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综述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对新兴科技技术的指导范围逐渐扩大:十一五到十三五,政府对于信息技术的关注度逐渐攀升;在每个时期的《纲要》中,针对信息技术的内容不断翔实。十一五期间,国家对信息产业的规划集中在芯片、 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传统领域,且目标是提升基础软件的市场占有率。我们 认为从规划整体来看关于前瞻科技的方面提及较少,云计算、物联 等前 沿技术的研究在十一五的末期才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的决定》中出现。从十二五开始,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开始在国内的相关行业中崭露头角,成为中国新兴的信息技术产业大规模发展的 起点;其中又以云计算最为典型,通过顶层的《纲要》和《中国云科技发展十 二五专项规划》等细分文件,逐渐拓宽了政策的广度与深度。相比十一五, 十二五的相关政策更加具有导向性,目的更为明确,对相关行业起到了较好 的促进作用。十三五期间,相关规划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指导范围正 在逐渐扩大。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各个行业,政府 也大量出台了相关的行业指导政策。并且,除了继续强调发展新兴科技以外,自 主可控、 络安全成为了新的重点。此外,人工智能、区块链首次写入十三五 规划,成为了新的热点。
展望十四五时期,科技自立自强将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 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 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同时, 在《建议》规划中部署的重大任务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 势列在首位。《建议》对创新发展进行四方面系统部署,包括强化国家战略科 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我们认为,十四五,将是数字化战略的转型建设关键阶段,科技技术创新以及 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会得到更大推动。
十四五之五大重点景气行业: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与科技相关的内容中,包括了对人工智能、工业互联 等领域的重点布局、和产业建设的推进;此外,《建议》也强调了对安全可控能力的要求;我们认为,展望十四五时期,具体五大重点景气行业分别为:
1)人工智能:明确 AI 科技力量及产业的战略地位;
2)智 能驾驶:5G&人工智能的最佳应用场;
3)工业软件&工业互联 :智能制造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
4) 络安全:实现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的重要手段
5)云计算:高投入和高估值共振,行业将带来高收益。
强调软件,软件在 IT 中投入的比例进一步上升:我们认为,伴随着国家对新兴 科技技术发展以及关键信息基础国产化的重视度提高,一方面,强调解决关键软 件的卡脖子问题,软件国产是实现安全可控的基础;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 护加强和重视,为软件发展创造健康环境。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有望对相应 技术及产业加强政策支持、明确发展指引,在此大环境下,软件在在整体 IT 产 业链中的投入比例将进一步上升,行业将迎来软件的大时代。
1. 从十一五到十四五,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十一五到十三五,政府对于信息技术的关注度逐渐攀升。在每个时期的《纲 要》中,针对信息技术的内容不断翔实。从十一五期间简单叙述为发展高技术产业; 到十二五新一代信息技术第一次出现在《纲要》中,针对物联 、云计算、高端软 件等细分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有了较为明确的导向;再到十三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 术范围继续拓宽,人工智能、工业软件、智能交通登上了顶层规划,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1.1 十一五:规划以建设传统信息产业为主
整体来看,十一五期间,国家对信息产业的规划集中在芯片、操作系统、数据 库系统等传统领域,且目标是提升基础软件的市场占有率。我们认为从规划整体来看关 于前瞻科技的方面提及较少。此外,对于技术的发展路径指向较为模糊,如何应用技术、发展技术并没有具体的政策规划。云计算、物联 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在十一五 的末期才出现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 在《国民经济和 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仅仅只有一章中的一节内容 提到了要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中的信息技术。《纲要》提出要根据数字化、 络化、智 能化总体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和新型元器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光电通信、 无线通信、高性能计算及 络设备等信息产业群,建设软件、微电子、光电子等产业基 地,推动形成光电子产业链。开发信息产业关键技术,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延伸产 业链。整体内容较为空泛,虽然后文章节也提出要积极推进信息化,但是同样缺少具体 的路径与方式。
2006 年,科技部公布了《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更加具体地提到了 信息产业的重点实施内容,包括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重点研 究开发微波毫米波器件、高端通用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中间件为核心的 基础软件产品,提高计算机和 络应用、国家安全等领域整机系统产品和基础软件产品 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和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针对前沿技术研究,《规划》提出,掌握部分可与发达国家相互交换或转让的 技术,发展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先进 络技术、先进传感技术、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 技术,推动以我为主的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进入全球信息技术的供应链并在重要 环节形成竞争优势。
重点研究智能感知与先进计算技术、自组织 络与通信技术、虚拟 现实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组织实施高性能计算机及 格服务环境、新一代高可信互联 等重大项目。 而在细分领域,信息产业部(工信部前身)也公布了《集成电路产业“十一五”专项 规划》、《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一五”专项规划》、 《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十一五”专项规划》及《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一五”专项 规划》这四项与 IT 技术相关的专项规划;仍然集中在传统信息技术领域。 不过在十一五的末期,2010 年 10 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 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决定》的第三部分提出,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而在这一章节,第一次出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决定》提出要加快 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 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 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 融合,促进物联 、云计算的研 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 提升软件服务、 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 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1.2 十二五:新兴科技产业发展的起点
从十二五开始,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在国内的相关行业中崭露头角。又以云计算最为典型,通过顶层的《纲要》和《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 专项规划》等细分文件,逐渐拓宽了政策的广度与深度。相比十一五,十二五的 相关政策更加具有导向性,目的更为明确,对相关行业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不过十 二五关于信息技术在细分行业应用的指导纲领较少,最为典型的即是十二五末期 出台的工业和信息化的总体规划《中国制造 2025》,不过细分行业规划和专题规划仍然 不足。总的来说,十二五是目前中国新兴的信息技术产业大规模发展的起点。 2011 年 3 月,《国民经济和 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纲要》提 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 、三 融合、物联 、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推动物联 关 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同时,《纲要》还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推动物联 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 用示范。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等。
(2)加快经济 会信息化,包括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推动面向全 会的信用服务、 上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 建设和完善 络行政审批、信息公开、 上信访、电子监察和审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 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 等基础信息资源体系等。
(3)加强 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包括健全 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完善信息安 全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制度。加快推进安全 可控关键软硬件应用试点示范和推广,加强信息 络监测、管控能力建设,确保基础信 息 络和重点信息系统安全。推进信息安全保密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安全保密防护 体系。加强互联 管理,确保国家 络与信息安全。 这是云计算、物联 等词语第一次出现在我国的顶层规划当中。从规划的内 容可以看出,除了着重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以外,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会服务 的信息化的以及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法规制定也成为了重点。这也对云平台、电子政务、 国产化等多个相关领域起到了促进作用。
紧接着,《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在这一科技的顶层设 计中,信息产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规划提出,要加强信息产业关键技术和基础软硬件的研发,重点突破高端容错计算 机系统、海量数据存储服务系统、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新型传感器和智能化信息处 理技术、高性能 络、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导航与位臵服务 技术等关键技术。加强信息与空间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培育新技术和新业务,推动信 息与空间产业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和 会信息化水平。
此外,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再一次被强调。而其中就包括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规划提出要推动下一代互联 、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 、智能 络终端、高性能计算的发展,实施新型显示、国家宽带 、云计算等科技产业化工程。 积极推进三 融合,加快 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保障 络与信息安全。着力发展集 成电路、智慧城市、智慧工业、地理信息、软件信息服务等相关技术,促进信息化带动 工业化。 尤其是在云计算领域,规划提出要建设中国云工程。形成基于自主核心技术的 中国云总体技术方案和建设标准,掌握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的核心技术。建设国家 级云计算平台,引导部门、地方和企业,形成不同规模、不同服务模式的云计算平台, 培育发展云计算应用和服务产业。 在陆续出台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当中都将云计算、物联 等当做重点发展领域。《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 更是对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提出了顶层建议。 2012 年 9 月,科技部公布《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这是第一部关 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单独一项分支技术的《专项规划》。其中提出四项重点任务:研究 和建立云计算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突破云计算共性关键技术;研制云计算成套系 统;开展典型应用示范,推动产业发展。整个云计算产业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1.3 十三五: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指导范围的扩大
出台了相关的行业指导政策。并且,除了继续强调发展新兴科技以外,自主可控、 络安全成为了新的重点。此外,人工智能、区块链首次写入十三五规划,成为了新的 热点。总体来讲,十三五期间,相关规划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指导范围正在 逐渐扩大。 在《国民经济和 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信息产业的地位被进一步拔 高。与其相关的章节数也大量增长,主要有以下几章。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本章提出要提升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智能系统、智能交通、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此外,还要加强前瞻布局,在空天海洋、信息 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领域, 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着力构建量子通信和泛在安全物联 ,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构建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与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也在本章中有所提及。
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 络。本章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 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信息 络技术广泛运用方面。包括完善新一代高速光纤 络、构建先进泛在的无线宽带 和加快信息 络新技术开发应用等。在应用开发方面, 要积极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和超宽带关键技术研究,启动 5G 商用。超前布局下 一代互联 ,全面向互联 协议第 6 版(IPv6)演进升级。布局未来 络架构、技术体 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重点突破大数据和云计算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操作系统、高端工业和大型管理软件、新兴领域人工智能技术。 发展现代互联 产业体系。这一章中提到要夯实互联 应用基础,积极推进云计算和物联 发展,加强行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行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推进物联 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发展物联 开环应用。推进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 建立互联 +标准体系,加快互联 及其融合应用的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 研制推广,增强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此外,还要组织实施互联 +重大工程。
另外,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也成为了重要的章节,提出统筹布局建设国家大数据平 台、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研究制定数据开放、保护等法律法规,制定政府信息资源管 理办法。也要加快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加快海量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分析发掘、可视化、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促进大数据软硬件产品发展。 最后,《纲要》还提到了强化信息安全保障,要集中力量突破信息管理、信息保护、 安全审查和基础支撑关键技术,提高自主保障能力。
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技术装 备威胁感知和持续防御能力建设。完善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制度。积极发展信息安全 产业。 相比十二五,这份《纲要》的相关政策更加全面的制定了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 无论是覆盖的深度与广度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增加。在继续推进原有的云计算、物联 等 新兴技术以外,人工智能作为前瞻技术也在十二五中开始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推动发 展。另外,自主可控这一词语第一次出现在了政府的顶层设计当中,我们认为这也代表 着国家对信息技术国产化的需求愈发迫切。 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于 2016 年 12 月出台。这一规 划更加细致全面的规划了信息产业的发展路径。
1.4 十四五:数字化战略转型的关键期
2020 年 10 月 29 日,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式闭幕。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 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 造强国、质量强国、 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 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 快数字化发展。我们认为,十四五,将是数字化战略的转型建设关键阶段,与信息相 关的产业和科技将会得到更大推动。
2020 年 11 月 3 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发布。《建议》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建议》中部署的重大任务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 势列在首位。《建议》对创新发展进行四方面系统部署,包括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一节中,《建议》指出要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 能。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 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
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 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 科技项目。此外,《建议》还提出进一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 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 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 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将会作为继续作为热点技术,得到更多的推动。此外,前沿技 术与产业的融合以及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将会得到更大的重视。虽然云计算、物 联 并没有出现在《建议》当中,但是做为数字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础部分,我们认为云计算、区块链、物联 、工业互联 等在十四五期间仍然会发 挥重要作用。预计在今年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相应的专项政策里将会对上述科技 的未来发展作出更多规划。 此外,根据证券时 〃e 公司 道,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表示,2020 年是开启国家“十 四五”新征程的基础之年,工信部将高质量编制“十四五”期间大数据、软件、信息通信等 产业规划。我们认为,在十四五期间大数据、软件等将会作为新的重点领域。十三 五期间,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行业进行了硬件方面的更新。在此基础上,我们 认为,软件产品有望在十四五获得更大的重视与更高的占比。
2. 展望十四五之五大重点景气子行业
2.1 人工智能:明确 AI 科技力量及产业的战略地位
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两次明确提到了人工智能相关的发展内容。在第 7 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议中,提出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 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第 12 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中,提出推动互联 、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 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 式。 我们认为,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求非常全面,从强调人工智能 底层科研能力的战略力量,到推动人工智能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和落地均有涉及;并且均 以战略一词对人工智能的科技力量和产业地位进行了定义。我们认为,人工智能行 业在政策和创新双重驱动之下,有望迎来高景气。
政策推动+数据红利,加快人工智能 2.0 时代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已经进入 2.0 时代,过去 3 年人工智能产业经历了三大变化,一 是算力成本的下降。二是数据量的爆发和打通。三是 AI 应用场景的多样化,人工智能已 经从一项新兴技术走向与行业应用深度结合,借助低廉的算力和海量数据积累,人工智 能有望在更多行业找到应用突破。“数据”在人工智能 2.0 时代占据着重要地位。深度学习算法有很多参数需要微调, 因此需要大量的数据以得出可概括的模型,许多机器学习科研学者将数据比喻为机器学习的“火箭燃料”。 经过学术界几十年研究与积累,尤其是近几年深度学习的巨大发展, 我们已经有了十分优秀的算法,而数据已经成为决定未来算法性能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数据市场。We Are Social 和 Hootsuite 联合发布的《2019 年数 字 告》显示,截至 2019 年 6 月,全球人口总数 76.76 亿人,其中手机用户 51.1 亿人, 民 43.9 亿人,有 34.8 亿人活跃在 交媒体上。经过 20 年的发展,截至 2019 年 6 月,我国的 民总规模达 8.54 亿人,占全球 民总数的 19.5%, 民规模居世界第一, 同时我国的互联 普及率达 61.2%。巨大的 民规模数量意味着中国企业拥有的数据量。
我国 5G 的领先优势将有利于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人机互动等对数据传输要求比较高的特定场景加速落地。5G 架构其关键目标及特点即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 低时延高可靠性和低功耗大连接。从我国 5G 的发展历程来看,2016 年完成关键技术验 证测试,2017 年完成技术方案验证测试,2018 年完成系统验证测试,5G 络建设一直 在全速推进。目前 5G 在我国提前进入商业进程,2019 年 6 月 6 日正式发放牌照。与 4G 对比,5G 拥有全新的移动通信系统架构,能力上可提供至少十倍于 4G 的峰值速率、 毫秒级的传输时延和千亿级的连接能力。5G 场景下,峰值下载速率为 10Gb/s(4G 为 1 Gb/s),延迟为 1ms 以内(4G 为 10ms)。传输速率更快,延迟更低保证 5G 的“速度” 更快,适合于汽车高速移动等数据实时传输要求较高的通信场景。
另一方面,AI 的发展、互联 的普及和 5G 的商用也在促进中国 会各行业进行数 字化转型。目前,我国交通、安防、医疗、金融、教育、物流、汽车等各行业都在积极 进行数字化转型。比如安防应用领域,“AI+安防”已形成了从技术/硬件到厂商/解决方案 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医疗领域也在朝着互联 +AI 的方向前进,我国的互联 医院 2015 年仅有 4 家,2018 年我国互联 医院为 146 家,其中新增的互联 医院为 55 家。 2019 年,截至 11 月,我国新增的互联 医院为 148 家,初步估计 2019 年我国互联 医院近 300 家。从医院互联 化进程中可以窥见医疗行业信息化进程在不断提速。
庞大的 民基数,5G 的迅速发展,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都将助力中国充分发挥 其大数据竞争优势,为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发展以及应用场景的扩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政策方面,我国自 2015 年颁布《中国制造 2025》以来,先后发布多项支持人工 智能发展的政策,为其发展和落地提供大量的项目发展基金。
2017 年《新一代人工智能 发展规划》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的第一个系统部署文件,将人工智能上升至国家 战略,明确提出“三步走”发展目标:到 2020 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 同步,到 2025 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技术与应用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到 2030 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 创新中心。
根据赤道链 道,从地方政策来看,全国多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全国 31 省市中已有 19 个省市发布了人工智能规划,其中有 16 个制定 了具体的产业规模发展目标;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 道,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作为中国技术、人才和产业发展最具优势的区域,目前已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心, 将有效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我们认为,此次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再次明确了人工智能 的发展方向以及战略地位,结合我国的数据红利以及 5G 等基础架构带来的应用优势, 人工智能行业将迎来规模化发展的 2.0 时代。
2.2 智能驾驶:5G&人工智能的最佳应用场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再次明确了第五代移动通信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地位,其也 将在十四五期间系统布局、加快建设。我们认为,我国 5G 的领先优势将有利于人工智能在智能驾驶场景加速落地,产业发展节奏有望加快。
5G 的商业化落地加速车辆联 技术迭代升级。5G 架构演进初期,就将车联 作为 5G 通信的重要场景之一。从我国 5G 的发展历程来看,2016 年完成关键技术验证测试, 2017 年完成技术方案验证测试,2018 年完成系统验证测试,5G 络建设一直在全速推 进。目前 5G 在我国提前进入商业进程,2019 年 6 月 6 日正式发放牌照。与 4G 对比, 5G 拥有全新的移动通信系统架构,能力上可提供至少十倍于 4G 的峰值速率、毫秒级的 传输时延和千亿级的连接能力。5G 场景下,峰值下载速率为 10Gb/s(4G 为 1 Gb/s), 延迟为 1ms 以内(4G 为 10ms)。传输速率更快,延迟更低保证 5G 的“速度”更快,适合于汽车等高速移动通信场景。根据《华为 5G 无线 络规划解决方案白皮书》,测算智 能驾驶技术的 络通信需求,若实现 L4, L5 自动驾驶,所需传输时延低于 10ms,传输 速率达到 100Mbps。另一方面,为实现 V2X 以及高级别自动驾驶,高精度定位以及高 精度地图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基于实时动态差分(Real Time Kinematic, RTK)可达到 空旷室外厘米级的定位。在复杂城市环境中,需要结合 V2X 进行融合定位。我们认为, 基于 5G 边缘计算,有望实现高精度地图的实时更新,保证定位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在 4G 络时代,我国已建成成熟庞大的底层通信 络,目前具备大力发展 C-V2X 的基础条件。同时,工信部已于 2018 年 10 月发布了《车联 (智能 联汽车)直连通 信使用 5905-5925MHz 频段管理规定(暂行)》,规划 20MHz 带宽的专用频率资源用 于 LTE-V2X 直连通信技术。2018 年 12 月,工信部印发《车联 (智能 联汽车)产 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 2020 年实现 LTE-V2X 在部分高速公路和城市主要道路的覆盖, 开展 5G-V2X 示范应用,车联 用户渗透率达到 30%以上。政府层面在推动 5G 和车联 技术融合发展,在 5G 商用逐渐落地之后,我们判断未来 1-2 年内 5G-V2X 将较快成 为主流技术并支撑车联 技术升级,拥有更低的时延和更稳定的通信质量。
政府从顶层设计上推动智能驾驶落地。我们认为,从智能交通工具写入《中国制造 2025》到《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将智能 联汽车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政府一直 以来通过顶层设计从政策层面推动智能驾驶落地。其中,国务院 2017 年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到 2020 年人工智 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核心产业规模超过 1500 亿元,带动相关产业 规模超过 1 万亿元。工信部为配合上述目标的实现,在 2017 年 12 月发布了《促进新一 代人工智能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将智能 联汽车列为八大智能产品之 首,表示要建立可靠、安全、实时性强的智能 联汽车智能化平台,支撑高度自动驾驶 (HA 级)。
我们认为在产业政策方面,智能驾驶行业由国务院制定方针政策,中央各部委和地 方政府进行细化落实,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同时在产业规模、智能车辆用 户渗透率方面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政策将助力智能驾驶时代加速到来。
2.3 工业软件&工业互联 :智能制造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
工业互联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被明确提出,《建议》第 14 条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 、大数据中心等建设。我们认为,工业互联 以及工业软件做为智能制造产 业的核心基础支撑,将在十四五期间进入产业发展提速期。
工业数字化赋能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根据新华 援引人民日 海外版,《工业互联 产业经济发展 告(2020 年)》指出,2018 年、2019 年,中国工业互联 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分别为 1.42 万亿元、2.13 万亿元,占 GDP 比重分别为 1.5%、2.2%。预 计 2020 年,中国工业互联 产业经济规模将达 3.1 万亿元,占 GDP 比重为 2.9%,可 带动约 255 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工业互联 产业经济核算包括核心产业及融合带动影响, 随着工业互联 加速向各行业拓展,2019 年融合带动的经济影响占工业互联 产业经济 比重已达 74.8%,工业互联 将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我国第二产业增速放缓,工业互联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国 GDP 保 持较为良好的增速水平,第二产业增速逐渐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援引中国经济 ,2019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99.08 万亿元,同比增长 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7.05 万亿元,同比增长 3.1%;第二产业增加值 38.62 万亿元,同比增长 5.7%;第三产业增 加值 53.42 万亿元,同比增长 6.9%。我们认为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是大势所趋,也将会为 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根据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 产业经济发展 告(2020 年)》研究,工业互联 对第二产业带动作用最显著。第二产业已成为工业互联 融合应用的主战场,工业互联 已广泛应用于石化、钢铁、电子信息、家电、服装、能源、机械、汽车、装备、航空航天等行业和领域, 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规模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 助力企业提升质量效益。以 2018 年测算数据为例,工业互联 融合带动的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规模分别为 131 亿元、6630 亿元、3044 亿元,对第二产业的带动 规模最大,带动效应最显著。
2.3.1 工业软件:将在智能制造大时代迎来高速发展期
根据机器之心援引 e-works,工业软件主要包括三大类:
(1)支持工业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创新的工具类和管理类软件,即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领域。具体包括 CAD(计算 机辅助设计)、CAE(工程仿真)、CAM(计算机辅助制造,主要指数控编程软件)、CAPP (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EDA(电子设计自动化)等;
(2)支持企业进行业务运营的 各类管理软件,即管理软件领域。具体包括 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SRM(供应商关系管理)、APS(先进生产排程)等;
(3)支持对设备和自动化产线进行管控、数据采集和安全运行的工控软件领域。主要包括 APC(先进过程控制)、DCS(集散控制系统)、PLC(可编程逻辑 控制)、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根据雷锋 ,赛意信息副总裁、工业互联 子公司总经理蔡胜龙认为国内工业软件 发展现状是管理软件相对比较强,工程软件、研发设计软件相对比较弱”。我们认为工 业软件作为工业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转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渐受到关注, 由于我国工业软件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国产工业软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已在多领域迸发出了蓬勃生机。
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领域,CAD、CAM、CAE、PDM 和 PLM 已经汇聚了众多厂 商,比如中望软件的二维 CAD 和三维 CAD/CAM 软件已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 能科股份致力于研发数字孪生技术和高端制造装配系统,全资并购了西门子公司的合作 伙伴联宏科技。管理软件领域,以用友、金蝶、浪潮等为代表的 ERP 厂商是国内市场 的主力军,近几年在加速云战略转型并取得了突破成果;鼎捷软件致力于面向制造业的 ERP 软件,拥有 PLM、MES 等全系列软件,形成了完整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工控软 件领域,在工业互联 热潮下,工控安全引起企业广泛关注,国内许多安全厂商也推出 了相关配套的工业安全软件产品。如绿盟科技、奇安信、亚信安全等推出专门针对工业 安全的软件套件,满足企业的生产安全以及相关行业合规性要求。
2.3.2 工业互联 方兴未艾,政策提速产业进程
新基建将加快推动工业互联 建设节奏。工业互联 作为通信 络基础设施写 入新基建。根据新华 ,工业互联 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工业互联 内外 、标识 解析体系、工业互联 平台、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工业互联 大数据中心等。我们认为, 在新基建的拉动下,我国工业互联基础设施将会在最近 1-2 年迎来高速发展。随着底层 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业数据将会被更好的收集、传输和使用,打通数据闭环,赋能行业 升级转型。 2020 年 6 月 30 日,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 专项工作组 2020 年工作计划》,目标 在 2020 年底:在提升基础设施能力方面,打造 20 个企业工业互联 外 优秀服务案例; 打造 10 个标杆 络,推动 100 个重点行业龙头企业、1000 个地方骨干企业开展工业互 联 内 改造升级;鼓励各地组织 1-3 家工业企业与基础电信企业深度对接合作,利用 5G 改造工业互联 内 。
在构建构建标识解析体系方面,面向垂直行业新建 20 个以上 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新增标识注册量 20 亿。在建设工业互联 平台方面,遴选 10 家左右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发展 50 家重点行业/区域平台。政策文件方面,研究制定出台《工 业互联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 年)》、《工业互联 标识解析管理办法》、《工 业互联 数据合作共享行动计划》等文件。 根据新浪财经援引中国工业互联 研究院《工业互联 创新发展 20 问》,我国工业互联 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 2025 年,基本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体 系。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 络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工业互联 标识解析体 系不断健全并规模化推广。形成 3-5 个达到国际水准的工业互联 平台。到 2035 年, 建成国际领先的工业互联 络基础设施和平台。我们认为,随着工业互联 写入新基 建,行业政策正在提速,护航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工业互联 已进入发展快车道。
2.4 络安全:实现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的重要手段
此次《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在第 11 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以及第 14 条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两次强调了安全可靠,提出形成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以及构建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并在第 50 条中进一步强调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 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新之外,国家对于相关领域的安全可控能力高度重视。因此,我们认为,IT 的安全可控 以及 络安全的强化将在十四五期间得到高度重视,相关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期。
场景扩容+政策助力, 络安全向新台阶迈进。中国 络安全行业尽管起步较晚, 但由于其与所依附的保护对象重要性息息相关,又极具动态性和扩展性以及较强的壁垒, 近几年来在政策法规、新 IT 场景等多方面因素驱动下,已逐渐发展成一个较为重要的 IT 细分市场。根据 IDC 数据,中国已成长为除美国外 络安全支出最多的国家,且预计在 2019-2023 的这 5 年时间中,国内 络安全市场总体支出 CAGR 有望达到 25.1%,在 2023 年将增长至 179 亿美元,远高于同一时期内全球 络安全相关支出的 CAGR 9.44%。 我们认为,正是监管合规需求以及 IT 场景扩容两方面驱动因素的叠加影响,使得 络安全行业正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一方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络安全法》、等保 2.0、《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进一步落地;另一方 面是数字经济时代新 IT 技术发展下催生的 络安全新需求,如各种云计算应用场景带来 的 安问题、各种数据存储形式、使用和共享模式变化带来的新数据防护需求等。
安全服务的占比在提升。此外,我们判断国内企业也逐渐开始意识到,IT 安全是一 项重要的商业风险,不再是象征性地采购某个功能单一的安全产品,而是对更弹性的安 全部署、更精细化的防护策略、更实时性的智能防护提出了更高要求。自动化响应与安 全服务相结合的解决方案正成为 络安全行业大趋势:大量繁琐的日常安全工作自动化; 更为弹性的安全控制部署在本地、云端、边缘侧;根据不同的应用、用户需求制定 更为精细化的防护策略等等;各种不同的安全服务在安全平台上进行整合。我们预计安 全服务的比重将逐渐上升。根据骇极安全搜狐 援引赛迪顾问,随着虚拟化及云服务理念的渗透, 络安全盈利模式正逐渐由软硬件产品向服务逐步转移,预计到 2021 年安 全服务占比有望达到 19.8%,将比 2018 年提升 6 个百分点左右。
新技术与新场景,新要求与新赛道。《信息安全技术 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以及测评要求、安全设计数要求)已于 2019 年 12 月 1 日正式实施,同时《信息安全 技术 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也已于 2019 年 8 月 30 日发布,2020 年 3 月 1 日正 式实施。等保 2.0 相较于 1.0,最大的变化正是其覆盖范围和覆盖对象的扩展,特别是保 护对象从传统的 络和信息系统,到云平台、物联 、工控系统、大数据、移动互联等 各类新技术应用,实现全覆盖。
从场景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新的 IT 场景诞生了新的 络安全需求。等保 2.0 正是 因为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在实施过程中的特殊处理,根据需要增加了云计算、移动互 联、大数据等相关内容。我们判断,比如云安全和安全云,前者这两年因大量系统上云 后传统的盒子形态 关类防护产品不再适用,从而有了适配云平台的软件化安全产品, 解决诸如租户隔离、东西流量等问题;后者则是面向 SaaS 服务提供商,提供诸如云抗 Ddos 攻击、云 WAF 等安全云服务。同样,大数据和物联 场景下,也带来了态势感知、 威胁情 、数据确权、个人隐私数据防护、app 加固等一系列安全新需求。从客户的角度看,政企客户面对越来越频发的 APT 攻击、数据泄露等,以及越来 越细化的合规要求,也会持续加大 IT 安全相关防护能力的建设,并通过对云计算、大数 据、AI 等新兴技术的引入,提高对各类未知威胁的主动防御、快速响应和有效处臵的能 力。
新的场景与新的监管需求相辅相成,等保 2.0 相关章条增加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等相关内容,也正成为 络安全细分行业中增速最快的细分赛道。根据骇极安全搜狐 援引赛迪顾问,预计 2021 年国内云安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16 亿元,19-21 年平 均增速 45%;2021 年物联 安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301 亿元,19-21 年平均增速 50%, 均高于 络安全行业整体增速。我们认为,在新一轮政策推动下,应充分重视这些高增长 络安全新兴细分赛道的投资机会。
2.5 云计算:高投入和高估值共振,行业将带来高收益
从政策支持以及云计算投入来看,我们判断云计算的高景气主线未来仍将维持。4 月份发改委明确了新基建的发展内涵,大力推动云计算等新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 国内行业巨头在此背景下纷纷加码云计算:4 月,阿里云宣布未来 3 年 2000 亿元的新 技术新基建计划;5 月,腾讯云宣布未来 5 年 5000 亿元布局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 链等领域。根据中国电子 援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告,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已达 1290 亿元,同比增长 34%,过去四年复合增速达 35%。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从美国的云计算发展来看,美股市场在去年迎来了大量的云 计算公司上市,如 Bigcommer、Schrodinger、Snowflake 等,并持续取得了超额收益; 对比来看,我国目前云计算的相应上市公司标的还较少,其中的差距在于,美国云计算 发展早于中国,数量比中国多,并且发展更为成熟,我们判断随着我国云计算公司不断增多并走向成熟,相应云计算公司超额收益有望持续提升。
美股云计算公司上市股价表现强势。根据腾讯新闻,美国跨境电商平台(SaaS) BigCommerce 2020 年 8 月 5 日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之后表现亮眼,上市仅两天,股价就 已站上近四倍于 IPO 发行价的位臵。BigCommerce 上市首日开盘价 68 美元,较 24 美 元的 IPO 发行价上涨 183%;盘中最高触及 93.99 美元,收盘价 72.27 美元,较发行价 上涨 201.13%。次日,该股再次大幅上涨,盘中最高触及 104 美元,较 IPO 发行价上 涨 333%;收盘 93.51 美元,较发行价上涨 290%,较前一日上涨 30%。强势的股价 走势使得 BigCommerce 成为 2020 年度表现第二亮眼的美股 IPO,仅次于美国生物研 究软件研发商 Schrodinger,后者当前的股价较 2 月 IPO 时高出 329%。据新浪财经 道,云原生数据仓库Snowflake 在美国当地时间 2020 年 9 月 17 日上市首日收盘飙 升 111.61%,股价 253.93 美元,市值达到 707 亿美元,创软件公司史上最大规模 IPO 纪录。
美股云计算公司享受高估值。BigCommerce 与 Shopify 的主营业务一致,都以云计算为基础,为各类跨境电商提供建站平台等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截止到 2020 年 8 月 7 日,BigCommerce 市值达到 52 亿美元,其 2019 财年营收为 1.121 亿美元,因此 其 2019 年的 PS 为 46 倍。BigCommerce 的竞争对手是加拿大电商平台 Shopify,该 股市值 1226 亿美元,其 2019 财年的营收为 15.8 亿美金,对应 78 倍 PS。
高粘性、轻资产是高估值的基础。粘性本质是可持续性收入和高替换成本。由于软 件的云化,软件有了消费属性:按月/年收费、先收费再服务,且对于用户来说,更换软 件的成本巨大。所以,软件是一种消费,且是粘性更强的消费。另外我们认为,软件公 司普遍是轻资产型公司,轻资产公司能够实现投入相应少量的资本却可以产生大量利润, 无论从资产端和收入端均能够更好的撬动企业成长,因此我们认为轻资产+高粘性的特 性是云计算软件企业高估值的基础。 目前 A 股与美股云计算公司领域发展差距巨大,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市值最 大的用友 络市值不超过 1500 亿元,而美股的微软市值达到了 1.7 万亿美元,用友 络 2019 年收入为 85 亿元,微软 2020 财年(截至 2020/6/30)收入达到 1430 亿美金。 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高,在持续的政策推动和行业投入下,我们看好 A 股云计算公司的发展前景。
3. 强调软件:软件在 IT 中投入的比例进一步上升
我们认为,伴随着国家对新兴科技技术发展以及关键信息基础国产化的重视度提高, 十四五期间,有望对相应技术及产业加强政策支持、明确发展指引,在此大环境下,软 件在在整体 IT 产业链中的投入比例将进一步上升,行业将迎来软件的大时代。
强调解决关键软件的卡脖子问题,软件国产是实现安全可控的基础从去年已发布的发展规划以及政策指导来看,在推进各领域信息化以及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加强加快相关软件的建设投入已成为明确趋势。2020 年 3 月,工信部司长表示将实施国家软件重大工程,根据中国政府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 会上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谢少锋重点介绍了两个方面:一是在基础 软硬件方面,将实施国家软件重大工程,集中力量解决关键软件的卡脖子问题,着 力推动工业技术的软件化,加快推广软件定义 络的应用。二是在云计算方面,将提升 云平台基础设施的能力,完善计算、存储、 络、安全防护等云服务,深入推动中小企 业上云,促进大型企业、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更多的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 谢少锋司长提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未来经济 会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的重 心和基础。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从近期看来可以发挥投资对经济拉动作用,缓解经济 下行的压力。长期看,能够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的新动能,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水平, 实现经济 会的高质量发展。其中包括 络、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基础软件等方面,工信部将围绕 5G 络、工业互 联 、数据中心、基础软件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以长补短、加快进程,打好产业基础 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我们认为,此次工信部提出集中力量解决关键软件卡 脖子问题说明了国家发展国产化软件的决心,明确了软件发展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区别于基础软件,应用软件是垂直于各个子行业的软件公司。由于软件 公司的特点,使得应用软件是与行业数据结合在一起的,拥有各个行业的入口效应,并 且更为重要的是行业数据的价值。所以,在应用软件领域,坚持国产化、坚持数据安全是必要的。我们认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软件公司,比如酒店行业、金融行业、地理行 业、建筑行业、政府行业、医疗行业等,将有进一步的发展机遇。
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为软件发展创造健康环境在去年 11 月,国家强调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我们认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将为软件研发和商业化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推动软件行业更健康的发展。根据新华 道,中共中央政治局 11 月 30 日下午举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学习主题是: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1)创新是引领发 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当前,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 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
(2)要加强知识 产权保护工作顶层设计,加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
(3)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统筹推进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垄断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修订工作, 增强法律之间的一致性。加大刑事打击力度,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4)要健全大数据、 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我们认为本次学习强调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从国家层面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保 护知识产权的目的就是在于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进行自主创新。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改善当下的营商环境,尊重知识的价值,进而保护创新的种子。同时,本次学习中指出了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业态知识产权要完善相关保护制度,体现了国家对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培育呵护的决心。
保护知识产权,推动创新,也是十四五规划中党和国家未来工作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一财经援引央视新闻,十四五规划中多次提到创新,坚持创新被列为 未来五年十二项重要领域工作的首位,以专章进行部署。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编制五 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被 设定为在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 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被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 会发展的第一个主要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 造发展新优势,更被摆在未来五年一系列重要领域工作的第一位。 我们认为在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下,从用户角度来看,软件产品使用权将受到保护, 盗版软件逐渐退出市场;从产业竞争的角度来看,抄袭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长期来 看,加大执法力度,改善营商环境,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将会推动软件行业向着更加健 康的方向发展。我们认为,软件国产化的高度重要性叠加良好的软件发展环境,软件在 IT 中的投入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强调重视软件。
4. 风险提示
1. 汽车智能化推进节奏不及预期;
2. 新车质量提升影响车后市场发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