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乱不乱,美国说了算;欧洲一旦乱,美国看着办!今年对于欧洲来说可以说是多灾多难,俄乌冲突、能源危机、内部党派斗争等等已经是焦头烂额,可偏偏这时候美国又搞事情,把欧洲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
马克龙这次访美的努力,可以说是欧洲试图维持团结的最后一次挣扎。可惜马克龙失败了。而整个欧盟的前景,可能就在一场大撕裂的边缘。
访美之前,马克龙专门搞了一场特别晚宴。参加晚宴的是欧洲工业圆桌会议的企业老板、高管,都是欧洲制造业大佬级的人物,找了这么多老板来谈什么呢?就是为了讨论怎么应对美国的削减通胀法案,表面上看这份法案是应对气候变化和通货膨胀,但其实核心就两个字补贴,给每辆电动车提供 7500 美元的补贴,或者每辆二手电动车 4000 美元的补贴。
要说补贴这件事本身,它并不奇怪。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时候,中国也大规模给过补贴。但美国的补贴条件非常具有针对性,要想拿到这种新能源补贴,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这辆车必须是在美国组装的,电池必须在美国生产。第二就是电池40%的原材料要来自于美国,或者与美国有自贸协议的国家,2027年比例要提高到80%。第三个条件就是电池中至少有50%的零部件在美国制造,到了2029年,比例要提高到100%。
显然,别看这个法案顶了一个削减通胀的名头,但其实就是美国通过威逼利诱,企图让全球新能源产业链转移到美国,遏制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攻城掠地的势头。但是还没等中国这边怎么着,欧洲那边先受不了了。这种全方位本地化的优惠政策,让欧洲车企在美国市场面临出局的风险。
我们都知道,欧洲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最重要的一环,法国又是欧洲第二大汽车生产国。法国13家车企2021年总产量是317万辆,吸收就业15万人,创造产值920亿欧元,约占法国整个GDP的15%。法国也雄心勃勃,正在推进自己的电动车产业,想在世界电动车浪潮中抢得先机,可是任何产业的发展,不是你生产出这个产业的产品就完事了,还需要庞大的市场。
美国汽车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如果美国执行了补贴政策,欧洲车退出美国市场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在欧洲生产的汽车或者电池根本享受不到补贴,竞争优势就会大幅下降。因此,美国的目的其实很明确,来美国市场不就能享受到补贴了。而且美国法案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汽车组装厂,而是一个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为了表达对法国帮助美国独立战争的感谢,欢迎马克龙的仪仗队长甚至穿上了18世纪的军服,拜登还说起了法语,念了三个法文词,分别是自由、平等和博爱。这一套下来,马克龙被彻底搞晕了,差点把正事都给忘了。最后关头才想起来跟拜登谈一谈削减通胀法案的事,最起码能不能争取把法国车添进豁免条款。对此,拜登回应可以微调。马克龙可能觉得拜登前面的接待都搞这么高规格了,说微调那可能是真的微调,所以马克龙开始大张旗鼓的宣传对美访问的胜利,说法国成功迫使美国调整削减通常法案。
那为什么要说马克龙啊?这次访美为何已经预示着欧洲的分裂呢?我们可以看看呢,马克龙访美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都知道,欧盟其实是个双核的政治经济组织,法国和德国共同处于核心位置。在大多数的时候,两个国家能团结一致,共同发展。但是一旦遇到危机,二者的利益不同导致的分歧就会一览无余。比如当前欧洲面临能源危机、通胀危机,几十年的积累,有被美国一朝吃干抹净的风险。
近期德国的制造业续上了一口命签了下空客飞机千亿大单,这也让德国能够熬过能源成本飙升、高通胀和出跌这一段困难时期。
而法国呢?法国选择去跟美国谈。虽然这次被美国忽悠了一番,但也是没脾气。
我们还发现,美国正在有意无意的挑拨法国和德国的关系,甚至拉着法国孤立德国,哪怕是在俄乌冲突期间,一直是德国其实站在最前面对乌克兰进行支援,援助的金额也远远超过法国。但是在英美控制的媒体口中,仍然是骂德国比骂法国要多得多。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德国是欧盟最大的受益者,只要拉拢了法国,德国就别想利用欧盟在经济上统一欧洲。
了解一点点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别看德国人和法国人在一战二战打的是不可开交,但其实他们祖上都是一家,都属于法兰克人,和英美的昂萨人根本不是一种人。而法兰克王国可是当年欧洲大陆的绝对主宰,统一了欧洲大部分地区,所以德国这个国家自打统一开始,就一直有着一个统一欧洲,恢复祖先荣光的梦想。
不得不说,阿登纳的运气确实不错,刚好 1959 年的时候,戴高乐就开始出任法国的总统。戴高乐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愿意当美国的小跟班,对外执行独立的民族主义政策,力图恢复法国大国地位。因此提出了欧洲人的欧洲的口 ,与一直寻求德法和解的阿登来说一拍即合。二者以经济为纽带,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把几个工业发展的还不错的国家聚集在一起,搭起了欧盟的初步框架。
随后阿登纳又在冷战最严重的时候和苏联勾勾搭搭。比如德国那个时候向苏联出口了美国禁止出口的40英寸钢管,苏联那边出工人一起往东德修了一条友谊石油管道,在偷偷运往西德。德国化工工业得到了比其他国家都要低廉的多的原材料供应,直接让德国工业原地起飞,从而带火了整个西欧经济,所以现在发生的很多事情,实际上在历史上都能找到相似的案例。
依靠经济实力带来的话语权,阿登纳89岁的时候终于促成了布鲁塞尔条约,建立了欧洲共同体,这就是欧盟的前身。阿登纳的继任者们虽然是来自不同的党派,但是基本上都是按照阿登纳的规划好的路线来走的。特别是科尔,在位长达16年,在冷战结束之后稳妥接受了整个东德,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1993年,在德国的主导之下,欧共体正式升级为欧盟。不要低估欧盟对于德国的意义,欧盟内部统一的货币自由贸易体系,会员国间的劳力、商品、资金、服务等自由流通,形成一个内部无关税的经济体,把其他国家的产品统统挡在了门外,而欧洲数亿人口的需求足以滋润德国的所有基础工业和后来的高端制造。德国又依靠自身的工业优势,在没有贸易壁垒的欧共体中,通过贸易顺差来积累资本。
同时,德国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国际市场上大量的资本来投资德国,德国可以借此创造出更多的增量财富,再以资本输出的方式将巨额的资金二次分配到其他欧盟国家。
这样的德国就掌握了欧洲巨额的资本规模和流向,实际上承担的就是欧洲央行的责任。这种经济主宰地位毫无悬念就可以转化为政治的领导力,进而取得欧盟的领导地位。
你看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没有干成的成就,却靠这种兵不血刃的方式给完成了。1999年欧盟的GDP达到了近8万亿美元,而同时期的美国也不过才9万亿美元。如果德国能够一直沿着阿登纳规划出来的路线走下去,经过施罗德和默克尔的励精图治,好好继承默克尔和俄罗斯处好关系,就能为欧盟提供廉价天然气的政治遗产。
欧盟不说与美国争霸,起码维持世界一级的地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这样一来,美国自然就不干了。美国寻求的是美国霸权,怎么可能容忍总有人挑战自己的权威呢?更何况欧洲和俄罗斯现在还在眉来眼去。如果两方军事政治互信,经济一体化,欧洲有工业,俄罗斯有能源,甚至一旦俄罗斯实质上加入欧盟,那就是要上天的节奏。欧洲如果真成了欧洲人的欧洲,才是美国最害怕的。但好在给别人的发展使绊子,也是美国最擅长的。
1999年欧元诞生的那一年,欧元那个时候刚诞生的时候,对美元的汇率是1.1:1,结果美国马上开始利用科索沃危机主导北约,开始了科索沃战争,让对安全极其敏感的资本开始大量逃出欧洲。很快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就暴跌到了 0. 9: 1。这不仅仅让刚出生欧元的地位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还让美国收割了1万多亿美元的欧洲资金,收割了欧洲资金还不算完,美国随后又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中东的阿拉伯之春,彻底把中东给搞乱了。
这些国家的难民无处可去,在美国的诱导之下,纷纷奔向欧洲。在过去的20年的时间里,有数以百万计的难民开始奔向欧洲求生活。而被白左思想洗脑的很多欧洲人愿意接纳这些难民,根本不去考虑这些难民会给一个原本正常的 会到底带来哪些影响?所以,德国迫于民意以及解决底层劳动力的需求,答应接受难民超过 100 万。
但是其他欧盟国家就不干了,觉得你德国家大业大,养一些难民问题不大,其他那些小国可承受不起,坚决不接受难民。就这样,各国的利益矛盾重重,各自为政。难民政策不断调整和反复,好不容易推出谈判方案,却引发了严重的分歧。
一些新加入欧盟的国家坚决抵制,硬生生在欧盟内部,造成了巨大的撕裂。彼得默克尔花费了相当大的力气去解决这些分歧,不仅如此,涌入的难民还带来了巨大的治安和 会问题。街上到处都是脏乱不堪的帐篷,让欧洲民众开始讨厌难民。这个时候,右翼政党趁势崛起,和各国执政党大唱反调。
2018 年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因为比利时签署了联合国的全球移民协议,大批极右翼分子冲入欧盟委员会大楼大肆破坏,差点把大楼都给烧了。所以美国利用难民危机,不但激化了各国政府之间的矛盾,还激化了民间左右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让右翼政党的崛起成为足以从内部瓦解欧盟的定时炸弹。
2016年,美国又瞅准机会,以英美自由贸易协定为诱饵,引导英国脱欧。结果直接引发了希腊、匈牙利、比利时等欧洲小国也起了脱欧的心思,他们觉得德法商品毫无阻碍进入国内市场,本国的产品却卖不出去,自己的工厂和产业都没有了,所以也开始闹脱欧。如果不是那个时候默克尔以严厉的立场与英国开展了脱欧谈判,杀鸡儆猴,吓退了想脱欧的其他国家的话,欧盟怕是早就分裂了。
英国脱欧之后,原本英法德三驾马车,就变成了德法的二人转。欧盟不仅没有变得更加团结,德法的竞争反而更加突出了。所以,美国让英国脱欧,只是美国分裂欧洲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拆散法国跟德国这两个核心,挑起法德在欧洲权力上竞争的区局域,让欧洲更为分裂,更为混乱。而美国压制欧洲,搞乱欧洲、分裂欧洲的战略目的也就达到了。‘
现在我们在琢磨琢磨拜登给马克龙的高规格接待,说马克龙非常非常有指挥力,好像就明白了为什么了。实际上,美国在进一步刺激法国代替德国去主导欧盟的野心,从而让欧洲更加分裂。这样从内部瓦解掉,欧盟就可以为美国一劳永逸的又解决掉一个挑战者。
美国针对欧盟这么明晃晃的阳谋,欧盟难道就看不出来吗?当然看得出来,但是欧盟却毫无办法。首先,欧洲没有完整的军事主权,欧盟的安全可以说是严重依赖于北约。而北约呢?虽然司令部设在欧盟,但是背后谁是老板大家都心知肚明。北约的行动不受任何欧洲国家的约束,所以无论欧盟想干什么,都会被北约的行动所绑架。比如这次俄乌战争的导火索,不就是因为北约东扩吗?
明明爆发战争对欧洲没有任何好处,但很多欧洲国家还是不得不跟着北约走,不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装备,一步步拱火,结果让自己陷入能源危机和资金外逃。
最近,来自爱尔兰的欧洲议员华莱士就说了句大实话,他说北约其实就是美国控制欧洲的一个工具而已。但欧盟面对已经尾大甩不掉的北约,又有什么办法呢?
毕竟德国境内驻扎这3万美军不是白驻扎的。欧盟如果敢跳反美国,这3万美军马上就能来一场柏林之春。其次,欧盟的经济依赖美国。二战之后,因为战争的破坏,欧洲主宰世界的地位被美国取代,而欧洲的经济和国民生计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那时候依赖美国对他们的扶持和补助,著名的马歇尔计划应运而生。
客观来看,马歇尔计划的确帮助欧洲经济迅速恢复。但是本质上来看,马歇尔计划其实是把美国消化不掉的产能和技术运输到欧洲,再利用自己国内强大的消费市场承接欧洲的产能,把欧洲变成美国人的工厂,进而利用资本和政治手段绑架欧洲的经济。
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欧洲航空公司要买欧洲生产的空客飞机,居然也要用美元去支付。法国人自己的明星企业阿尔斯通,美国人也是说收购就给完全收购了。而欧洲一旦有新兴的互联 公司,很快就会被美国的资本收购。现在的欧洲几乎被美国互联 企业统治。欧洲人的心里不爽又能怎么样呢?
欧洲完全没有政治自主权。欧洲大部分国家实行民选政治。这种政治的好处看起来似乎是比较民主,但坏处非常容易被操纵,这也给了美国渗透进去的机会。
在新媒体领域,更是美国人的天下。欧盟根本没有自己的 交媒体,用的还全部都是 Google Twitter、 WhatsApp 等美国软件。这种软件通过算法可以轻而易举地制造出一个舆论事件,从而左右欧洲的政坛。
更厉害的是,美国还通过种种手段扶持了一些美国人直接进入欧洲政坛。比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他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实际上都生活在美国,全家9口人,7个孩子都是美国国籍,她的丈夫也拥有美国护照,可以说他就是一个裸官。
欧洲军事上被美国绑架,经济上被美国控制,政治上又被美国代言人所控制,能源上又因为美国挑起了俄乌战争和被炸的北溪管道,彻底失去了俄罗斯这个廉价公益渠道。所以欧盟想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经济体几乎已经不可能了。
在过去的20 年中,德国靠分享发展红利,搞欧洲版的转移支付,才拉拢起了欧盟的一众小弟。而现在的德国因为俄欧战争元气大伤,不仅遭遇了通胀危机,连资金和产业也都快被美国给收割光了。如果无法给其他欧盟国家带来发展红利的时候,德国还能怎样维持欧盟内部的团结呢?信不信这个时候受美国渗透严重的立陶宛、波兰随时会跳起来造反。到时候只要已经被美国拉拢了,法国拖一下德国的后腿,德国可能真的就独木难支。
让德国费尽心血,花几十年和几代人打造的欧盟分崩离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大和老二打架,老三没了的道理。当世界经济进入下行通道,大家开始存量搏杀的时候,往往最脆弱的最先崩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