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制:北野屎之父
清明,缅怀故人的日子。今年的新冠疫情,让 上祭扫成了主流。
其实,换个思路,除了悼念亲友,你要是个文艺青年,一上 就有高清片源,假期时选部经典名作重温,就像给敬爱的大师云扫墓。
从盗版碟到B站在线,这种幸福来之不易,文青观影路上的曲折辛酸也不少。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碟片,前 络时代的物质载体。
从VHS到LD,从VCD到DVD,容量变大画质变清晰,碟片的样子越变越小。
LD:激光镭射大碟
我成长的90年代,除了“打开电视看电影”的CCTV6,起初看片都爱往外面跑。
那时,有个地方叫录像厅,通常在小平房中,摆着最新科技激光镭射影碟播放机。
它的上面是一台电视,播的大多是港台枪战或武打片。
几条长凳,依次摆开,人们交了几个硬币,带着瓜子饮料,呼朋引伴地进来了。
烟雾笼罩,声音嘈杂,录像厅总是各种味儿。
里面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廖凡那种 会大哥可能也出没其中。
身为小屁孩的我,即使呛得要死,也要瞪大眼睛盯着荧幕。
“老板,换碟!“
直到中场休息,我才舍得出去透口气,买个炸鸡柳或烤红薯。
21世纪初,家用影碟机开始流行,观影环境大大改善,文艺青年才真正增多。
当然,对于零花钱有限的学生,正版买不起,只能买盗版,没事就爱去碟店逛逛。
碟店,一般都叫XX音像。正如理发店门口都有发丝旋转的圆柱,碟店也爱放两个立式音箱,声嘶力竭地唱着劲歌金曲,客人刚到街口就能听见。
碟店的货架上,满满当当地摆放着货,电影电视、健身养生还是单机游戏都应有尽有。有的Old school的店,还有专门的磁带区。
那时,资讯还不发达,碟店老板决定了你的审美。
他们中的佼佼者,如同中华普罗米修斯,诚心给文艺青年盗火。
比如纪录片《排骨》的主角,就是个专卖艺术片的碟商,好比人肉豆瓣电影资料库。
虽然平时爱看《马大帅》,他做起生意却是专业的,跟顾客聊伯格曼来也是如数家珍,什么艺术大师的风格他都门清儿。
据他说,贾樟柯的朋友,王小帅的哥们,《茉莉花开》导演侯咏都来买过碟。
就算没遇见排骨这种大神,有人也会拿着表哥表姐手写的经典片单,按图索骥地追求艺术。
四处打听店面,收藏冷门佳片,淘碟文青的狂热劲头,丝毫不输现在的潮牌粉丝。
闯进世界影坛圣殿的他们,更有种占了大便宜的心情,就像是贾樟柯写的那样:
不过,卖碟也分正规军和游击队。
碟店,就像有了根据地的正规军,进可攻,退可守,无后顾之忧;小贩,就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队,随时准备伺机而动,城管一来就卷铺盖走人。
“小伙子,买盘吗?”
想当年,年少的我也曾路过南京珠江路,从大姐捧着的纸盒子中,人生第一次发现昆汀同学的作品。封面上写的是“黑色通缉令”,后来才知道它是《低俗小说》。
对于更穷困的文青来说,租碟是多快好省的正途。
碟店分为“表世界”和“里世界”,表世界的碟都是用塑料袋装,里世界的碟都是纸袋子装的,同样的10块钱押金,你租到手的片子却不同。
《全裸监督》
老板就像无情的NPC,需要你经常光顾积累亲密度,才能解锁帘子后面的“禁忌里世界”,获得牛皮纸袋中的宝物。
《全裸监督》
某天,你终于升级成功,从老板手中接过碟片,飞也似地往家里跑。
这段心脏砰砰跳的路途中,你一边预测电影情节,一边盘算藏哪里不会被发现,这种见证奇迹的兴奋感,非亲历者不足以了解。
只是,每次还这种碟时,你都想对自己说一句:“觉醒吧,道德!”
当然,这种鱼龙混杂的环境中,你也会见到盗版碟粗制滥造的乱象。
的确,《第一滴血》四部合集可能只有两张碟,你就能把史泰龙的风采看个够。
然而,封面党欺骗人,货不对版也都是常事。
也许,考试失败的你,只想去租个《东成西就》,没想到里面放的是《东邪西毒》。
那个昏昏欲睡的下午,你一边吐槽这喜剧真难看,一边记住了导演王家卫。
租碟中,最伤感的事儿,大概是你满心欢喜地租了一盘DVD,却怅然若失地发现自家的碟机只是一部落后的VCD。
技术的沟壑葬送了欢乐的希望,此情此景,哀莫大于心死。
终于,等到有了电脑,文艺青年也开始了技术进步。
他们组建同好互助小团体,分享书刊上的资讯,为了一张稀有电影恨不得跨城搜寻。
第一次在杂志上看见黑泽明,我就觉得这导演名字挺酷。
可惜,四处找不到片源,我只能求借外地有钱朋友的藏品,亲手DIY刻录一张。
从买盗版到租盗版,甚至自己制作盗版,文艺青年费尽心机地去找点电视上不播的电影,直到有个叫因特 的东西,闯进他们的世界。
刻录软件Nero,你的人工盗版初体验
刚开始 上冲浪的时候,新新人类都知道一个叫“BT”的词儿。
普通青年的眼里,它或许只是“变态”的缩写;文艺青年的眼中,它却是“BitTorrent”的简称,这种名为“BT种子”的文件形式,据说越多人下载速度越快。
那些年,“种子”种下了文艺青年的电影梦想,他们纷纷开着货车去摘取结尾是“.rmvb”的果实。
有的车牌是“ 际快车(Flashget)”,有的车牌是“迅雷(Thunder)”。
再过段时间,一头驴子横空出世,引起了“Ed2k”的链接旋风。
与BT抗衡的它,取名叫“电驴”,老家叫“VeryCD”,每个来 区下载高清资源的用户,都践行着“分享互联 ”的口 。
库布里克、希区柯克、大卫·林奇、大卫·芬奇、塔科夫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外国导演的名字看得人眼花缭乱,让你不知道先看哪个好。
大约也是从这时起,“资源“成了盗版影视的代称,好像在滋养你的精神世界。
这个无尽暧昧的词语,如海绵努力吮吸的水,如手中紧握着的流沙,在每条宽带光纤中传递,通往每个文艺爱好者的家。
后来的 络,不再岁月静好,找电影的文艺青年,见证了好几次的大战。
有人嫌下载麻烦,总想在线播放,播放器开始互打。
快播和百度影音两家,始终在危险边缘试探,前者成为历史,后者陷入沉寂。
有人也不想下载,只想保存囤着看, 盘迎来战国时代。
115、360、百度 盘,三强打到激烈之时,不可抗力降临,你的文件已消失不见。
曾经,“澳门新葡京”的贴片广告让你深恶痛绝,后来的你才发现,这块“牛皮癣”已经陪你看了不少“豆瓣Top250”电影;
再后来,一家叫“胖鸟”的 站倒掉了。
有人为赛博时代的“排骨”大神感到失落,有人说这又是文艺青年小布尔乔亚的忧伤。
光有资源还不够,没有字幕,还不懂外语,就像是在无人岛刮出了彩票大奖。
于是,一些统称为“XX字幕组”的陌生人们成了你看片路上的弥赛亚。
虽然,它们也有离你而去的时刻。
某一天,当“断舍离”三个字,突然在字幕站“射手 ”的主页。
你才意识到,当年买的盗版碟字幕错漏百出,多年后重看时,是靠着它的帮助才真正看懂了电影。
再有的时候,字幕侠们的速度也追不上观众看片的迫切。
比如去年,下载时代最有趣的一幕诞生了。
为了看刚出炉的《寄生虫》,有人一手拿着“生肉”,一手拿着“字幕”,艰难地啃完了全片。
谁也没想到,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戛纳金棕榈大奖得主,会在中国引起了 交狂欢。
但下载时代的资源唾手可得,也让一个积压依旧的问题一再的暴露出来:版权问题。
“看盗版你羞愧吗?”
每次碰上关于“资源”的论战,总有人会质问爱下载的文艺青年。
想看经典电影,但是没有渠道,版权问题成了他们新时代的最大困境。
前几天,我看见有人在选“最佳华语导演”,已故导演谢晋PK《我不是药神》的文牧野。
有不少jrs都在评论区表示不知道谢晋是谁,同时也有人帮他们科普:就是那个拍过《芙蓉镇》的导演。
随后,jrs再次发问,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倒是想看看这些经典片儿,可我找不到资源啊。”
结果,没等我打算得意洋洋地抛出一串资源 站,一句评论就击中了我的心脏:
“找啥电影呢?这部B站就有啊。“
“???B站咋会有这种文艺片?“
带着疑惑,我点击鼠标,进入了那个曾经熟悉、如今陌生的B站。
在“放映厅”的板块中,果然如他所说,内容还真是挺丰富。
首页的指环王六部曲自不用说,“喜剧之王“卓别林和巴斯特·基顿,哈利·波特全集、邵氏武侠、成龙周星驰,欧美和港片粉一本满足。
甚至连逼格爆棚的文艺片《地球之夜》,都被B站收入囊中,直接占据了电影品味的顶点。
看着欢乐无邪的小电视,也有文艺深沉的一面。
而这也非近期才有的事儿,早在几年前,江湖人称”哔哩哔哩无限矿业公司“的B站,就花大钱买了大量经典电影,从黑泽明到希区柯克,从胡金铨到莱昂内,全是文艺青年必刷的片单。
此外,动作片、怪兽片、喜剧片、爱情片……无论什么类型的电影,小电视都能陪你一起看。
钢铁直男,可以体验一把《末日崩塌》,重温叶师傅的“机关枪拳”。
芳心荡漾的少女,能从《志明与春娇》的咸湿桥段,刷到赫本的《蒂凡尼的早餐》。
就拿《芙蓉镇》来说,平常爱独自看片的我,这回与弹幕大神云观影的感觉还挺棒。
你不仅有种同好会面的共鸣, 还能发现这部严肃电影中的萌点。那是一种跟电影院完全不同的感觉,新鲜中又带有几分温馨味儿。
如果说以前到处找资源祭奠大师,像是在荒郊野岭里孤身寻野坟。
那么如今的 络放映厅,则像是井井有条的档案馆。你与经典的距离,只差轻轻一点。
在这个清明假期,不妨为大师赛博扫墓,与 友分享感受,好电影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设计/视觉:YAN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