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风云人物层出不穷,既有英雄豪杰,也有国贼草莽,当然,每个时代都是这样,而三国之所以吸引人,这都得益于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在乱世,不能单用好坏二字来对人进行笼统的评价。
乱世当道,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想打天下,没有标准去衡量谁对谁错。同样,因为乱世,人们的心也开始乱了,袁术就是这样一个人。袁术的出身应该是早期枭雄之中最好的,“四世三公”的爵位比任何人都要硬气。袁术既然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出身,仕途之路必然顺畅,可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想要称王称帝,但最终却是惨败。那么,这样一位乱世枭雄为何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呢?
董卓进入洛阳之后,对这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袁术却是非常重视。为了拉拢袁术,董卓封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并没有就此依附于董卓,然而又惧怕其实力,就逃到了南阳。因为长沙太守孙坚刚刚杀了南阳太守张咨,刘表又推荐袁术当南阳太守,袁术就这样不费力气得到了户口数百万的根据地。不过袁术并没有励精图治,他不修法度,整日骄奢淫逸,百姓苦不堪言。
为了使自己的地位更加巩固,袁术联手孙坚共同讨伐董卓,并上表推荐孙坚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孙坚接任,率领众将士出征,袁术则负责在后方提供粮草补给等工作。孙坚也不负众望,率军先后击败了胡轸、吕布,斩杀了华雄,取得胜利(《三国演义》不是史书)。但袁术担心孙坚的势力会超过他,就不再给孙坚运送粮草。孙坚连夜赶回,严词责问袁术,袁术感到惭愧,立刻给孙坚调配粮草。孙坚回到前线后英勇杀敌,攻入洛阳,并分兵出函谷关,一度进军到新安一带。
袁术的同族兄长袁绍想要立宗室刘虞为帝,希望得到袁术支持,便差人前去商议。可是袁术认为汉室已经衰微,他自己又早已心怀异志,就推托公义没有赞同袁绍的提议,兄弟二人因此积怨翻脸。袁绍见此时孙坚攻打董卓还没有回来,就想夺取孙坚的地盘,被袁术引兵击退了。后来袁术又与公孙瓒结盟对抗袁绍,但无奈群雄大多数都向袁绍靠拢。不过袁术得内心还是对袁绍不屑一顾,她认为庶出永远都抵不过嫡出。二人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不可调和的阶段,此时袁术又做起了席卷天下的美梦,开始攻打刘表。不幸的是,在这次战斗中,袁术不但没有取胜,反倒还赔上了孙坚的性命。袁术此刻成了孤军奋战,只能黯然退兵。
攻打刘表失败之后,袁术又将矛头指向了袁绍的盟友曹操。曹操通知袁绍与之相对抗,既可以减少自己领地和兵力的损失,又可以使袁家兄弟从此变为仇人,最终倒霉的还是袁家兄弟二人而已。袁术联同兖州刺史金尚挥军攻打兖州,在封丘驻扎下来,又联合当地的一些山贼与匈奴官兵,在匡亭与曹操大战,最终惨败而归,退到九江后又占领了扬州。
兴平二年(195年),汉室江山岌岌可危,袁术又开始了非分之想,打起了称帝的主意。他召开会议,想要大家同意他获得天子位置,但是没有得到众将领的支持。气急败坏的袁术带兵攻打吕布,却被打得大败。197年,袁术禁受不住皇位的诱惑,在寿春自称天子,建 仲家,置公卿,祠南北郊。袁术称帝的行为,招来了天下人的不满,很快就遭到了孙策、曹操、吕布等人的攻击。首先孙策在江东脱离了袁术而自立;其次是吕布打败袁术军队,最后是曹操在袁术攻打陈郡时,同样大败袁术。结果就是袁术只能再次奔逃到淮南。
197年冬季,袁术所在的淮南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旱灾和大饥荒,损失较为惨重。袁术想用玉玺作为交换投奔自己的哥哥袁绍,途中遇到刘备大军,难以与之对抗,又退到寿春。最终,身心疲惫的袁术死于江亭,而且死得十分屈辱,连米水都不可得。乱世枭雄就这样自取败亡了。后世人对袁术的评价较多,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他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本性。在《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中就有这样的评价:“袁术奢淫放肆,荣不终己,自取之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