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博士:汽车芯片的供应紧张将持续至明后年

在汽车电动化的强大需求下,汽车缺芯已持续了近3年的时间,汽车产业链备受煎熬和考验。那么,汽车芯片供应何时才能较为平稳,以及汽车智能化将有怎样的发展趋势?近日,自动驾驶芯片领域龙头企业地平线公司创始人余凯博士在公开场合就上述问题发表了他的见解。他认为,汽车缺芯的状况将在2024年开始好转,他并指出,自动驾驶短时间内还较难实现,但辅助驾驶的功能将越来越强大。现将余凯博士的观点分享如下:

汽车行业缺芯将持续至后年

总体还是很担心明后年汽车芯片的供应,因为整个电动汽车的渗透率提升得太快。去年的渗透率是10%以上,今年是20%~35%,明年是否会到40%,2025年会不会到50%。面对这么快的增长速度,产业链是否有所准备以满足电动汽车半导体的需求,我比较担心。

现在主要缺的不是先进制程的芯片,缺的都是成熟制程的,大部分都是90纳米以上的,用不着先进制程。成熟制程芯片的有些产线,年久失修,甚至听说都找不到工人师傅维护,更没有办法扩产。所以,我觉得成熟制程的芯片未来几年供应仍会很紧张。台积电的高端制程释放出来,也不会用整车上。成熟制程领域,其实也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机会,对于28nm往上的制程,芯片厂、晶圆厂都要努力发展,同时主机厂也需要多给国产芯片更多的机会,让整个生态的闭环转起来。

未来汽车的技术创新

产业不是链式的协同关系,而是 状的协同关系。地平线所做的自动驾驶,这两年比较热。这个趋势还是辅助驾驶,我觉得炒作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我觉得炒作过头。地平线在创业时,我们没有去讲自动驾驶,无论是法律法规,落地还是很难的。我觉得可能一直是L2+,甚至一直加。2025年以后,不标配辅助驾驶,可能用户就不买了。

自动驾驶是一个功能,不是一个应用。打电话的用户体验很像,不会因为用户的不同,而体验标准而不一样。相比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将是真正的创新焦点,智能座舱将成为我们生活的第三空间。办公室,家里,以及车内。

智能座舱一个标准的体现。就是你在停车时,愿意花多少时间在车内。我们公司员工,有了电动车后,中午休息时就去了自己的车内。北京疫情期间,很多年轻人也将电动车作为了自己居家办公的理想场所。智能座舱可以将更多技术转化为用户价值。要步入自动驾驶时代,封闭道路、环线等,都没有大问题。但下了高速,还是存在很多困难。

汽车芯片算力要转化为用户价值

关于算力,我们要推动低功耗的高性能计算。现在业内将芯片算力卷到了500T、1000T,但没有转化成用户价值,用户实际上感受不到。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软件算法、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仍处于原始阶段,把算力提高后,其中的性能并不能被软件充分发挥出来。

现在的人工智能算法包括软件还是相当弱智的。识别一个猫,人工智能需要三万张图片去训练,可小小的小朋友,一两张图片,很快就认识了猫。我认为,目前芯片的算力已经足够,真正的需要突破的瓶颈是算法的迭代演进,人工智能理论一定要突破,要学会举一反三,一定要由此及彼。关于算力,地平线强调绿色、低碳、低功耗的算力芯片的开发。

要在自主可控+全球合作推动创新

自主可控是业内都在谈的时代主旋律,不仅仅在中国,全世界都在谈。但是我觉得,自主可控跟全球开放合作这两件事不矛盾,我恰恰认为在自主可控的基础上来谈全球合作我们更有底气。结果,最终的受益者还是我们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创新的速度一定会加快。以前,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只能拿来主义,全球半导体公司基本上没有中国公司的存在,这个事实会导致创新的速度变慢。只是拿来主义,只能是人家理解的创新。

现在,中国的技术公司成长起来之后,大家在更高层次上平等合作,反而是加速创新,加速新能源汽车、智能电动汽车快速发展。无论是我们的自主品牌还是国际的合资品牌,包括中国的消费者,都是实实在在的获益者。没有自主可控基础上的开放合作,是不扎实的合作。我们要把自主可控的技术做上来,同时要坚定地走全球合作。这是科技产业发展应该有的一个姿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1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11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