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昔日海珍走进千家万户,科技“牛人”包振民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科技“牛人”,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

包振民院士是海洋生命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分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主席。

他长期从事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带领团队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BLUP贝类育种技术系统,推动了我国水产育种技术发展;突破了多项低成本、高通量基因组学新技术,率先将全基因组选择应用到水产动物育种,育成国际上第一个基因组选择的水产品种;绘制了扇贝全基因组精细图,阐明一批重要性状的决定基因和调控机理,使我国的贝类遗传学和育种研究居国际前沿。

让昔日海珍走进千家万户

苗种是发展人工养殖的关键。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我国水产科学家研发了一系列扇贝采苗、育苗、生产技术和设施,掀起了海水养殖业的“第三次浪潮”。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更是水产养殖领域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潜心从事扇贝遗传学与育种研究,与研究团队培育了“蓬莱红”等7个扇贝国家审定新品种,使我国扇贝养殖业摆脱了依赖野生苗种的局面,推动我国水产生物分子育种技术走上国际前沿。

包振民院士曾在讲诉扇贝研究过程时说:“水产育种工作是非常艰辛的,繁育场大多远离城镇,生活条件简陋。由于扇贝育种在早春进行,30余年来,我们团队许多科研人员都在育苗场度过春节,靠的是执着的意志和奉献精神。欣慰的是,通过我们的努力,我国扇贝养殖业已经摆脱了依赖野生苗种的局面。”

现在,我国扇贝年产量近200万吨,成为价格便宜、稳定的大宗贝类,昔日海珍走进了千家万户。

“树立大食物观”“向江河湖海要食物”

他一直强调要贯彻“树立大食物观”“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精神。他认为,目前我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仍需持续突破水产品良种瓶颈,依托种质创新、养殖技术创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保障水产业稳定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包振民院士团队对东星斑、金鲳鱼和南美白对虾优良品种培育技术的研发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预期在不远的将来,可育成适合深海设施养殖的专门化优良新品种,助力南海深远海水产养殖事业发展。这不仅可以使国家的“蓝色粮仓”更加丰盈,还能够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服务经略海洋的国家战略。

(《瞭望》、中国海洋大学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1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11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