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奖学金
李晨宇
李晨宇,男,20岁,汉族,2002年6月出生,共青团员,清华大学软件学院2021级本科生。曾任材料学院团委实践组干事。现任软件学院学生科协赛事部干事、软件13班班长,2022年获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一二·九”奖学金)、新生信息知识竞赛(决赛)第三名、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非物理组A类)二等奖。
矢志向学,精进学业
————————
成于山野,长于闽南的我通过自强计划圆梦清华。初入校园,我的学习之路并不顺利,学习基础薄弱,课跟不上……我曾一度怀疑自己能否成为合格的清华人。只要自强不息,终究会天道酬勤,我对此深信不疑!答疑坊、图书馆,我是常客。多读,多做,多问,多琢磨,多一点,广一点,山里人的那份踏实与坚韧,终于让我适应了大一的学习。一年前,我转到了软院,这对于零基础的我无疑是更大的挑战。我决定再试一次,走出这个长夜,假期的慕课、凌晨的中厅、被翻烂的课本……“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我再一次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
说到软院的课程,其特色与精髓便是“大作业”。软院大部分课程中都布置了大作业,相较于平时的小作业,大作业体量更大、难度更高,学业压力陡增。不同于大一课程的“单打独斗”,大作业非常强调小组合作。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疑难杂症,遇到许许多多没见过的bug。停下来与自己“硬刚”,请教老师和助教,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都是必修课。软件工程、操作系统、前后端小学期……过去的一年里,在一门门大作业的磨炼下,我的编程能力获得了较大的提升。不仅如此,在与队友的合作中,我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团队以及团队合作的意义。
李晨宇参与答辩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勤奋与坚持让我收获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位居班级第一,年级第四,大部分课程取得A-及以上成绩。走出自己的“舒适带”,去探索未知但令人向往的远方,在一次次挑战中磨砺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比成绩更重要,因为这些经历便是催人成长的最佳途径。
仰望星空,筑梦科研
————————
“为什么机器能被赋予人的思维?”从小到大,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像一根绳牵动着我的心。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使我一年前转入软件学院。我对科研有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加入了SRT项目,初探人工智能的奥妙。现在,我正在学习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渴望能够将课程所学应用于科研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也非常感谢实验室的老师和学长,无论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上,他们都慷慨地给予我关心与帮助,正是在他们的循循善诱,带领着我在科研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行稳致远。
计算机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而人工智能是其中最具有未来色彩的方向。人脸识别、情感分析……它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服务着人们的生活。如孙家广院士所言,芯片和软件对于当代的中国来说,就是“两弹一星”,我也想在专业领域上尽绵薄之力,奔赴自己的浩瀚星河。
饮水思源,共赴成长
————————
回望入学两年多时光,我也曾陷入迷茫、自卑、自我否定。但在我一筹莫展、不知所措的时候,老师、辅导员、学长学姐、同学们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温暖了我,让我重拾信心,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动人,内心的这份感激,相信经历过的人都懂。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努力做一束光,温暖自己,照亮别人。
转系后,我一直都在软件学院学生科协赛事部工作,在图谋、软件创新创意大赛等赛事活动中积极出谋划策,提供良好的赛事环境,毫不松懈地做好各项组织工作。2022-2023学年,我担任了软件13班的班长,始终秉持“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最重要的是真诚与热情”的理念,认真筹划与组织各种班级建设活动,偶然抬首,惊喜于点点绿芽充盈视野,班级有了家庭一样的温暖和凝聚力,软件13班获评“优良学风班”……不仅如此,我还热心参与各种志愿活动,“情系母校”“书信传情”……我从默默参与,到组织协调,再到策划统筹,我的角色在变化,但初心不改,始终保持着那份真诚与热情,手执星火,照亮更多的人,温暖更多的心。
科协赛事部合影
梦想在延伸,生活在继续。趁此时,正青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以梦为马,永不停歇,在青春里奋力拼搏,定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