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木
策划/Eason
在疫情尚未发生之时,谁都未曾预想到中国的数字化进程竟能够如此迅速。
尤其是数字化办公市场,迎来新的机遇。不仅打破时空限制改变了办公状态,还将低效无序的“人找事”转为有序可依的“事找人”,提升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根据第一新声对数字化办公市场的持续研究发现,办公业务领域经历了从传统办公-自动化办公(OA)-数字化办公的变迁。
其中 ,蓝凌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数字化办公软件的企业之一,21年的时间里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均是基于当下市场需求和未来洞察,分别对公司产品和底层架构进行了调整和布局。
例如2022年11月18日,在“新组织、新能力、新场景”2022蓝凌用户大会上,蓝凌再次重磅发布MK数字化工作平台新版本,推出全新基座产品,包括MK-workplace数字化工作空间的1+3+N解决方案家族、凌云计划3.0、蓝凌全栈信创方案等。
一直以来,蓝凌在数字化办公行业的探索中敢开先河、敢走新路,类似于上述创新、升级、颠覆的事情数不胜数,才得以成为如今数字化办公专家、行业的领头羊。
本期内容,第一新声聚焦数字化办公赛道,采访到了蓝凌董事长杨健伟,通过对蓝凌的创业背景、发展历程、产品模式和价值观的研究,为大家解密蓝凌的成长之路,并且以蓝凌的发展历史和商业模式为切入点,为大家解密中国数字化办公行业的曾经与未来。
01数字化办公的往事与新局
与传统办公相比,数字化办公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打破组织协作壁垒,构建生态型服务,极大地提升了业务全链条端到端的工作协同效率,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亿欧智库《2022中国数字化办公市场研究 告》推算,数字化办公2021年的市场规模达到973.89亿元,预计于2022年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135.23亿元,至2025年将达到1768.16亿元,整体增速保持平稳,2018-2025年的CAGR为15.86%。
第一新声曾调研发现,对于近两年国内数字化办公的迅速发展,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国家信创政策背景下,基础软硬件替代将加速,对数字化办公需求将迎来新一轮增长;二是在疫情常态化状况下,国内有2~3亿人在家办公,这无疑会影响到人们未来的工作方式。不过,疫情只起到助推作用,而非关键钥匙,互联 公司的生态化业务,让数字化办公成为最有可能演变为企业数字化入口的管理软件。
目前,国外数字化办公市场上,主要是IBM、微软、SAP、甲骨文等知名的企业管理软件品牌,他们没有单独的OA系统,大部分开发的都是ERP系统,包含了OA协同办公功能和模块。
再观国内,数字化办公行业可以粗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背靠互联 大厂的平台,例如钉钉、企业微信、飞书等厂商,他们在品牌和知名度上有着天然优势,因为能够快速拓展并触达C端用户,具有很强的 交优势。他们基本上都是标准化服务,功能类型全面且使用较为便捷,比较适合中小企业。
第二类是垂直领域的新兴厂商,例如在线协作的石墨文档、音视频会议的腾讯会议、任务管理的轻流等。垂直软件更倾向于满足特定场景下的深度需求,目前以SaaS的服务模式居多。
第三类是老牌综合软件厂商,主要以蓝凌、泛微、致远等为代表,经过多年发展,无论是在产品实力、客户积累、口碑等方面均占据优势,拥有了不错的行业地位。
中国以OA(自动化办公)为代表的办公行业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0年-2010年,属于OA门户阶段,是巨头引领、大客户需求为生力军的起步时期。
“20多年前,国内的很多企业搞不懂为什么需要OA?也不清楚自己应该需要什么样的OA,甚至经常把ERP与OA混淆。”蓝凌董事长杨健伟介绍,彼时企业最高频的场景是门户和公文,电子邮件,再是简单的采购审批流程、 销审批流程。这个时期,国内以PC门户产品为核心,并且提供的是单体应用,技术领先的基础平台是IBM、微软等。
第二阶段是2010年-2020年,属于“泛OA”阶段,国内大中小企业需求旺盛且复杂。一是单纯的流程审批,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组织内复杂的办公场景和需求,二是组织内的业务被分离成多个模块,系统和应用越来越多,甚至出现系统孤岛、数据孤岛。为了解决这些痛点,OA的范围被扩展,各个应用开始进行整合。例如企业客户不仅仅需要一个办公软件,而是与财务、人力、CRM、ERP等系统整合,多业务场景的打通成为厂商和客户共同努力的方向。
该时期OA厂商的产品基本上是本地化部署模式,SaaS模式的应用主要在小微企业,软件销售主要采取直销和渠道合作两种模式。
由于中小企业对OA的需求爆发,叠加国内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凡是有点客户资源和技术背景的人都加入了创业的浪潮,即使亏单也要抢客户。此时国内OA行业高速增长,进入规模化的发展阶段,OA行业的服务商高峰期达几百家。但在2013年3月,太极收购慧点;2015年3月,华宇收购万户。这两起业内标志性的收购事件彻底拉开了一场OA并购潮的序幕。最后,大浪淘沙仅剩几家具备规模化能力、坚持产品的公司活了下来。
第三阶段是2020年至今,开始进入“生态OA”阶段。此时全球进入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成为大中小企业的基础设施,成为生产力要素。生态能力整合、生态伙伴协同、最后一公里创新成为这个时期的关键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办公应用不仅仅是整合内部应用,也不仅仅服务于内部的员工了,OA厂商需要将上下游、企业内外的分散系统打通或集成在一起,实现内外高效协作,所以生态协作支撑能力变得尤为重要。”杨健伟说道。
02从OA到数字化办公
蓝凌是国内最早的OA 企业之一,几乎与中国 OA 行业同步发展,成立21年的时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01年-2008年。
“2000年,我在世界计算机大会上介绍了自己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想法,核心观点是‘企业的资金、物流将来不会那么重要,相反是发现知识和流程比资金管理更重要’,并且分享了我的实践方法与效果,得到当时参会专家的认可和鼓励,因此萌生了二次创业的想法。2001年,我决定进入办公软件市场并创立蓝凌,这是一次自身工作经验与管理经验的外延。”杨健伟回忆道。
彼时国外的办公软件只有基础的电子邮件, Word、Excel、PPT等办公软件逐渐普及,企业文档、信息等实现数据化处理,以及开始出现财务软件等。
而中国基本上只有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电算化),MRP概念刚升级到ERP阶段,国内办公交流主要以邮件、电话和面对面沟通为主。这个时期,国内企业有两个特点,一是民企少,国企大部分都需要走公文,用流程去办妥事情。二是中国开始有大量的国资国企合并成为超大型集团,也激发了一波需求即如何管理下面的子公司、孙公司?例如中信集团、上海电气、美的、TCL等大公司的核心痛点是对下属企业管控难,“亚文化”非常重。
“最好的方法就是统一信息系统,包括统一门户与办公应用,统一组织管理,统一待办和消息机制。因此蓝凌在2001年成立之初就自研了一款OA与门户的单体应用产品,用来解决企业的统一门户、流程与知识管理。但底层技术基座选择了IBM、微软产品,这两家公司是当时最好的非结构化数据库,最适合满足企业办公需求和文档类数据处理。20多年前,国内没有一套软件可以完全自主可控,哪怕今天也没有,目前软件产品需要有国产新创的其他数据库、中间件才能构成自己的系统。所以公司在成立初期选择与IBM、微软合作,是因为大客户主动选择了IBM、微软,我们跟着大客户变迁才能引领趋势。”杨健伟说道。
第一新声发现,虽然国内包括蓝凌在内的第一批办公自动化厂商相继在2000年前后诞生,但各家厂商之间的路线不同。大部分厂商提供的产品聚焦企业内部的流程管理、节点管控,快速处理行政事务所涉及到的审批流程、文档,让内部的信息在一定权限控制下可以共享和流转。
但彼时的蓝凌选择了不同路径,其为OA增值了知识管理应用,通过知识门户、知识仓库、知识问答、知识推送等功能及场景应用,增强OA能力,推出了KOA产品,全方位助力组织将相关知识有效沉淀,支撑OA高效协作和知识共享。
随着大型企业的需求爆发,蓝凌凭借着自身对知识管理的经验沉淀,帮助了中国的大型组织实现了集团管控。
第二个阶段是2008年-2020年。
杨健伟对这个时期的描述是:“2008年,结构化关系型数据库开始全面替代非结构化文档数据库,大企业信息系统技术架构也全面转向基于J2EE的面向服务的SOA架构,所以蓝凌进行技术和业务升级,推出EKP产品,替换掉原IBM Lotus和微软的SharePoint产品,实现了基于开放标准的J2EE体系架构的产品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产化能力也在不断加强,从上世纪90年代探索国产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软件、到互联 等厂商主动发起“去IOE”,再到目前信创的爆发,都见证了国产化的脚步。
此外,在这个时期,大部分传统综合厂商开始拥抱互联 大厂,例如蓝凌积极拥抱钉钉,泛微与腾讯的企业微信展开深度合作。
第三阶段是2018年至今。
“2017年、2018年,微信、钉钉等产品的出现让我意识到,未来互联 会将业务系统将生态化, 会化协作也成为可能,所以蓝凌必须生态化,但是传统的技术架构支撑不了高性能的要求、复杂的应用。因为蓝凌服务超大客户,所以很清楚彼时的OA系统在服务几十万人的企业时,点击性能提到6秒左右就已经很快了,经常有复杂动作10秒才打开,这太慢了。”杨健伟认为,国内的数字化办公市场面对新局面了,蓝凌必须松耦掉原来的单体部署架构的基座,升级到云原生、分布式架构才能支持未来的应用生态化,所以,蓝凌再次颠覆自己,将底层再做一次大的技术升级重构。
“2018年决定做云原生、PaaS的时候,很孤独、害怕,对办公软件市场这是一件未知的、有风险的、有挑战的转折点。”杨健伟描述了当时做这个决定的感受。
经过不断打磨,2020年,蓝凌发布了MK-PaaS平台,先与大客户试点、做迭代再规模化服务,目前已有100多个客户成功部署应用,并且在PaaS上发展出各种应用与解决方案,形成了产品家族。
2022年11月18日,在“新组织、新能力、新场景”2022蓝凌用户大会上,蓝凌MK数字化工作平台新版本重磅发布,推出全新基座产品,包括MK-workplace数字化工作空间的1+3+N解决方案家族、凌云计划3.0、蓝凌全栈信创方案等,引领中国数字化办公新发展。
“此次蓝凌MK数字化工作平台的升级是产品发布三年后走向成熟的‘成人礼’。此时,蓝凌的友商也才开始进入这个领域,这侧面验证了我们的前瞻性。”杨健伟说道。
其中,第一新声观察到,蓝凌MK-WorkPlace产品的背后,透露了蓝凌对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的新观察和新理解。
杨健伟提出:“在企业组织里,可以通过‘人、货、场’的数字孪生重构并提高卖货效率,提高用户体验。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发现企业的‘场’,就是各类人员工作的空间,而顺着企业战略的制定与执行,就能找到各种关键的工作‘场’景。将这些场景需要的IT能力、工具、数据整合进来,将目标相同的人整合进同一个数字‘场’来,就能孪生出全新的‘场’,即:数字化工作空间,由此来提升各个工作场景的作战指挥效率和用户的丝滑体验。为此,新一代MK-workplace的本质是将传统门户升级成一个有目的的组织及其数字化工作空间,而且是由业务部门都能定义的工作空间。在这个工作空间上面,还有各种各样IT能力和OA、KM、费控、合同、采购等业务应用,包括蓝凌产品和与ISV一起共创的各种业务产品。”
或许是因为蓝凌敢开先河,敢走新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蓝凌的定位已经不再局限于OA,而是数字化办公专家。
第一新声发现,数字化办公的边界已经不再清晰了,包括OA但不局限于OA,并且开始与CRM、人力资源、ERP、财务等部分领域的业务出现交织,甚至有的厂商走向了客户服务的业务层面。
“例如,目前数字化办公与ERP领域有很多交叉、集成的内容。比如,在合同管理、费用管控方面,蓝凌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且服务了很多的大客户。也有其他友商在做这方面的解决方案,有一部分厂商是顺着财务系统做上来的,以数据为核心。但蓝凌是顺着员工的服务、员工的作战指挥场景或者舒适的体验场景做过去。两种路径各有特点,各有优劣。”杨健伟说道。
03脱颖而出的三个优势
历经21年发展,从几百家OA厂商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蓝凌差异化布局是怎样的?具有哪些核心优势?
杨健伟介绍,蓝凌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上:
一是技术维度,蓝凌是最早进入云原生、PaaS领域的数字化办公的OA公司。蓝凌发布三年后,陆续有友商开始发布对应的产品。
二是商业模式维度,蓝凌更重视生态合作,而友商进一步扩大直销、压缩了生态的生存空间;友商需要加大直营才能控制、做好大企业。蓝凌一直是重点服务大企业,已经形成完善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能规模化赋能伙伴来共同服务好各类企业。
此外,在产品的SaaS 租用模式和定制化方面,蓝凌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客户需求高性价比同时还要满足个性化需求,但公司从经济性和商业模式角度看又必须坚持产品化、回避定制,客户其实是既要SaaS的性价比又需要个性化定制服务。蓝凌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所以一定是以客户需求为自己目标来要求自己。过去三年蓝凌业绩翻倍但人员能够零增长,这验证了蓝凌在这个问题上找到了平衡点,在自己健康进步的情况下,满足了客户既要、还要的问题,这得益于蓝凌21年积累沉淀的大客户复杂交付及服务经验。”杨健伟说道。
三是客户维度,蓝凌更擅长大客户市场,共服务了4万多家客户,其中世界500强占20%,上市500强占60%。大客户市场更看重门户、流程、低代码这些基座级产品能力,而不是表象应用,中小客户希望有就行,大客户不止要有,还要有可持续生长的能力。由于客户需求的不同,所以对基座的要求不一样。
TO B企业的高成长,一定要站在“标杆案例”的基础上,才能产生飞轮效应。
正如杨健伟所言,蓝凌在21年的时间里,已经将产品打磨得非常成熟,并且在多个行业里获得了一批标杆客户。
以制造业山东京博集团为例,这是中国500强企业,业务遍布海内外,通过蓝凌MK平台,京博整合数万员工&生态、及200多个组织、内部170+业务系统,构建门户中台,统一用户、统一消息中心,固化上千类跨系统的流程;实现通过跨业务系统串联,支撑企业集团化管控更高效。系统上线后效果明显,门户加载时间由原来6-7秒提升到1秒内;消息列表达到秒开:不同待办切换从10秒提升到3秒,提高流程审批效率2倍以上,更为未来持续、高质量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座。
另外,金融业的安信证券是一家大型金融机构,自身IT团队非常强悍,选用蓝凌MK数字化工作平台,安信构建了统一的门户&BPM流程平台,然后自己配备开发维护人员,实现全量信息系统的门户统一、流程统一&消息统一。
04未来几何?
目前,基于AI、大数据、云原生等技术的不断升级,数字化办公行业发展迅速,也存在诸多挑战,第一新声发现主要存在4个挑战。
一是协同办公整体格局仍较为分散,市场集中度较低,距离行业天花板仍有较大的空间。二是企业越来越多采购不同用途的协同办公软件,OA、IM、ERP、 盘等都成为了办公的标配。虽然生产力工具丰富且强大了,但各软件之间账 不同步、数据难互通、办公孤岛等成为企业面临的新难题。三是企业付费难、应用价值低。中国协同办公市场,常年以免费策略吸引客户,造成客户付费意愿不强,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认知弱的局面。小企业很难像大企业一样享受优质、可用性高的产品服务,无法承担大额软件费用。四是技术上系统集成能力较弱,技术迭代更新频率低、选型难,还有数据安全有隐患。
“这些挑战的背后是‘变’和‘多’引起的。现在的技术转型变化快,需求场景也是变得又快又多,导致应用越来越多,原来做成一个个城中村,现在做成一个摩天大楼,系统极度庞大,拉低用户体验,导致作战指挥效率下降。虽然很多新的进入者和客户需求被激发出来,好处是有了很多弯道超车的可能性。但20+年的竞争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新老玩家已经基本能覆盖市场,新进入者不易,靠一招鲜没用,得看谁更能快速、规模地满足客户需求。”杨健伟说道。
面对挑战,未来数字化办公的趋势有三方面,一是单点的融合成为趋势。
“中国的大型企业都知道数字化转型是必走之路,难的是如何切一个点,尤其是能把所有系统整合起来的门户和工作空间这个点。而不是做出一堆与过去一样散乱的‘城中村’。单一应用无法自闭环,多生态应用大连接的门户成刚需。回归客户的角度来看,能实际帮助企业‘增收&节支’才是最容易规模化的,这也是我们数字化办公软件厂商努力的方向。”杨健伟说道。
二是信创是数字化办公的新机遇、新蓝海。
根据海比研究院数据,2022 年信创产业规模有望达 9220.2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速达到 35.7%,预计 2025 年突破 2 万亿元。
杨健伟表示:“信创肯定能带来数字化办公的需求井喷,蓝凌已经布局。例如蓝凌刚刚发布的全新国企信创数字化办公解决方案,聚焦‘技术转型+合规管控’,金融信创办公2.0解决方案,聚焦‘信创基座+业务整合’,更注重国产技术全栈支持;支撑更复杂核心业务系统平滑升级与整合。”
不过,他提出信创浪潮下,中国软件业有一个挑战,即国家和客户对纯软件是怎么认知的?目前不少企业还停留在买硬件不怕花钱,买软件拼命杀价的状态,如果国家不注重纯软件的价值,即使花了很多的钱,最后自主可控的软件竞争力未必建得起来。信创一定是增长的,但是能不能给中国的软件业一个与世界软件业竞争的舞台,还有赖于国家和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尊重,对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的尊重,但中国目前的文化还未真正的形成。
三是包括数字化办公在内的中国软件行业,开始从以“企业管理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正在进入下半场——用户体验阶段。与大多数B端产品相比,数字化办公平台用户覆盖面更广,C端属性更为显著。
随着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企业的组织管理与业务场景将进一步打通,未来的国产软件之路,厚雪长坡,值得期待,而定位于数字化办公专家的蓝凌亦值得期待。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