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手机“偷听”你的聊天记录!这些细节再不注意就晚了!

你一定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与朋友聊天,谈及某款商品

却在打开手机软件的瞬间

接收到了该商品的各种推送

你一定也曾疑惑过

这些手机软件

是不是在偷听我们的生活?

– 1 –

日常聊天后精准推送商品

市民质疑手机软件偷听

手机软件获取权限

大数据分析个人信息

伴随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生活便利性得到大大提高。但在当下,不少市民发现手机在偷听自己说话,说出口的商品,立马会以广告链接的形式出现在某些软件页面。谈及此类现象,部分市民认为,这类精准广告推送服务,虽然牺牲一定隐私,但的确能让自己以很低的时间成本找到心仪产品。

但仍有不少市民担心,在未告知的情况下,手机软件会在后台偷听用户对话,造成过度侵犯隐私,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隐患。

而此类现象并不鲜见,许多手机软件看似以“猜”的形式揣摩用户习惯与喜好,但实际背后具体有哪些操作呢?

信息安全服务资质风险评估一级资质的

计算机实验室

对以上问题进行实验求证

实验前,检测工程师介绍,我们所用的所有手机软件都需要被授权相关权限才能合法合规运行,但并不是所有权限都会以弹窗形式提醒到用户,而是直接写在用户隐私协议当中。

– 2 –

模拟手机软件日常使用

“遍历”技术监控权限使用

第三方软件接入模块异常

超范围使用录音、相机权限

随后,计算机工程师通过专业检测平台对手机程序功能进行模拟使用,触发权限机制。最后发现,存在部分软件模块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使用了录音、相机等功能,存在较大的个人信息安全隐患。

测试过程中,操作人员利用专业检测平台直接调度一台手机,在电脑上模拟实际软件使用场景。

在此过程中,所检测的是一款女性健康管理类大众软件,页面存在精准投放广告行为。其中,手机 码、地理位置、相机、录音等权限属于敏感权限,会被检测平台实时监控。

最终,将经过“遍历”操作的这款手机软件进行平台分析后发现,存在个别接入软件模块在未获取录音调用权限的前提下,擅自使用录音权限。

对比用户隐私协议,该软件模块声明仅能获取“设备当前时间”的权限,但实际使用时,却偷偷使用了录音权限。此外,操作人员还在监控名单中,发现该软件模块还使用了相机权限。

既然检测出软件

有隐瞒用户调用录音权限的问题

那么人们日常的对话

是如何被偷听到的呢?

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实验人员就还原了手机软件偷听用户对话转成录音的过程。

模拟对话:

根据专业人士分析,该软件在获取录音权限后,可将用户日常生活的对话录下来,通过 络上传,对关键词进行分析,之后便可以推送相关内容。

– 3 –

手机软件多权限收集信息

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

使用前阅读用户隐私协议

养成良好软件使用习惯

通过实验得出:一款手机软件不仅可以通过偷听录音的方式获取个人信息,还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无线 络定位及名称、手机型 、应用列表等各种权限为用户做精准画像。专业人士建议,要保持良好软件使用习惯,避免关键信息粘贴复制,及时关闭不必要的软件权限。

检测工程师 蔡伟能:用户会把一些交易信息或登录数据,不愿意敲字,就采取粘贴复制的形式去访问,如果手机软件在未经允许情况下去获取,就能把交易和内容数据获取到。

检测工程师蔡伟能指出,除了偷听录音外,手机软件还可以通过其它权限获取用户个人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判断用户的个人喜欢与习惯。

检测工程师 蔡伟能:包括我们手机的录音、无线 络的定位及名称、手机本身的应用权限的列表,这些信息都可以为我们做一个精准的用户画像。

此外,手机软件所接入第三方SDK软件模块也能调用相应的权限,即便你尚未使用该第三方软件,它仍能够通过你已使用的软件获取个人信息。

面对这些手机软件,用户仿佛成为了透明人,每个人的上 信息都处在“裸奔”状态中。但专业人士指出,使用手机软件要注意下载渠道、应用权限,养成良好的软件使用习惯仍可大大避免个人信息的暴露。

近几年伴随技术进步,手机对个人隐私获取手段也在不断升级。为了不让公民数据在超级平台前“裸奔”,今年5月1日,我国已实施《常见类型移动互联 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畴规定》,进一步规范收集个人信息行为。

新高考

激荡着新时代的脉搏

这是一场青春的检阅

这是一次特殊的成人礼

——2021新高考特别 道

《得“新”应“首”》

从今天开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5月8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8日

相关推荐