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 络技术体系创新的思考

刘韵洁 黄 韬 汪 硕*

1 北京邮电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2 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

当前, 络技术正在与物理世界发生深度融合,传统 络架构难以支撑工业互联 等业务的差异性、可定制、确定性需求,探索新型 络架构与核心技术已成为全球互联 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1837?年,莫尔斯制造出了世界第一台有线电 机,首次实现了通过电信 来传输文字信息;随后,电 、电话等以电和磁为载体的通信技术迅速普及,人类通信方式产生重大变革,开启了现代通信 络的大发展。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经过中国几代人的努力,我国 络通信产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1994?年底,我国上 用户尚不足?1?万人。截至?2021?年?8?月,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 络, 民规模?10.11?亿,互联 普及率达?71.6%;光纤 络全面覆盖城乡,光纤用户占比达?94.1%,位居世界第一?;开通?5G?通信基站超过?96.1?万个。如今,互联 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互联 应用也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未来 络”也成了“十四五”时期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是推动人类 会进步的关键所在之一。

1

络演进历程与趋势

20?世纪?50?年代,学术界开始对数据分组交换、分布式 络、排队论等一系列技术展开探索和研究;1969?年,面向科研计算机互联需求的小规模 络出现雏形;1996?年开始,随着万维 的大规模应用,Internet(互联 )一词广泛流传。互联 基于?IP(互联 协议)“细腰”的设计理念成功容纳了各种不同的底层 络技术和丰富的上层应用,迅速风靡全世界。在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全球 络技术的发展与建设正向着“融合、软硬分离、可定制、智能”的趋势发展与变革。

过去:分离式的 络建设成本高、利用率低,多 融合发展成为必然

1999?年初,为了避免走传统运营商一个业务建设一个 的老路,中国联通开展了多 融合的技术攻关,创新性地将?IP?和?ATM?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形成兼有两种技术优势的新方案。即:利用?ATM?的流量工程技术(TE)作为实时业务的技术保障,通过软件和虚拟化技术,设计多个虚拟路由器来承担不同的?IP?业务。最终,中国联通成功建成多业务统一 络平台,同时将语音、互联 、数据、视频和移动互联 业务承载在一个统一的 络平台上。如此大规模的 络平台,承载如此众多的业务,这在全世界尚属首次。

中国联通的此次尝试为多 融合的目标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途径,而采用虚拟化路由器的技术路线也成为我国发展软件定义 络的早期思想。如今,随着复杂多变的业务发展,以及日益稀缺的资源,更加需要能够在一张 络基础设施上支撑更多种业务,通过 络融合来节约建设成本与资源——高效能、低成本的 络建设已成为未来 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趋势之一?。

现在:传统互联 “尽力而为”的 络架构阻碍互联 与物理世界融合, 络开放、可定制成为重要基础

1.架构不开放问题。传统 络架构着力解决“消费型”互联 的大连接问题, 络的控制功能与 络转发的协议紧耦合,因而无法通过快速、平滑升级 络功能来实现确定性、内生智能等新的 络能力。

2.设备不可定制问题。传统 络设备、 络芯片等硬件体系大多不可编程,难以满足新兴业务应用“差异化、个性化”的 络需求。

为了实现 络的开放、可定制,我国提前展开布局。2010?年,由中国工程院潘云鹤、邬贺铨、李国杰、刘韵洁等院士联合向国家提出了“未来 络试验设施”大科学装置项目的建议;201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江苏省未来 络创新研究院作为法人单位,从自主可控的新型 络架构与技术角度探索我国未来 络发展途径。

1.控制与承载分离,实现开放化 络。基于“未来 络试验设施”(CENI)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科研团队在全球首次采用白盒交换机代替核心路由器构建广域骨干 ,实现了 络承载、 络控制的分离,并且可平滑兼容现有传输控制协议/ 际协议(TCP/IP)技术体系,可有效满足各类实体经济业务对于 络的确定性等新需求。所谓设备的白盒化是指 络设备是开放透明的,是可定制、可编程、可重构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可定制的粒度会越来越细,芯片会提供越来越多可定制的能力。

2. 络操作系统,实现差异化服务。CENI?团队自主研制了全球首个大 级 络操作系统——“司络”(CNOS),其可满足差异化 络应用的可定制、可重构需求,实现分钟级 络开通和业务开通。目前,CNOS?已在?400?多个城市?1100?多个节点的大规模骨干 中稳定运行?3?年以上,其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白盒化的发展理念已得到美国电话电 公司(AT&T)、谷歌(Google)、微软(Microsoft)等公司和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的广泛认可,已成为当前 络领域最为主流的发展趋势之一。这个趋势的产生是多 融合目标发展的第二阶段,也是“简单、高效能、低成本”这一发展理念的延续。由于整个地球可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技术的发展应尽量利用有限的物理资源,凡是能用软件来实现的,尽量用软件来做。因此,在这个原则下,才使得软件化、开放化等理念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广泛支持并实现持续演进。

未来:业务驱动 络演进,智能、 算存一体成为发展关键

业界预测,全息传送、交互式游戏、超级自动化、分布式云、车路协同、无人机、机器人等已成为未来 络业务的主流发展趋势。未来 络将在提供超低时延(ms?级)、超高通量带宽(>1 Tbit/s)、超大规模连接(>1000?亿连接)等基础能力的同时,需要更加紧密地与应用服务融合,“以 络资源为中心”的 络将转变为“以应用服务为中心”的 络,并向智能化、 算存一体等方向发展。

1

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实现 络智能化

目前,互联 应用已通过手机、边缘计算等实现了终端的泛在智能化,但是 络依然缺少智能,“傻瓜式”对 络资源的调度进行决策,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因此,未来 络需要依靠 络操作系统这一大脑,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结合,实现智能化 络控制,把 络资源利用率从?50%?提升到?90%?以上,大幅提升 络的能效。

2

络、计算、存储深度融合,实现 算存一体

目前, 络只有传输交换功能,虽然有内容分发 络(CDN)、对等 络(P2P)等技术手段,但是 络本身没有存储与计算能力,这导致存在大量信息冗余与 络时延。未来, 络将成为整个人类 会一个宏观的泛计算机系统,可按照需求去部署传输、存储、计算等能力; 络将原生结合云计算/边缘计算?,在广域范围实现 络、计算、存储的超融合一体化,使各种应用服务资源(如算力、数据、内容等)在运营商“云、边、端”多个层次,甚至跨多运营商的广域 络范围内进行智能动态分布和按需连接协同。

2

“ 络与物理世界融合”是中国建立自主可控 络产业生态的重大机遇

在消费领域, 络已经与人文世界紧密融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此基础上, 络正在加速和物理世界实现新的融合。未来 络将类似于人类的神经、血液系统一样,成为人类的一个大的信息系统,实现人文世界、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整体融合; 络传输的信息将类似于血液传输营养一样,能够通过数据流把信息输送给全世界,充分发挥出数据信息的价值。因此, 络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我国建立自主可控 络产业生态的重大机遇,能够改变我国 络技术发展一直受制于人、核心产业跟随的被动局面;工业互联 、车联 、国防信创 络、空天互联 等将成为 络与物理世界融合的典型应用场景,而满足确定性、多云融合、智驱安全等需求将成为构建自主可控 络体系的重要目标。

确定性需求,推动企业内 、外 等的确定性升级

新一代 络技术赋能工业制造升级已成为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许多工业生产应用、车联 应用,如云化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远程控制、远程机械臂控制、工业互联 中的数据上传和控制指令下发等需要?200 μs?的时延抖动保障。然而,现有传统 络难以满足工业级应用端到端超低时延和抖动的确定性需求。因此,面对未来工业互联 中云化控制、工厂互联等时间敏感应用场景,构建“准时、准确”控制的端到端确定性 络体系具有重要价值。CENI?平台已具备在广域 实现端到端时延抖动小于?30 μs?的能力,在业界处于领先水平。

多云协同需求,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企业、政府、高校等的业务上云已经成为数字化 会转型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我国企业上云比例只有?4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自建自用、不共享的私有云、边缘云体系严重阻碍我国数字化发展的进程。因此,跨运营商的多 、多云、多边间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能力协同将成为提升上云率的关键,亟待将边缘云、公有云、私有云等 络资源、云资源都开放出来,提升用户体验。面对多云协同需求,需要进一步借助于区块链/智能合约在技术层面所提供的可信任性,形成多中心化甚至去中心化的云 基础设施,构建多云操作系统,从而实现真正的分布式 络。

智驱安全需求,实现 络与安全的一体化设计

传统碎片化、独立部署设计的 络安全功能已难以满足工业互联 等场景所需的高效、安全、智能的 络安全保障能力,中心控制式 络安全能力也难以有效地支撑海量接入、高弹性高分布式的 络业务。因此,需要构建与人工智能、分布式防御等深度融合的智驱安全 络体系,以支持“全分布式安全 络”功能在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及工业互联 等场景的大规模快速部署,实现全集群?TB?级别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秒级快速防护;并通过定制的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对 络攻击的自动化多级监测、主动式流量缓和及全分布式 络联防,服务整个互联 的安全、快速发展。

络自动驾驶需求,将成为未来 络发展的新阶段

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型已经成为 络领域未来的重大变革趋势。随着 络业务飞速发展、 络规模不断扩大,用户对 络服务的带宽、时延、可靠性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加严苛的需求。依靠固定规则与策略的技术手段已无法满足动态资源分配、故障定位、流量预测等业务的运维管理需求。因此,需要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手段,推动 络智能化发展,逐步减少和消除人工操作,逐步向自服务、自维护、自优化的无人值守 络演进;通过数据建模、语义驱动、 络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实现 络业务全生命周期的闭环自动化控制与?99%?以上的极致资源与能源利用率。

3

如何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 络技术体系

探索新型 络体系架构与技术体系

自互联 产生以来, 络体系架构就被誉为 络研究“皇冠上的明珠”,美国也依托?TCP/IP?架构成为全球 络技术与标准的领导者。因此, 络架构已成为互联 “下半场”决胜的关键,尤其是 络体系架构(如协议体系、根域名、流量交换模式等)涉及各国在全球互联 的地位与核心利益,已成为世界各国布局的重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于?2010?年启动未来互联 体系架构(FIA)计划,对?NDN、XIA、MobilityFirst、Nebula?等项目提供支持;欧盟和日本也同步启动了FIRE、4WARD、SAIL、AKARI?等一系列未来 络体系结构相关项目。2018?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成立了 络?2030?焦点组,专门攻关研究?2030?年及以后的未来 络架构、需求、使用场景和 络功能。

1.新型 络承载平面。对应?OSI?架构?1—3?层,解决传统设备“封闭僵化不确定”问题。通过?1—3?层协议的跨层间协同与开放,实现 络的“开放弹性可预期”,提供确定性能力。

2. 络操作系统平面。对应?OSI?架构?1—3?层,解决传统 管“不可管不可控”问题。通过控制与转发分离,分布式与集中式融合,实现“全 可管控”,提供差异化能力。

3.云 超融合平面。对应?OSI?架构?3—7?层,解决传统应用服务“被动感知质量”问题;通过以“以应用服务为中心”渐进式重构?3—7?层协议栈,实现应用服务“主动表达需求”,提供按需使用能力。

国际上,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正积极建设面向工业的新型 络。2020?年?12?月起,DARPA?发布?PRONTO项目,由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Nick McKeown?等牵头构建一张服务于“工业?4.0”等场景的新型架构 络。目前,该项目已由?AT&T、英特尔(Intel)、Google、开放 络基金会、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企业、高校、机构联合,并基于软件定义、可编程白盒交换机等技术构建了覆盖美国?11?个节点的试验 络。

分析发现,DARPA?正在开展的新型 络技术研究与我国?CENI?相关发展思路基本一致。通过提前布局与近?10?余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我国已实现新型 络体系架构、 络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由跟跑到并跑,并在大 操作系统和确定性 络技术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因此,对于面向全球新一轮 络技术与产业变革机遇,我国需要依托前期优势基础,进一步加强对未来 络核心技术研究的支持,重点对 络体系架构、端到端低时延确定性、 络操作系统、 络交换芯片、异构云 融合、可编程 络等关键技术进行突破,从根本上改变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增强我国核心关键技术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并促进关键技术与产业的融合。

重视软件化、开源发展趋势,建立开放的 络发展生态

在 络通信领域,开源已成为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基础,是推进各个领域不断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及实现技术革新与产业演进的最佳途径。开源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一种发展模式,它已经演化成了一种商业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良性技术生态体系;越是在新兴领域,开源比例越大。因此,发展自主可控的 络技术体系需要借助开源模式实现市场布局,通过引导开源事实标准,改变国际生态格局,吸纳多个国家、企业、个人广泛参与,提升国际影响力。

1

探索建立自主可控的开源模式

我国自发开源企业需要建立稳定的开源商业模式:

1.针对国际基金会顶级开源项目,建立 区反馈和联动机制;

2.建立自主开源生态,重点在 络、通信、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领域探索开源。

2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开源运营机制

国内开源联盟组织持续推进与企业的开源运营合作,借助联盟标准化与行业推广优势,推动我国自发开源项目应用;开源基金会形成稳定的决策机制,项目孵化流程,为国内开源项目运营提供有力的知识产权托管,以及法律、协作支撑。

3

面向全球加大力度促进开源国际化合作

集中力量办大事,开展多方合作

面对新型 络技术攻关与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江苏省及南京市政府自?2011?年开始,将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3?支团队引入南京并成立未来 络创新研究院,组织开展未来 络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进而,成立 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集聚核心科研人员?1000?余人。通过多方协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创新机制, 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成功在未来 络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

尽管我国在若干 络技术上暂时处于领先地位,但美国整体技术基础实力雄厚,技术方向的前瞻性和共识力比较强。因此,需要进一步凝聚国内优势力量,将未来 络技术体系列为国家实验室的重要使命内容,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的战略部署,加快 络与通信领域的科技创新,聚焦工业互联 、算力互联 、空天互联 、车联 、国防信创 络等重大需求场景,以确保我国能继续保持领先,掌握 络发展的话语权和技术标准的引领。

4

结束语

刘韵洁中国工程院院士。 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主任,江苏省未来 络创新研究院院长,国家未来 络试验设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CENI)项目负责人。从事 络技术工作近?50?余年,在数据 、互联 及 络融合等方面做出了开拓性工作。曾主持设计、建设了我国公用互联 、高速宽带 等工程,为我国信息化发展打下重要基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以及“2014?中国互联 年度人物”特别贡献奖。

汪 硕北京邮电大学讲师。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通信 络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未来 络、可编程 络、确定性 络等方向的研究,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作为项目负责人和骨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

文章源自:

刘韵洁, 黄韬, 汪硕. 关于未来 络技术体系创新的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1): 38-45.

总监制:杨柳春

排版:曹艺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2月10日
下一篇 2022年2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