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
11月30日,工信部印发《“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加速渗透,范围显著扩展、程度持续深化、质量大幅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05。5个方面的分目标:新模式新业态广泛普及、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融合支撑体系持续完善、企业融合发展活力全面激发、融合生态体系繁荣发展。
点评
企业在生产、管理、销售等多个环节进行信息化改革,将提升企业效率、改进企业管理经营理念。工业化是信息化的载体,新一代信息化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找到大量应用场景,将“新基建”用起来,提升信息化程度。
10
“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发布
11月30日,工信部印发《“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包括5项主要任务21条发展重点、8个专栏行动和5项保障措施,明确提出到2025年,推动产业链短板弱项得到有效解决,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关键软件供给能力显著提升,新兴软件长板优势持续巩固,产业基础能力有效提升,重点领域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全面推进,生态培育获得新发展,产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面支撑制造强国、 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点评
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效益快速增长,业务收入从2015年的4.28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8.16万亿。从B端来看行业趋于饱和,推动产业链升级至关重要。补足基础软件短板、突破工业软件瓶颈、发展新兴平台软件,为行业注入新动力。
11
“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发布
11月30日,工信部印发《“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创新力强、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数据要素价值评估体系初步建立,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数据流动自主有序,资源配置高效公平,培育一批较成熟的交易平台,市场机制基本形成;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标准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形成一批优质大数据开源项目,存储、计算、传输等基础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点评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我们总能看到这句话,大数据到底发展得如何?据测算,“十三五”期间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2020年超过1万亿元。大数据产业将如何发展?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数据治理能力提升,形成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是当下行业发展基础路线。
12
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
11月29日,中国气象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推动气象发展向经济 会各领域融合、向地球系统延伸、向全球范围拓展、向数字智能新业态转变。
另外,上述规划还提出了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等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加强重大天气气候机理研究、研究下一代数值预 模式、研发第二代再分析系统、推进气象观测装备技术研发、强化气象卫星遥感应用研究、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等具体部署。
点评
新一轮科技变革正在为气象服务发展催生新动能,气象发展已经不仅是公告服务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科技创新应用发展的一大重要场景。
No.3
区 域 要 闻
13
郑州: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12月1日,郑州市政府 站发布消息,科技部正式发函,支持郑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郑州将从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增强人工智能创新能力、壮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完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优化人工智能创新环境、探索建立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等六大方面发力,打造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的“郑州模式”。
点评
科技部2019年8月出台《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提出到2023年全国要布局建设20个左右的试验区,随后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杭州等15个城市先后入选。郑州目前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兴材料、现代食品与加工等产业集群。如何发展人工智能?期待郑州的表现。
14
济南:获批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11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印发《山东省济南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济南将建设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基本形成体系健全、结构合理、配套完善、保障有力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深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服务实体经济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点评
济南市已有5家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科创板企业数量位居全省首位。试验区赋予了济南探索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新路径、新模式和新机制的历史重任,为济南开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新局面赋予新使命、新目标和新动力。
15
上海:数据条例公布
11月29日,上海市政府 站正式公布了《上海市数据条例》,条例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包括10个章节,共91条内容,管理范围不仅包含公共数据,还包含个人数据。
根据上述条例,上海探索构建数据资产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数据资产评估制度,开展数据资产凭证试点,反映数据要素的资产价值;在浦东新区设立数据交易所并运营,浦东新区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依法通过数据交易所进行交易;明确上海市与长三角区域其他省共同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和共享开放机制。
点评
当今世界,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上述条例是继《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之后的第二部比较全面的地方数据条例,上海也是首个为“数字化城市”立法的城市,为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基础性制度保障。
16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发布
11月29日,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到2025年,中关村示范区将率先建成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设定5个方面具体目标:一、深层次改革创新取得重要突破,基本形成具备前瞻性和包容性的新经济制度环境;二、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显著提升,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三、高精尖产业占据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产业自主安全水平和产业链韧性进一步提升;四、创新创业生态达到国际一流,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体系和治理模式;五、国际创新合作迈上新的台阶,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和企业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从这五个维度设定了15个发展指标。
点评
对中关村的发展建设进行规划不仅能够进一步发挥这一高科技园区的优势,更能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及“十四五”规划的实施。通过中关村的发展实践,创新的途径可以被探索,深刻的经验可以被总结。
探究科技创新之力量
推送规则已调整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