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张居正讲评】慎,是谨慎。终,是亲之既殁。追,是追思。曾子说:“人伦以亲为重,人之事生,或有能孝者。至于送终,则以亲为既死也,而丧葬之事不能尽礼者,多矣。初丧之时,或有能思念者,至于岁时既远,则其心遂忘。而祭祀之礼,不能尽诚者多矣。此皆民心之薄,由在上之人无以倡之也。若为上者能致谨于亲终之时,不徒哀而已,而每事尽礼,不使少有后日之悔。又能追思于久远之后,不徒祭而已 ,而致其诚敬,不敢少有玩殆之心,则己之德厚矣。由是百姓每,自然感化,皆兴仁孝之心。丧也,尽其礼,祭也,尽其诚,而其德亦归于厚矣。此可见孝者,人心之所同。君者,下民之表率。欲化民成俗者,可不知所以自尽也哉!”
【翻译】慎,是谨慎的意思。终,是亲人已经死去的意思。追,是追思。曾子说:“人伦关系以亲人为重。人们在与尚且活着的亲人相处的时候,或许能够做到对父母长辈尽孝道。至于为父母送终的时候,则以为亲人已经死了,而丧葬的礼仪不能够尽心按照礼节来办理的,这是很多的。在父母刚刚死去的时候,或许有能够思念父母的。等到时间久远一些的时候,则思念父母的心就淡化忘记了。在内心的思念淡化忘记的时候,祭祀的礼仪上,不能够诚心祭奠的人就很多了。这样的情形,都是民心浮躁,薄于礼义的表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这是因为在上位的君主,不能够倡导礼义。若是在上位的君主能够父母死去的时候,谨慎诚敬地办理丧葬的礼仪,不只是内心哀伤,而且要在丧葬的礼仪上,每一个环节否符合礼的要求,不让自己有一点以后可能后悔的地方。又能够在亲人死去很久以后,追思父母,不止是表面的祭奠,而且是表现出内心的真诚与敬爱,不敢有一点玩忽懈怠之心,则自己的品德就浑厚了。君主的品性醇厚,则百姓们自然会受到感化,都会兴起仁孝之心。丧葬的礼仪上,百姓们办事会符合丧礼的要求。祭奠的时候,百姓们也会尽到自己的真诚与敬爱。这样一来,百姓们的品德就会归于醇厚了。由此可见,对父母的孝心,是人心的相同的东西。而君主是万民的表率。想要教化人民,形成醇厚的风俗,作为君主,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在何处尽力去做吗?”
【讲解1】在这里,我需要注释一个词语,它是“由是百姓每”的“每”字。这个字,应该算不上是文言词语,我估计,它应该是张居正所处的时代里面的口语。这个“每”字,和现代汉语的“们”是一个意思。百姓每就是百姓们。这是我们在阅读张居正先生的解读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件事。
在后面的论语章句里面,这种“每”等同于“们”的用法,还会出现很多次。后面,我还会讲解几次。
【讲解2】在父母的丧事上,去尽心操办。在父母死去很久以后,再去祭奠的时候,要诚敬地去表达自己的思念。这个应该是子孙对父母长辈,对祖先的一种应有的姿态。
然而,在实际的生活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我们以丧事为例来说明。
第一种,在父母的丧事里面,办丧事的子孙能够尽心操办,内心也很哀伤。但是呢,哀伤过度,以至茶饭不思,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悲伤与思念。导致办丧事的子孙,也跟着死去了。可能是因为伤心过度而死,可能是因为内心哀伤,不吃饭,饿死了。也有可能是伤心与饥饿都有了。这种哀伤过度的情形,是第一种。
第二种,尽心操办父母的丧事,办丧事的子孙内心哀伤而有节制,符合礼的要求。哀伤而不过度,有所节度,这个是第二种情形。
第三种,子孙形式上在操办着父母的丧事,但是可能没啥悲伤的表情。甚至有的人在父母的丧事里面,面露喜色,没有悲哀的情绪。这种哀伤不足的情形,为第三种情形。
我们在生活中,在手机软件上,在电脑与电视上,大概是可以听得到这样的新闻,在父母的丧事上,子女与亲戚,大吃大喝,以至喝酒猜拳,谈笑风生。这样的消息,我们是能够听到的。
如果一个人在处理自己的父母丧事的时候,没什么悲伤的情绪,可以与人大吃大喝,谈笑风生,那么,此人的道德观念的淡薄,那是可以想象的了。如果是对待自己的父母,其孝心为如此地淡薄的心态,那么,在与其他人的相处里面,他究竟是古道热肠,还是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这就不难推断了。
各位在交朋友的时候,你是希望自己的朋友讲道义,讲义气,还是希望他见利忘义,随时可能会在背后给你捅刀子呢?
一般地,人们喜欢开心,喜欢爽。很多的人,与之交往,他能够令你开心,令你很爽。那么,这种爽,开心,他是否一直能够令你开心呢?
一般地,巧言令色,薄于礼义的人,他可以在短暂的一点时间里,令人开心,令人爽。但是呢,在长期的交往,在长期的发展里,那就不行了。
常听到人们说,如今的人,很现实。所谓的现实,便是只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顾内在地隐患,不大考虑长远发展的问题。
短期利益,往往是诱惑人的。但是呢,它也往往是存在着重大的隐患而不长久的。
在人的一生里面,想要获得发展,建设快乐与幸福,这不仅仅是需要经营着短期的利益,也需要考虑隐患,考虑着风险,考虑着远期的利益的。
个人的发展是如此,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的。甚至是,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的。
论语,周易,它们的价值在于,好好地领会其中的精神,不但是可以解决短期利益的问题,也可以解决长远发展的问题。
《周易·乾卦·彖传》里面讲,“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如果有人能够好好地学习圣贤的学问,修炼成一位圣贤,这样的人,又出来参与国家的治理,那么,千万个国家与人民,都会生活在安宁和乐之中。
我们今天的 会,并不是万国咸宁的 会,美国在搞霸权主义,中东地区并不太平。我们中国的境内,也是存在着许多的 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三农问题,校园霸凌的问题,医患关系问题,暴力拆迁问题,等等。
这诸多的问题,都是在表明,我们今天的世界,并非是一个太平的世界。
想要实现这种太平,那么,论语的道理,周易的智慧,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它的这种研究的价值,实践的价值,那就很重要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