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不赞同这个观点。首先来说呢,会计软件才是标品,财务软件不是标品。
另外再说,中国人嘛,有标准而不遵守,这是比比皆是的。会计软件是有会计法、会计标准,但是不遵守会有什么后果吗?
嗯嗯,后果就是税务局抽查账、上市公司抽查审计。税务局查到问题要罚款,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不通过会导致股票钱大跌。这都是血淋淋的真金白银啊。如果税务局不罚款、股票钱跌不跌和审计过不过没啥关联关系,那就无所谓了,想干啥就干啥。这就又不是标品了。
所以说,实施会计软件GL模块挺顺,但要实施财务软件的其他模块,那可就不是标品了,很多中国人的稀里糊涂妖魔鬼怪做法就都出来了。咱们今天讲的一个企业的财务的核心,大家来看,就肯定不是标品了,实施和定制开发各种幺蛾子。
一个企业的财务的核心不是会计记账,而是以下:
成本管理、费用管理
预算管理、运营绩效管理
资金管理、流动性管理
这是一套前中后的方案。如果就上其他某个模块,那解决不了啥问题。
最近几年开始流行的:EPM软件、企业司库软件,其实都在我说的这条道儿上。
(1)
一个组织,打来打去,不外乎就是打钱和权两个事。所以说在预算审定会,各种妖魔鬼怪的现象都会看见。有人擅长口吐莲花随机应变,有人擅长各个山头权力平衡(林彪有曰:政治,就是把自己人变的多多的,把敌人变的少少的)。
但就是很少见,做预算,是根据今年的财务目标(营收和净利润),去年的成本费用来算出来的。
所以,我们常见的预算管理软件,本质上就是个代码写成的 络版EXCEL数据填 工具,假模假样搞搞三上三下审批修订。其实在实际工作的日常月度季度年度经营会上,也很少拿这个详细数据来做对比分析。大家还是PPT满天飞,各取自己喜欢的数。
(2)归集
不管是成本,还是费用,还是预算,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归集。
归集有很多视角,就跟魔方一样:
按类型,如人工成本,如差旅费用、招待费用…。
按组织序列、按部门
按产品线、按业务线
按区域
按客户分类
按项目
按口径,比如什么销售合同口径、回款口径、财务开票口径…
按时间,比如月、季
不弄清楚现在的情况,想数据驱动预算,那是不可能的。
(3)专项预算
我前几天就说过:要想让一个组织做事,必须定义考核KPI、定义专项、锁定预算、锁定主责部门。否则,战略规划就是一页纸而已。
当然,很多时候吧,很多组织,都是愿景是一回事、目标是一回事、KPI是一回事、落地方案是一回事,八竿子互相都不挨,这是很常见的。能有严密勾稽关联逻辑的管理者还是很少很少的。大家看似也都做落地方案,也都做KPI,但和要解决的目标问题、要达成的目标,往往是目标手段两张皮。
所以经常会出现,事是做了,但效果没出来。
所以,一个专项预算,按各种维度来分解,如分解到月度季度,分解到客户和项目,分解到区域,分解到具体部门,分解到具体的产品线和业务线,分解到具体的成本费用类别,这其实特别考验一个专项的负责人:他想怎么解决这个专项要解决的目标问题,他想组织和动员多少资源来解决,他想分哪些月度季度关键里程碑逐步解决这个目标问题。
很多专项负责人:连核心目标问题都搞不清楚,连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一团浆糊笨笨的。所以更不清楚要解决这个目标问题需要的代价。
(4)现金流
预算,既涉及到业务开展,也涉及到财务控制。
你不做好业务专项方案设计,走走探索探索,那就不是组织做事的套路了。你不能说你终于想明白了,下个月准备大干,需要钱了。但是对不起,公司没有那么多现金流。没办法,事就没法干。
所以,预算控制其实涉及到企业的生命线:现金流。一个企业的现金流不能多不能少,少了要死,多了浪费。需要每个月都有一点准备金之外,其他最好就是都有效利用。
现金流少了,就要启动各种融资的财务活动,什么银行抵押信贷、私募基金/过桥基金、发债、增发股票…。但是,每件事都不容易,都需要很长的提前期才能把资金准备到位。最怕的是,要干事了,资金没到位。
现金流多了,就得让钱生钱,不能闲放着。一个企业,从衣食父母挣钱也是挣钱,财务资金也能钱生钱。不管是存款利息,还是企业财富管理(如购买贵重金属、国债券、股票投资等等),这里面的金融套路玩法很多,咱们就不赘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