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管理的一些总结和想法
目录
一、库存的分类
二、库存的作用和原因
三、库存的不利影响
四、库存的目的
五、(不合理)库存的主要原因
六、和库存有关的职能
七、库存管理的目的
八、库存管理的指标
九、库存管理的责任和过程所有者
十、仓库管理的内容
十一、库存管理的一些方法和经验
十二、采购或订购方式
十三、合理的库存
十四、对库存有影响的其他需要注意的主要活动或因素
一、库存的分类
对库存进行分类,是为了更有效和更高效的库存管理,分类方式一般有:
按种类,按用途,按顾客和供应商,按价格,按金额(比例),按数量,按风险,按重量/体积/形状,按使用和出入库频次,按环境要求和保质期,按研发/试生产/量产的状态,按生产批次等等。
这些分类,有可能会对应不同的盘点频次,存放/保管和防护方式,运输和取放方式,库存位置的合理规划等。也可以说是对应不同的方法和资源,也有了不同的成本和效率。比如不同的环境条件,可能是不同的成本。如果按照不同的环境和保管需求分类,可以分为不同的仓储环境,并物以类聚,既可能方便管理,还可能降低成本。不同的分类,也是为了抓住重点和关键,为了从不同角度进行ABC分级管理。
—按照种类和用途进行区分
〇原材料或零部件
〇半成品
〇成品
〇售后或服务品
〇产品的辅材或辅料
〇设备和工装的备品备件
〇制造过程所需的材料或物品
—按照区域区分
〇原材料库存
〇在制品或制程中的库存
〇线边库或缓冲库存
〇成品仓库
〇外部仓库
〇顾客端还未结算的库存
〇暂放区
〇(待)入库和发货区
〇检验区或待检区
〇不合格品区
—按产品实现的阶段区分
〇项目期间的库存
〇研发所需和导致的库存
〇试制和试生产的库存
〇量产的库存
二、库存的作用和原因
(1)起到缓冲作用,平衡生产,较少等待浪费;
(2)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如供应链的供应,经济环境变化,价格变化,预测不准确,停机或停线风险,产能风险,质量风险等;
(3)因为批量数量的制约,物流或运输(成本)制约等,用更经济的生产批量和运输批量来降低成本,进而导致了库存;
(4)确保和因为交付,但是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的JIT;
(5)为了合理的工作安排,为了降低总体成本;有的行业,不能随便停产,因为停产后再恢复生产的费用很高;有的公司为了确保合理的待遇,即便没有订单,也可能会安排生产,进而产生库存;
(6)基于各种预期和判断,基于各种目的和需求,如策略,竞争等,视情况准备的库存。
库存管理不是追求所谓的“零库存”,因为那是“理想状态”,而理想状态是需要条件和假设的。合理的库存和必要的库存,能带来好处的库存,难道也要消减吗?
商业模式不同,销售预测不同,供应链风险不同,产能供应风险不同,顾客需求不同,意味着每个企业的库存管理也应是各有特点。如果库存能满足及时交付,能提高顾客的体验,也提高了竞争力,这样的库存难道不应该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合自己的才是更好的!
零库存的涵义,不是现实上和数字上的零,而是超出需求的数量是零,是不多不好,正好的意思,是恰到好处的意思。为了“拨乱反正”,暂且这么说吧,既简单又好理解,虽然不完整也不充分。如果能做到单件流的理想状态,能让价值流像行云流水一样没有迟滞和阻碍,是可以说成“零库存”的,但是,这是理想状态,要注意理想和现实条件的差距。目标还是要有的,理想还是要有的,因为理想和目标也是体系流程的动力。
理想状态是要追求和努力实现的目标,是消除产生库存的原因之后的状态。如果产生库存的原因未消除,需求库存的原因未消除,直接减少或消除库存,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损失,比如停线,影响交付等。在没有一定的条件和能力之前,要谨慎地减少库存,或者是不能随便地减少库存,应该是合理地减少库存。
即便是库存水平很低的库存管理,也需要很多条件,如供应链的交付和质量能力,内部的质量保证,产线和设备的可动率等。举例来说,如果设备总出故障,总有质量问题,供应商也不太靠谱,没有任何缓冲的库存,那就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的停线,影响成本,影响交付。
就像评书中所说,高手过招时,等到似挨着、似挨不着时再出招,这是很高的武术水平。库存管理也是如此,一点缓冲库存没有,需要极高的供应链能力和水平。没有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条件,没有缓冲的库存管理会非常脆弱,无法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如果没有库存或者很少的库存,也不影响交付,也不影响顾客满意,那更多的库存就是浪费。
三、库存的不利影响
(1)有库存就需要管理,相应就会有库存管理的费用;
(2)占用更多的空间,空间是基础设施,也是固定成本;
(3)库存是价值和资金的停滞(相当于把钱放在库房里和货架上),过多的库存会增加运营成本,影响资金效率,影响现金流,影响利润;
(4)如果因为库存过多,资金不足,导致了贷款,还会有额外的利息成本;
(5)过多的库存有时就像尾大不掉,影响灵活性,影响适应能力;
(6)库存呆滞、过期、变质/损坏、丢失的风险;
(7)过多的库存能掩盖问题。
逐步地降低库存或设置合适的库存数量目标能暴露潜在的问题,所以,消除库存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降低成本的手段,是发现问题的手段,是达到理想状态的手段。同时,也不能因为随便降低库存,反而增加成本和带来不利影响。减少相应的库存,就能减少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是,毫无准备地随便降低库存,也可能会在增加风险和损失。
通过减少库存,发现冰山之下的问题,进而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成本,质量,交付,安全等,这些才是支撑经营目标的关键。降低成本,也是合理性与否的更高判断标准和依据。如果从广义来说,从总体上说,质量成本也属于成本的一部分,质量损失也会增加成本。即便是不好衡量的,因为质量导致的订单减少和品牌受损,也能肯定对成本、利益、利润的影响。如果以成本和利润或利益(更广义)作为判断依据,就更能识别各个工作和方法的合理性。
四、库存的目的
库存的作用只是表面的说法,说到底还是要和成本,利润,交付,质量、风险等联系起来,和经营以及经营目标联系起来。从经营的角度去看库存管理,会有不一样的启发。如果在表面说法和经营角度之间来个过渡,那就是从体系流程的视角去看库存管理,因为库存是“流程”的需求,也是体系的过程和结果,是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目的的角度出发,有合理库存和不合理库存。满足目的的,满足需求的,降低风险的,都是合理的库存。超出需求之外的,没有合适理由的,是不合理库存。理想状态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数量,不多不少,不快不慢,恰到好处。但是,因为各种影响因素和限制条件,理想状态是没法完全达到的,所以要基于现实条件来管理和设置库存。
对于受限于目前的条件,暂时合理的库存,也要想想方设法去找到更合理的方法,改变可以改变的条件,来降低库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条件不满足,也不要随便削减库存,以防交付或供应风险。如果经过认真分析,能改变产生库存的原因和条件,也没有风险,还能降低成本,那也要坚决地降低库存。对于不合理的库存,那就更要想办法降低了。
合理库存和不合理库存,要看产生库存的原因,根据原因分析来判断是否合理。所以,库存管理的基础是分析和确定产生库存的原因和库存的目的。库存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好处大还是坏处大?即便是因为某种或某些原因需要有库存,但是库存的数量是否合适?即便是必须的库存,合理的库存,也要确保恰到好处的库存,JIT的库存(有库存也要符合JIT的原则)。
减少或消除不合理库存,这也是目的。有的时候,虽然暂时无法消除某些库存,但是不应放弃关注和努力,条件可以时,还是要改善的。
五、(不合理)库存的主要原因
〇销售订单或销售预测不合理,顾客更改订单;
〇生产安排不合理;
〇采购量和采购时机的原因;
〇生产过剩导致的库存(很概括);
〇库存设置不合理,如最大库存,最小库存的设置;
〇库存管理问题,如数量不准确导致过多的生产,或影响了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
〇设变产生的库存
〇供应商生产过量的库存
〇退市管理导致的库存
〇质量问题导致的库存
〇搬运和运输距离较远
〇生产调整或换模/换线时间较长
〇生产不平衡和不同步
〇布局不合理
分析了不合理库存的原因,就能根据原因采取措施,合理地降低库存,降低成合理的库存。
六、和库存有关的职能
七、库存管理的目的
平衡库存的数量和风险,平衡库存成本和风险,用更经济的库存数量和成本来应对各种不确定的影响。更经济的库存,体现在恰当的数量,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机,恰当的种类。恰到好处的库存数量,不多不少,都是所需要的库存,必要的或必须的库存,这是追求的理想状态。
具体点说,总结着说,库存能应对和满足交付,能确保不停线,这是基本的原则和底线。当然,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持续减少库存,这也是持续的目标。如果从经营的视角,库存也可能会有其他目的或考虑。
八、库存管理的指标
既然库存和经营要联系起来,要从经营的角度看库存管理,那就需要用和经营有关的指标来衡量库存管理的绩效。库存管理的绩效体现在,管理库存花了多少钱,因为库存管理损失了多少钱,库存占压和影响了多少钱,库存是否满足了交付和顾客需求,再加上库存管理基本要求,准确性。这些内容用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来表示就是:
〇库存周转率
〇库存资金占压或库存金额
〇库存管理费用或库存管理成本
〇和库存有关的损失
〇库存的准确率:有多少物品是账物一致?比例是多少?
〇库存的差异:如果有差异,差异有多大?准确率是一个概括的总结,有时还需要了解棘具体的差异,59分的不及格和20分的不及格,是不是有点不同?
〇库存数量/重量/体积:管的库存的多少,有能力的体现,也有效率的体现;
〇空间利用效率
〇断货率或交付准时率
〇库存的服务效率和效果
九、库存管理的责任和过程所有者
影响库存的原因很多,和库存有关的部门很多,谁来统筹管理?按理说仓库管理部门应该负责,但是,库存设置不一定是仓库负责,销售预测不合理的库存,采购不合理,以及生产计划安排不合理导致的库存,仓库管理部门都负责不了,有的时候,仓库只是负责出入库,也能做库存不合理的警 ,但是对于库存发生的原因,有时是无能为力的。这样的管理类型,适合分段管理,各自负责各自的,不同的范围设置不同的过程所有者,不一定硬要凑到一起集中管理。当然,也可以由更高的层次为过程所有者,如果管理较复杂,还可以成立具有协调和协商作用的虚拟组织。
十、仓库管理的内容
如果仅仅就仓库的库存管理来讲,有以下内容:
〇库存的种类,数量,金额,时机,地点,标识等,这是基本内容。
〇出入库准确和及时,做好防护,不损坏,不丢失,不过期或储存期限预警,这也是基本内容。
具体或详细内容一般会有:
〇库存数量的设置
〇定位和标识(存放地点和标识管理)
〇出入库管理:出入库记录,也可以成为可追溯系统的冗余部分。如果已有追溯方法,不用出入库记录也能知道原材料用到了哪些产品批次上。
〇先进先出
〇盘点
〇库存防护和保管:环境的要求,包装和防护要求,保管方式,储存期限等。
〇库存的 警和提醒:(最大库存,最小库存,安全库存,呆滞库存,过期库存,有风险的库存)
对于呆滞、接近储存期,时间过长,超出库存数量标准,各种异常等情况,及时地进行提示和 警,将有关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库存管理,如果从整个库存的输入和影响来说,还有销售和订单,采购,生产计划,交付等。库存计划和采购计划是结合在一起,但是,采购计划是属于采购过程,采购的材料输入到仓库,成为库存管理的内容。也就是说,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的结果(原材料和产品),是仓库管理的输入,也是产生库存的输入。
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的主要输入都有销量预测。除了先有订单再生产情况之外,销量是预测的,预测就有不确定性,各种采购计划或订购计划的方法,也应是灵活的。同时,采购计划还要考虑供应商供应的不确定性。
十一、库存管理的一些方法和经验
(1)可以按种类、重要程度、占用资金、价格高低,数量、风险等进行分类,分清轻重缓急,抓住重点。
(2)对于有风险的,容易受环境影响的,容易过期的的物料或产品,需要重点关注。
(3)对于时常使用的物品,放在比较容易存放和拿取的位置,减少运输距离。同一(类)产品所使用的材料,如果距离较近,更容易按工单发料和配料。想办法减少总的搬运距离,比如使用频次高的物品,特别重的物品,放在距离出口较近的位置,放置在更低的位置,方便取放,既省力,还可能节约搬运工具的能源成本。
(4)货架和物品的尺寸或体积匹配,提高空间利用率。
(5)利用图表分析库存金额,库存数量,库存种类,使用数量,出入库数量,周转率等数据,并体现各个数据的关联性。还可以和产值和销售额等进行对比,以利于发现问题或异常。对数量变化较大的情况要注意其合理性。
(6)对于共用料,因为多个产品使用,如果没有合适的管理方法,可能容易出现库存不足和库存过多的问题。
十二、采购或订购方式
采购或订货方式是时间和数量两个因素的组合:有定期和定量,定期和不定量,不定期和定量,不定期和不定量。这些方式,只是一个大概,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的指导意义,听起来或说起来好像头头是道,如果没有确定的销量需求或销量预测,是没办法准确地确定时机和数量的。另外,订单和交付有不确定度,供应商也有不确定度,正是因为这些不确定,所以还要考虑库存的安全和风险,以及采购或供应商交付的风险。
实际上,如果不知道或不能预测市场/顾客需求和销量、不知道采购或供应商(能力)的影响因素,不知道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是没法准确预测采购量的,也没法准确预测采购时机。
不能具体地和准确地预测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但是可以进行区间预测或大致范围的预测,也正因此,才会有多余的或过量的库存。
为了完善和改进,采购的供应问题和顾客的交付问题,也需要记录下来,并进行原因分析,识别影响因素,找到规律并控制。尤其是出现断货或交付风险的情况,应该分析到根本原因并制定有效的对策。所以,库存管理,也可以或也应该像质量管理一样,识别和分析影响库存的因素,确定各个因素的影响规律、影响程度,然后再根据经验和规律制定库存策略和库存计划。库存不合理,就像产品不合格,也需要分析原因,积累经验,逐步进行改进。
因为供应商及其能力不同,采购周期不同,物料的特点不同,每种物料都可能有其特别的变化和规律,只不过为了好管理,会分为定期和不定期采购两大类,并通过一定的安全库存,来应对需求和供应的变化,也就减少管理复杂度。
即便是定期采购的物品,如果顾客增加了新的订单,或者是内部产生了大量的 废,也需要视情况进行补充,不一定非得定期才能采购。
不定期的采购,更加灵活,有助于减少库存和资金占压,如果工作太忙,没办法采用不定期的方式,就需要保持一定的库存数量(视情况包括安全库存),当数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进行补充。
对于资金占压不多的物品,只要没有积压或过期风险,可能采用定期采购更合适,以便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大金额物品的采购订单管理。
定期和不定期,以及采购或下单的频次,除了和需求有关,重点还是成本或经济性,如果不是循环取货或牛奶线取货,采购频次多或交付次数多,也可能会增加运费,有时这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采购的交付周期或进货周期,应该以下订单的时间为起始,以能上线使用的状态为完成的交付状态,因为中间还有检验,入库,出库等环节,虽然在着急使用时可以略过某些环节,但不能总把异常当正常。
另外,不同的订货数量的周期也可能是不同的,这点也要注意,比如少量的紧急交付,供应商配合加班加点或紧急生产,也能应对,但是数量较多,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可以设定不同采购数量的采购周期,这也应该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即对每个供应商的产能和交付能力(不同批量的交付周期)进行明确,因为交付周期也是影响库存的关键因素。
对于通用的或共用的材料,因为涉及到多个产品,每个产品还可能对应不同的顾客需求和波动,为了防止因材料不足导致的交付问题,这些材料的安全库存可以视情况多设置一些。
十三、合理的库存
对于按订单生产的情况,库存管理算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对于销量不确定的情况,就需要根据经验和能力进行预测。顾客的需求和供应商的交付都可能有变化或不确定,对于已经发生的或者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规律,还是要尽可能地总结,比如有的波动是周期性的波动,有的是按季节波动,有的受经济和政策的影响,有的顾客的订单就是很随便或时常变化……比如有的情况就需要在价格合适时进行囤货(比如特别时期的芯片,比如一些基础的原材料等),以降低成本,这就不能被那些“零库存”的说法所限制,只要是必要的库存,能降低总体成本的库存,就是合理的库存。
什么是合理?有利于总体的“多快好省”就是合理!库存不仅仅是增加成本,有时也能降低成本。在没有风险和需求下,增加总体成本的库存是不合理库存,能降低总体成本的库存也是合理的库存。
库存是否合理,不是按数量多少说的,而是按需求和目的说的。在经济不景气,产品没有竞争力的情况下,卖不出去的库存,不需要的库存,过多的库存就是不合理库存;如果产品有竞争力,市场和顾客需求很大,提前准备的库存是为了防止断货,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是为了尽快占领市场份额,这样的能卖得出去的库存,难道不合理吗?合理的库存不仅能降低成本,有时也是竞争所需要的,能成为竞争优势,有时也是战略或策略所需,成为竞争要素。
有的品牌和产品,很有吸引力,顾客可以等待;有的品牌,顾客没耐心去等,如果没有现成的产品,顾客就买其他品牌了,这种情况没有一定的库存能行吗?有的库存,能提供及时的交付,能让顾客有更好的体验,能及时满足顾客需求,这有可能也是一种竞争力或竞争策略。如果在新产品刚上市,顾客挺有兴趣,也很有销量,突然没库存了,如果竞争对手却能提供现品,是不是不合适啊?
有的公司的产品质量比不过竞争产品,那就需要在服务上进行补充,能对问题产品提供及时地服务,这也可能需要零部件的库存,而不是等着调配库存,让顾客等待。
总之,库存合理与否的标准不仅仅是按数量,是先按需求,用于满足顾客需求的,有利于顾客满意和战略达成的,就在方向和原则是合理的,然后再看数量是否合理!各种活动,不管直接还是间接,都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都是为了经营,都是在体系框架下(和其他活动是互相联系的),都是为了达成目的和适应环境,这些就是原则!按照过程方法或系统方法的思路说:目的是什么?条件是什么?逻辑是什么?策略是什么?……要有思想和主见,而不是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影响库存的因素或制约条件一般有:顾客需求和波动,营销和促销,供应商交付能力和风险,生产计划安排,采购和交付周期,采购频次,运输距离,运输方式,配送频次,物流成本,设计的通用化和标准化,产品特点和包装方式(包装批量),换线/换模时间,生产批量(包括批量的经济性),搬运距离,设备稳定性,生产稳定性(风险和应急计划),质量稳定性和质量风险,仓库对数量的限制,库存成本,经济形势,各种预期和判断,材料和产品的价格波动,竞争需求,公司战略或策略等等。
这么多影响因素,都可能影响库存的合理性,也都可能是库存合理性的理由。在合理性理由的基础上,再说库存是过多还是过少,似乎才有了一点意义!确保有用的库存和有需求的库存,再加上合理性和必要性,准确性,这就是库存管理的目的和目标。
通过以上内容是不是觉得从经营角度,从产品实现的全过程角度来理解库存,才是更合适的和更合理的!另外,影响库存的因素很多,从顾客,销售,设计,供应商(管理),采购,制造,物流运输,质量等,都可能和库存有关系,所以,管理库存和减少库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站在经营、战略、顾客需求、竞争、体系和全流程等角度来理解和思考!系统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以及为了胜利和达到目的,是不变的准则!
保持合适的数量,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既能应对需求的波动,还不产生过多的库存和资金占压,就是库存管理追求的目标。理想的目标不容易达到,但是底线还是要守住的,底线就是要满足需求,不能断线或断供,能确保交付需求,还能应对各种需求的波动(至于有多少不合理和不必要的库存,就看能力和本事了),就怕理想没达到,却在追求理想目标的过程中,底线还没守住,因为库存不足导致了停线或更大的损失,这就有点笑话了。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也不能一味地提高底线,因为过多的不合理的库存占用了大量的资金,提高了成本,影响了效率,也是不应该的!
不知道底线是什么,是多少,那就先设置保险点的安全库存,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随着各种变量或影响因素的显性化,也知道了变量的变化规律,就能慢慢减少和调整安全库存。适应和应对变化的安全库存,不一定是固定的数量,如果已经知道了变化规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况,可以设置不同的安全库存。
安全库存可以应对因预测不准确导致的需求波动或变化,比如顾客的需求预测得不准,或者是有紧急增加的需求,或临时需求等。
安全库存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数量,安全库存之外的需求库存,或者是为了满足正常生产和交付的库存,就要尽量精确点了,因为已经有安全库存守底线了。不管是接单生产,还是根据预测的销量安排生产,都可以总结经验和规律,用更合适的库存来满足生产和交付。
十四、对库存有影响的其他需要注意的主要活动或因素
(1)研发或项目状态对库存的影响
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材料和产品,因为设计修改的原因,更容易发生混淆和呆滞。有的公司的研发或技术部门的库存有时也会有很多的资金占压,再加上盘点和管理不足,就有可能导致呆滞和浪费。在试生产阶段更需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产品状态变更导致产品和原材料不能使用。
(2)变更对库存的影响
设计变更和过程变更一般会对库存有影响,有的需要在变更前储备库存,有的需要在变更切换前及时消耗库存,有的需要返工返修。
(3)质量问题和返工返修对库存的影响
质量和库存的关系也是很有“意思”。一方面是因为质量风险或质量的不确定性,需要一定的库存进行应急和缓冲;一方面是一旦发生质量问题,过多的批量或库存更容易发生返工和 废。说小批量的优点时,就有这样的说法,说批量少,即便有质量问题也影响不大,如果有过多的库存和大批量,发生质量问题时就容易导致大批量的不合格或 废。
(4)精益理念,咨询和培训等对库存的影响
有的公司听风就是雨,也不知道“零库存”的真实意思,只是按字面理解,去追求零库存。还有被耳濡目染地习惯地认为,库存就是浪费,会不切实际地消减库存,不管库存合理与否,都想把库存降低下去。
(5)资金对库存的影响
有的公司资金不足,导致正常需求的库存也不足,时常还会影响正常生产和交付。这种情况更需要注意不同产品和材料的库存管理,把一些没有风险的物品的资金占压适当地降低,把相应的资金用到常用的,影响和风险较大的物品上,调整一下不同产品的库存结构,合理分配资金使用。
(6)信息化/数字化和管理软件对库存的影响
质量管理之行 体系篇 第12部分
从体系和流程视角认识(项目团队)组织形式
质量管理之行 应用篇
丰田的管理方式
体系标准篇
———ISO9000系列(基础和术语)———
———ISO9001系列(质量体系要求)———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引言0.1总则 战略决策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引言0.1总则 潜在益处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引言0.1总则 过程方法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引言0.1总则 风险思维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引言0.2总则 质量管理原则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