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采访对象供图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白晓红分享了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周期课题》研究模型的相关研究发现: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9次周期性波动;从持续期看,每轮经济周期时长介于2到5年不等,平均时长约3.56年;在周期特征上,我国呈现出扩张期短、收缩期长的“非对称性”特征;在波动性上,相比90年代,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在2010年有所降低,但疫情以来经济波动正在重新放大;2023年中国经济周期会有所回升。
她指出,中国经济周期表现出的“碎片化”正是国家宏观调控有力的证明。要进一步厘清结构转型和经济周期的关系,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对结构性问题的作用更加精准有力,从而使我国经济走出结构性矛盾,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白晓红认为,现代管理会计要从国家宏观财务、产业部门财务、企业实体财务角度,在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看待国家宏观财务和经济周期的问题,树立国之大者的“大会计”思维;现代管理会计行业是一个涵盖国家宏观、部门地方中观、企业微观,同时贯通国际国内的“大系统”,系统内部各元素有机联系,共同推动行业发展;现代管理会计正在凸显出基于企业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乃至世界经济周期的“大管理”的趋势;现代管理会计正在构建一个枢纽型、交互型的信息化“大平台”,管理会计的职业胜任能力将被重新定义和构建,行业的变革将给会计人“大作为”的机会。
汇付天下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CFO金源介绍了财务数字化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创新性地提出财务数字化三支柱体系(财务BP、财务虚拟SSC、数字化财务CoE),通过组织管理模式创新来解决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业财融合不彻底、团队协作效率低以及系统可用性低等问题。他表示,财务数字化三支柱体系的实施效果显著,财务的业务战略支撑能力大幅提升,业财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会计核算和交易处理的效率也得到了极大提升。通过数字化财务三支柱体系的改造,使得大量财务人员能够从原有标准化、机械化、重复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事业务支持、数据处理等高附加值的工作,更好地赋能业务发展,实现财务的价值创造。
汉高大中华区财务总监杨梅瑾认为,管理会计人员不能只留在财务部门内部,需要跳出进行跨部门协商沟通,发挥管理会计价值增值的作用,助力公司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增进效益,降低成本。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