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AI日最大亮点来自于特斯拉首款人形机器原型机——擎天柱Optimus,或是为了凸显权重程度,特斯拉将其展示放在了第一个环节。
“擎天柱”亮相
特斯拉首先是通过一段视频展示了擎天柱在汽车工厂搬运箱、浇水植物、移动金属棒等操作作。
接着,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展示了“擎天柱”机器人准备投产的版本,他说,“目标是尽快制造出对人类有用的人形机器人。”
马斯克透露,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未来的产量可以达到数百万台,预计价格不到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23万元),比汽车便宜。会上,特斯拉展示了“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研发过程的不同版本。特斯拉工程师表示,正在努力降低“擎天柱”机器人的功耗和零件数量。
Optimus头部配备与特斯拉汽车相同的摄像头等传感器阵列,算力支持由FSD(Full Self-driving,自动驾驶)芯片提供,同时与汽车共用AI系统,利用Dojo超级计算机的训练机制去提升机器人的功能。
马斯克透露称,此后,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和成本下降,人形机器人的实用性将逐年提升。在未来,一台家用机器人可能比一辆汽车更便宜,“也许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人们就可以给父母买一个机器人作为生日礼物了”。
千亿市场仍需跨越四座“大山”
在“机器换人”的趋势下,机器人产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民生证券预计,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30亿元,到2030年达到3720亿元。
但是在人形机器人这个千亿市场,国内的玩家却是屈指可数,目前仅有一家公司优必选科技,国际上,则以软银开发的Nao和Pepper、波士顿动力和本田ASIMO为代表。
而作为一款服务产品,人形机器人最终需要结合场景做落地应用,但可以看到,与家庭清洁、送餐、物流等机器人相比,目前的人形机器人还很难见到比较成熟的落地应用。
小米CEO雷军在8月份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也坦言,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人形仿生机器人的技术集成度最高、难度也最大。
此外,熊友军还提到,在资金端,人形机器人早期研发的投入是巨大的。而在人才端,两年前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人才缺口就已经达到500万,预计未来几年这个数字还会进一步增加,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整体受制于人才短缺。
行业拐点临近 软件生态成关键
在特斯拉之前,小米抢先发布了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市场当时一度为之振奋,在A股,人形机器人也成为热门概念,相关概念股已经先“燥热”了一番。
产业链上的公司,如减速器龙头中大力德半个月内录得8个涨停板并创下历史新高,近两个月股价最大涨幅超260%。6连板的鸣志电器两个月内股价最大涨幅超200%,绿地谐波6月以来最大涨幅超过170%,埃斯顿、禾川科技、汉宇集团、巨轮智能等相关概念股均有不错表现。
从产业链视角来看,熊友军认为,特斯拉效应会为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带来新的活力,这不仅仅意味着增量的零部件订单,也意味着更多人才和资金的进入,更意味着行业拐点的临近。“从过去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的发展规律来看,一个智能终端产业成熟的标志是形成硬件、软件、内容和服务的完善生态。”
熊友军分析称,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硬件生态已经形成,中国企业在传感器、芯片、伺服驱动器、减速器乃至控制器环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斯拉、小米等更多企业投身人形机器人产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将有可能极大促进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中国企业也将受益于本就占据了核心技术优势的环节。
但相较于相对成熟的硬件,“人形机器人的软件生态还在形成过程中”,熊友军表示,只有产品保有量、用户数量达到一定基数时,才具备了软件生态繁荣发展的土壤。倘若新产品能够切实满足更多需求,可以预见,也将为软件生态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