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电信 络诈骗犯罪日益猖獗,严重侵害公民财产安全。2022年9月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 络诈骗法》,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作为一部“小切口”的专门立法,反电信 络诈骗法在总结反诈工作经验基础上,着力加强预防性法律制度构建,加强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建设,加大对违法犯罪人员的处罚,推动形成全链条反诈、全行业阻诈、全 会防诈的打防管控格局,共七章50条,包括总则、电信治理、金融治理、互联 治理、综合措施、法律责任、附则等。此次《反电信 络诈骗法》的实施有以下几个亮点:
01
首先,明确了电信 络诈骗的定义。电信 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 络诈骗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虚假金融理财、高薪 络招工、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等,都是常见的电信 络诈骗手段。另外,境外的组织、个人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施电信 络诈骗活动的,或者为他人针对境内实施电信 络诈骗活动提供产品、服务等帮助的,也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处理和追究责任。
02
其次,明确了政府和司法机关的职责。国务院建立反电信 络诈骗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打击治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反电信 络诈骗工作,确定反电信 络诈骗目标任务和工作机制,开展综合治理。公安机关牵头负责反电信 络诈骗工作,金融、电信、 信、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履行监管主体责任,负责本行业领域反电信 络诈骗工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发挥审判、检察职能作用,依法防范、惩治电信 络诈骗活动。
03
最后,明确了各企事业单位的职责。电信业务经营者、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 服务提供者承担风险防控责任,建立反电信 络诈骗内部控制机制和安全责任制度,加强新业务涉诈风险安全评估。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全面落实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制度、办理电话卡不得超出国家有关规定限制的数量、建立物联 卡用户风险评估制度。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银行账户、支付账户及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和与客户业务关系存续期间,应当建立客户尽职调查制度,依法识别受益所有人,采取相应风险管理措施,防范银行账户、支付账户等被用于电信 络诈骗活动;开立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不得超出国家有关规定限制的数量。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 服务提供者为用户提供互联 接入服务, 络代理等 络地址转换服务,互联 域名注册、服务器托管、空间租用、云服务、内容分发服务,信息、软件发布服务,或者提供即时通讯、 络交易、 络游戏、 络直播发布、广告推广等服务时,应当依法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